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考研题库_艺术_心理学_郑声(文学理论基础考研)

文学理论考研题库简介:

本文为节选,源自攻关学习网完整版,题库含真题/章节课后习题/答案解析/模拟考试(具体请查阅),每年进行更新。

资料全称:文学理论考研题库

文学理论考研题库摘录:

名词解释:

1夸示性消费[比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夸示性消费是指一些文学消费者买来文学书籍后并不打算或并未进入阅读,而只是为了收藏、摆设或炫耀的消费现象。夸示性消费,其目的纯粹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尽管他们没有对艺术的内在审美需要,尽管他们从未打算去阅读那些文艺作品,甚至对所收藏的艺术经典名著