2018黑龙江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8黑龙江大学录取分数线)

2018黑龙江大学世界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伯罗奔尼撒战争
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从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前404年,期间双方曾几度停战,最终斯巴达获得胜利。 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也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的国家。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希腊语世界。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
2.卡诺莎事件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罗马教皇关于主教叙任权斗争中的一个事件。教皇与皇帝长期争夺对教会的控制权,1076年1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促使一批主教不服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格列高利七世随即于2月宣布废黜亨利四世,并开除其教籍。9月,亨利四世亦召开沃尔姆斯宗教会议宣布废黜教皇。后因国内贵族叛乱的压力,亨利四世被迫于1077年1月到意大利北部卡诺莎城堡,向格列高利七世悔罪。1月25日起一连三天,亨利四世冒着大雪赤足披毡站立在格列高利七世所住城堡门外请求教皇的宽恕。终获同意。这一事件暂时缓和了教皇与皇帝之间的冲突,被后人认为是世俗权力屈服于教权的象征。
3.罗斯受洗
10世纪末基辅罗斯对居民实行基督教化的运动。弗拉基米尔大公执政期间 (978-1015年),拜占庭帝国与基辅罗斯结为盟友,安娜公主携基督教神父前往基辅。受其影响,弗拉基米尔大公于988年受洗入教。弗拉基米尔在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后,下令全国居民必须到第聂伯河接受基督教洗礼,建立教会、教堂、修道院,并派传教士向北方的罗斯人传教。到11世纪末,基督教已传遍罗斯全境。
4.诺曼征服
以诺曼底公爵威廉为首的法国封建主对英国的征服。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丹麦一带的诺曼人的一支,10世纪时定居法国北部,形成诺曼底公国。1066年初,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诺曼底威廉以亲属关系要求继承英国王位,遭拒绝。威廉在教皇支持下,以武力进攻英国。10月14日,哈斯丁一役,威廉大败英军,进驻伦敦。12月25日,威廉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为英国国王,即威廉一世(征服者),建立诺曼王朝(1066—1135),史称诺曼征服。诺曼征服是英国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它使英国政治、经济、阶级结构、民族关系和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封建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步入了中世纪西欧的最前列,并对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5.大化改新
7世纪中叶,日本大化年间开始的一次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故名。7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矛盾尖锐,一部分贵族和皇室成员在留学生的影响下,主张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645年6月12日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发动政变,推翻苏我氏控制的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建元大化,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兼摄政。646年元月,颁发新诏书,废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变成国家的公地和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租税制,实行租庸调法;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古代社会向中古封建社会的转折,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6.清教主义
16世纪中期英国国教内部的改革运动。因主张清除英国国教会内残留的天主教旧制和繁文缛节,提倡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故名。清教运动的发动者为卡特赖特,分为温和派与激进派。前者提倡从国教会内部改革,以实现净化教会为目的,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后者主张采用长老制,简化仪式,放弃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在政治上提倡共和制。清教运动对英国革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7.甲申政变
甲申政变是指1884年12月4日(农历甲申年十月十七日)朝鲜发生的一次流血政变。这次政变由以金玉均为首的开化党主导,并有日本协助。政变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脱离中国独立,二是改革朝鲜内政。开化党暗杀了7名守旧派大臣后,发布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政纲,因此甲申政变也是朝鲜第一次资产阶级改革的尝试。12月6日,袁世凯率领清朝驻朝军队镇压了这次政变,开化党的“三日天下”结束。开化党人或被处死,或亡命日本。甲申政变在朝鲜国内外都具有重大影响。
8.掷出窗外事件
1618年布拉格发生的新教徒起义事件。波希米亚于1526年并入神圣罗马帝国。161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提亚斯派遣耶稣会教士进入波希米亚,企图在波希米亚复兴天主教,并任命天主教徒斐迪南大公为波希米亚国王。1618年5月23日,波希米亚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发动起义,冲进布拉格城堡,以侵害宗教自由的罪行将两名帝国大臣从窗口扔出,引发了影响深远的三十年战争。
9.慕尼黑阴谋
慕尼黑阴谋是指二战之前,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签订《慕尼黑协定》,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的一项绥靖政策。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齐亚诺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作为交换德国向苏联进攻的条件。历史上把这种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企图引开祸水的做法称为“慕尼黑阴谋”。
10.戴高乐主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奉行的对外政策。戴高乐上台执政后锐意改革,对内加强政府权力,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戴高乐主义争取和维护了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并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三,简答题
1.简述地理大发现的过程及影响
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
?地理大发现的条件:
第一,航海技术的改进和地理知识的增长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中国和阿拉伯的罗盘针、航海知识与地理知识的西传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海上武器和军事技术的进步使西欧人日益获得征服神秘海洋的信心与手段。
第三,银行业、信贷业的发展以及股份公司的出现给西欧商业带来了活力。加强了西欧向海外商业探险以及向海外殖民扩张的力量。
第四,专制政府的支持。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走在了海上探险活动的最前列。并支持了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等著名航海家的海上探险活动。
?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
(1)早期殖民扩张。地理大发现拉开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欧洲人纷纷到亚、非、拉美等地展开殖民掠夺,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的建立和西班牙对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就是典型的例证。
(2)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增多,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美洲的特产逐渐传播到欧亚大陆。世界贸易中心也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了意大利商业城市的衰落和大西洋沿岸新兴城市的崛起。
(3)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还引起了“价格革命”,即美洲的白银大量涌入欧洲,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雇佣劳动者和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因此蒙受损失,正在形成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则从中牟取了暴利。
(4)世界联系的加强: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在商业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体系,在殖民扩张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2.?简述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
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他用伊斯兰教义把阿拉伯半岛的各个部落,逐渐凝聚成了一个强大的民族。到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时,已经统一了阿拉伯半岛的大部分。
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岳父伯克尔继承了他的事业,称“哈里发”,也就是“先知的继承者”的意思。伯克尔平息了一些部落的叛乱后,决定把伊斯兰教传播到阿拉伯半岛之外,同时向四周扩张领土。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阿拉伯人就打败了周边强敌,建立起庞大的阿拉伯帝国。
公元661年,阿拉伯帝国正式形成,首都由麦地那(在今沙特阿拉伯)迁到大马士革。以后,阿拉伯军队同时向北、东、西三个方向大举扩张,向东占领了喀布尔(在今阿富汗)、撒马尔罕、布哈拉、花剌子模(前苏联中亚地区);向西征服了迦太基和西哥特;向北侵入高卢,在波瓦都战役中,遭到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抵抗,入侵西欧的势头被阻止。
到八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势力达到了鼎盛期,其疆域东起印度河流域,西临大西洋,成为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中国史书将其称为大食帝国。
3.简述英国封建君主专制的形成背景及过程
英国封建专制君主制,始于都铎王朝(1485—1603年)的统治。为彻底消除内战隐患,1486年,亨利七世与约克家族爱德华四世的女儿伊丽莎白结婚,从而解决了兰开斯特家族与约克家族的长期对立和纷争。1487年和、1504年,先后颁布法令,解散大贵族的家臣私兵,平毁贵族堡垒,特设星室法庭,可不受一般法律程序的束缚,专门惩治叛乱贵族。在政府用人政策上,亨利七世进一步抑制大贵族势力,加强国王内廷权力,由国王直接控制,同时重用被称为乡绅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分子。亨利七世在地方各郡任命新贵族担任地方治安法官,掌管地方行政和治安工作。
亨利八世统治初期,在大臣托马斯?沃尔塞的大力扶持下,强化国王个人权力。后又在大臣托马斯?克伦威尔的辅佐下,实行宗教改革和行政改革。1534年,亨利八世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确立国王在英国宗教事务中的领袖地位,从此,英国教会成为专制王权的御用工具。同时又进行政改革,亨利八世首先将原先的国王秘书提高.为首席国务大臣,首席国务大臣上承王命,下辖专门官署,实为政府机构的首脑。担任首席国务大臣的人都出身低微,忠子国王,是国王的重要辅佐;其次是正式设立枢密院,成员多为新贵族。枢密院为政府的行政中枢,主持星室法庭,掌握最高司法权,负责任命和监督地方治安法官。伊丽莎白即位后,重申国王的至尊地位,巩固枢密院作为政府行政中枢的权力,有效实行专制统治。至此,都绎王朝的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都铎王朝统治时期,国会对都铎王朝专制统治的逐步强化起了重要作用。这个时期大贵族在国会中的势力日益减弱,大量的新贵族进入国会,给专制王权以巨大支持。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具有 双重作用:一方面,都铎王朝历代周王大都推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扶持工商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统治王朝,都铎王朝必然要维护封建剥削阶级的整体利益和贵族阶层的特权地位。
4.比较两次《美日安保条约》的异同(略)
四,论述题
1.?谈谈拿破仑对外战争及看法
(一)战争经过。
(1)1799年10月拿破仑从埃及回国,通过雾月十八日政变成为法国的军事独裁者,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为巩固政权,于1800年再次率军远征意大利。1800年6月在马伦戈战役中击溃奥军主力,不久法军占领意大利全境,次年签订《吕内维尔和约》。1802年3月同英国签订《亚眠和约》,第二次反法联盟解散。
(2)1805年4月,以英国为首的第三次反法联盟形成。10月,拿破仑在特拉法尔加角海战中败于英国,遂放弃渡海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挥师东进。在乌尔姆战役中击溃奥军,11月占领维也纳。其时,俄、奥组成联军,于12月同法军交战于奥斯特利茨,最后法军以少胜多,大获全胜,奥地利被迫求和,同月签订《普列斯堡和约》,第三次反法联盟瓦解。
(3)1806年9月英国又策划建成第四次反法联盟,10月14日法军在耶拿战役中 击败普军主力。1807年2月和6月法军在东普鲁士的埃劳战役和弗里德兰战役中先后击败俄军数万人,7月签订《提尔西特和约》,第四次反法联盟又告失败。
(4)此后,拿破仑先后侵占葡萄牙和西班牙,遭到当地人民的抵抗。1809年1月第五次反法联盟组成,拿破仑在埃克米尔等战役中击败奥地利军队后,于5月13日再次占领维也纳。7月在瓦格拉姆战役中大败奥军,10月,法、奥签订和约,第五次反法联盟结束。
(5)1812年6月拿破仑调集五十万大军远征俄国,企图打败俄国,称霸全欧。最初法军经艰苦作战获胜,可锐气受挫。9月法军占领莫斯科,但该城已为俄军焚毁,法军遂被迫放弃莫斯科。10月开始后撤,在严寒和饥饿中复遭俄军打击,损失惨重。
(6)1813年第六次反法联盟结成。8月法军初在德累斯顿战役中获胜,但寡不 敌众,终在莱比锡战役中失败。1814年3月巴黎失陷,4月拿破仑宣布退位。次年3 月,拿破仑发动政变,恢复帝位,建立“百日王朝”,第七次反法联盟又复形成。1815 年6月,法军同反法联军在滑铁卢展开决战,法军最终战败。拿破仑战争结束。
(二)评价。拿破仑战争的主旨是保卫法国革命成果,反抗侵略,打击欧洲君主国武装干涉,维护法兰西的民族尊严,但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后,逐渐演变为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扩张和争霸欧洲的性质。
2.谈谈雅尔塔体系的影响
(1)雅尔塔体系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具有反法西斯性质的正义战争的产物,与此前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具有其历史进步性。它大力倡导并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和平、民主的原则,以民主原则对战败国进行了改造,承认了被压迫民族的权利。联合国比国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广泛性和有效性;
(2)它还承认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将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纳入国际关系体系,对于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阵营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
(3)雅尔塔体系提倡和平、民主原则,提出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和普遍幸福。
(4)但是,雅尔塔体系是在几个大国,尤其是美苏斗争和妥协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随着美苏之间矛盾的加剧,双方在各自的势力范围之内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导致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形成。
3.试比较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两者相较,既有共性,也各有特色。
(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相同点是:
(1)二者的宗旨、路线相同,即以西方为榜样,以改革为手段,在保持封建特权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
(2)二者的历史背景相同,表现在两国都是封建国家,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都面临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民族救亡和民主改革两大任务。
(3)双方的领导人都出身封建家庭,富于牺牲精神。
(二)不同点是:
(1)两国改革的侧重面不同。明治维新侧重政权改革和建设,戊戌变法的改革内容相对广泛。
(2)两国改革的社会基础虽均是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改革派力量和正在资产阶级化的知识分子,但明治维新的骨干力量是日本的中下级武士,他们以足以和中央分庭抗礼的强藩为依托,且与豪农富商和工商业者有密切联系;而戊戌维新的领导人是缺乏政治实践的知识分子和官僚。
(3)两国的领导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精神状态方面有所不同。明治维新的领导人政治经验丰富,长于韬略、精明强干,而戊戌维新的领导人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足够准备,缺乏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
(4)国际上英美对二者的态度不一,英美对明治维新竞相扶植,对戊戌变法则持观望态度。
?
2018黑龙江大学世界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伯罗奔尼撒战争
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从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前404年,期间双方曾几度停战,最终斯巴达获得胜利。 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也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的国家。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希腊语世界。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
2.卡诺莎事件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罗马教皇关于主教叙任权斗争中的一个事件。教皇与皇帝长期争夺对教会的控制权,1076年1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促使一批主教不服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格列高利七世随即于2月宣布废黜亨利四世,并开除其教籍。9月,亨利四世亦召开沃尔姆斯宗教会议宣布废黜教皇。后因国内贵族叛乱的压力,亨利四世被迫于1077年1月到意大利北部卡诺莎城堡,向格列高利七世悔罪。1月25日起一连三天,亨利四世冒着大雪赤足披毡站立在格列高利七世所住城堡门外请求教皇的宽恕。终获同意。这一事件暂时缓和了教皇与皇帝之间的冲突,被后人认为是世俗权力屈服于教权的象征。
3.罗斯受洗
10世纪末基辅罗斯对居民实行基督教化的运动。弗拉基米尔大公执政期间 (978-1015年),拜占庭帝国与基辅罗斯结为盟友,安娜公主携基督教神父前往基辅。受其影响,弗拉基米尔大公于988年受洗入教。弗拉基米尔在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后,下令全国居民必须到第聂伯河接受基督教洗礼,建立教会、教堂、修道院,并派传教士向北方的罗斯人传教。到11世纪末,基督教已传遍罗斯全境。
4.诺曼征服
以诺曼底公爵威廉为首的法国封建主对英国的征服。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丹麦一带的诺曼人的一支,10世纪时定居法国北部,形成诺曼底公国。1066年初,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诺曼底威廉以亲属关系要求继承英国王位,遭拒绝。威廉在教皇支持下,以武力进攻英国。10月14日,哈斯丁一役,威廉大败英军,进驻伦敦。12月25日,威廉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为英国国王,即威廉一世(征服者),建立诺曼王朝(1066—1135),史称诺曼征服。诺曼征服是英国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它使英国政治、经济、阶级结构、民族关系和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封建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步入了中世纪西欧的最前列,并对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5.大化改新
7世纪中叶,日本大化年间开始的一次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故名。7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矛盾尖锐,一部分贵族和皇室成员在留学生的影响下,主张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645年6月12日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发动政变,推翻苏我氏控制的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建元大化,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兼摄政。646年元月,颁发新诏书,废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变成国家的公地和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租税制,实行租庸调法;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古代社会向中古封建社会的转折,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6.清教主义
16世纪中期英国国教内部的改革运动。因主张清除英国国教会内残留的天主教旧制和繁文缛节,提倡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故名。清教运动的发动者为卡特赖特,分为温和派与激进派。前者提倡从国教会内部改革,以实现净化教会为目的,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后者主张采用长老制,简化仪式,放弃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在政治上提倡共和制。清教运动对英国革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7.甲申政变
甲申政变是指1884年12月4日(农历甲申年十月十七日)朝鲜发生的一次流血政变。这次政变由以金玉均为首的开化党主导,并有日本协助。政变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脱离中国独立,二是改革朝鲜内政。开化党暗杀了7名守旧派大臣后,发布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政纲,因此甲申政变也是朝鲜第一次资产阶级改革的尝试。12月6日,袁世凯率领清朝驻朝军队镇压了这次政变,开化党的“三日天下”结束。开化党人或被处死,或亡命日本。甲申政变在朝鲜国内外都具有重大影响。
8.掷出窗外事件
1618年布拉格发生的新教徒起义事件。波希米亚于1526年并入神圣罗马帝国。161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提亚斯派遣耶稣会教士进入波希米亚,企图在波希米亚复兴天主教,并任命天主教徒斐迪南大公为波希米亚国王。1618年5月23日,波希米亚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发动起义,冲进布拉格城堡,以侵害宗教自由的罪行将两名帝国大臣从窗口扔出,引发了影响深远的三十年战争。
9.慕尼黑阴谋
慕尼黑阴谋是指二战之前,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签订《慕尼黑协定》,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的一项绥靖政策。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齐亚诺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作为交换德国向苏联进攻的条件。历史上把这种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企图引开祸水的做法称为“慕尼黑阴谋”。
10.戴高乐主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奉行的对外政策。戴高乐上台执政后锐意改革,对内加强政府权力,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戴高乐主义争取和维护了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并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三,简答题
1.简述地理大发现的过程及影响
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
?地理大发现的条件:
第一,航海技术的改进和地理知识的增长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中国和阿拉伯的罗盘针、航海知识与地理知识的西传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海上武器和军事技术的进步使西欧人日益获得征服神秘海洋的信心与手段。
第三,银行业、信贷业的发展以及股份公司的出现给西欧商业带来了活力。加强了西欧向海外商业探险以及向海外殖民扩张的力量。
第四,专制政府的支持。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走在了海上探险活动的最前列。并支持了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等著名航海家的海上探险活动。
?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
(1)早期殖民扩张。地理大发现拉开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欧洲人纷纷到亚、非、拉美等地展开殖民掠夺,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的建立和西班牙对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就是典型的例证。
(2)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增多,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美洲的特产逐渐传播到欧亚大陆。世界贸易中心也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了意大利商业城市的衰落和大西洋沿岸新兴城市的崛起。
(3)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还引起了“价格革命”,即美洲的白银大量涌入欧洲,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雇佣劳动者和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因此蒙受损失,正在形成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则从中牟取了暴利。
(4)世界联系的加强: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在商业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体系,在殖民扩张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2.?简述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
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他用伊斯兰教义把阿拉伯半岛的各个部落,逐渐凝聚成了一个强大的民族。到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时,已经统一了阿拉伯半岛的大部分。
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岳父伯克尔继承了他的事业,称“哈里发”,也就是“先知的继承者”的意思。伯克尔平息了一些部落的叛乱后,决定把伊斯兰教传播到阿拉伯半岛之外,同时向四周扩张领土。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阿拉伯人就打败了周边强敌,建立起庞大的阿拉伯帝国。
公元661年,阿拉伯帝国正式形成,首都由麦地那(在今沙特阿拉伯)迁到大马士革。以后,阿拉伯军队同时向北、东、西三个方向大举扩张,向东占领了喀布尔(在今阿富汗)、撒马尔罕、布哈拉、花剌子模(前苏联中亚地区);向西征服了迦太基和西哥特;向北侵入高卢,在波瓦都战役中,遭到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抵抗,入侵西欧的势头被阻止。
到八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势力达到了鼎盛期,其疆域东起印度河流域,西临大西洋,成为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中国史书将其称为大食帝国。
3.简述英国封建君主专制的形成背景及过程
英国封建专制君主制,始于都铎王朝(1485—1603年)的统治。为彻底消除内战隐患,1486年,亨利七世与约克家族爱德华四世的女儿伊丽莎白结婚,从而解决了兰开斯特家族与约克家族的长期对立和纷争。1487年和、1504年,先后颁布法令,解散大贵族的家臣私兵,平毁贵族堡垒,特设星室法庭,可不受一般法律程序的束缚,专门惩治叛乱贵族。在政府用人政策上,亨利七世进一步抑制大贵族势力,加强国王内廷权力,由国王直接控制,同时重用被称为乡绅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分子。亨利七世在地方各郡任命新贵族担任地方治安法官,掌管地方行政和治安工作。
亨利八世统治初期,在大臣托马斯?沃尔塞的大力扶持下,强化国王个人
2018黑龙江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8黑龙江大学录取分数线)插图
权力。后又在大臣托马斯?克伦威尔的辅佐下,实行宗教改革和行政改革。1534年,亨利八世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确立国王在英国宗教事务中的领袖地位,从此,英国教会成为专制王权的御用工具。同时又进行政改革,亨利八世首先将原先的国王秘书提高.为首席国务大臣,首席国务大臣上承王命,下辖专门官署,实为政府机构的首脑。担任首席国务大臣的人都出身低微,忠子国王,是国王的重要辅佐;其次是正式设立枢密院,成员多为新贵族。枢密院为政府的行政中枢,主持星室法庭,掌握最高司法权,负责任命和监督地方治安法官。伊丽莎白即位后,重申国王的至尊地位,巩固枢密院作为政府行政中枢的权力,有效实行专制统治。至此,都绎王朝的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都铎王朝统治时期,国会对都铎王朝专制统治的逐步强化起了重要作用。这个时期大贵族在国会中的势力日益减弱,大量的新贵族进入国会,给专制王权以巨大支持。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具有 双重作用:一方面,都铎王朝历代周王大都推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扶持工商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统治王朝,都铎王朝必然要维护封建剥削阶级的整体利益和贵族阶层的特权地位。
4.比较两次《美日安保条约》的异同(略)
四,论述题
1.?谈谈拿破仑对外战争及看法
(一)战争经过。
(1)1799年10月拿破仑从埃及回国,通过雾月十八日政变成为法国的军事独裁者,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为巩固政权,于1800年再次率军远征意大利。1800年6月在马伦戈战役中击溃奥军主力,不久法军占领意大利全境,次年签订《吕内维尔和约》。1802年3月同英国签订《亚眠和约》,第二次反法联盟解散。
(2)1805年4月,以英国为首的第三次反法联盟形成。10月,拿破仑在特拉法尔加角海战中败于英国,遂放弃渡海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挥师东进。在乌尔姆战役中击溃奥军,11月占领维也纳。其时,俄、奥组成联军,于12月同法军交战于奥斯特利茨,最后法军以少胜多,大获全胜,奥地利被迫求和,同月签订《普列斯堡和约》,第三次反法联盟瓦解。
(3)1806年9月英国又策划建成第四次反法联盟,10月14日法军在耶拿战役中 击败普军主力。1807年2月和6月法军在东普鲁士的埃劳战役和弗里德兰战役中先后击败俄军数万人,7月签订《提尔西特和约》,第四次反法联盟又告失败。
(4)此后,拿破仑先后侵占葡萄牙和西班牙,遭到当地人民的抵抗。1809年1月第五次反法联盟组成,拿破仑在埃克米尔等战役中击败奥地利军队后,于5月13日再次占领维也纳。7月在瓦格拉姆战役中大败奥军,10月,法、奥签订和约,第五次反法联盟结束。
(5)1812年6月拿破仑调集五十万大军远征俄国,企图打败俄国,称霸全欧。最初法军经艰苦作战获胜,可锐气受挫。9月法军占领莫斯科,但该城已为俄军焚毁,法军遂被迫放弃莫斯科。10月开始后撤,在严寒和饥饿中复遭俄军打击,损失惨重。
(6)1813年第六次反法联盟结成。8月法军初在德累斯顿战役中获胜,但寡不 敌众,终在莱比锡战役中失败。1814年3月巴黎失陷,4月拿破仑宣布退位。次年3 月,拿破仑发动政变,恢复帝位,建立“百日王朝”,第七次反法联盟又复形成。1815 年6月,法军同反法联军在滑铁卢展开决战,法军最终战败。拿破仑战争结束。
(二)评价。拿破仑战争的主旨是保卫法国革命成果,反抗侵略,打击欧洲君主国武装干涉,维护法兰西的民族尊严,但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后,逐渐演变为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扩张和争霸欧洲的性质。
2.谈谈雅尔塔体系的影响
(1)雅尔塔体系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具有反法西斯性质的正义战争的产物,与此前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具有其历史进步性。它大力倡导并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和平、民主的原则,以民主原则对战败国进行了改造,承认了被压迫民族的权利。联合国比国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广泛性和有效性;
(2)它还承认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将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纳入国际关系体系,对于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阵营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
(3)雅尔塔体系提倡和平、民主原则,提出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和普遍幸福。
(4)但是,雅尔塔体系是在几个大国,尤其是美苏斗争和妥协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随着美苏之间矛盾的加剧,双方在各自的势力范围之内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导致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形成。
3.试比较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两者相较,既有共性,也各有特色。
(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相同点是:
(1)二者的宗旨、路线相同,即以西方为榜样,以改革为手段,在保持封建特权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
(2)二者的历史背景相同,表现在两国都是封建国家,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都面临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民族救亡和民主改革两大任务。
(3)双方的领导人都出身封建家庭,富于牺牲精神。
(二)不同点是:
(1)两国改革的侧重面不同。明治维新侧重政权改革和建设,戊戌变法的改革内容相对广泛。
(2)两国改革的社会基础虽均是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改革派力量和正在资产阶级化的知识分子,但明治维新的骨干力量是日本的中下级武士,他们以足以和中央分庭抗礼的强藩为依托,且与豪农富商和工商业者有密切联系;而戊戌维新的领导人是缺乏政治实践的知识分子和官僚。
(3)两国的领导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精神状态方面有所不同。明治维新的领导人政治经验丰富,长于韬略、精明强干,而戊戌维新的领导人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足够准备,缺乏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
(4)国际上英美对二者的态度不一,英美对明治维新竞相扶植,对戊戌变法则持观望态度。
?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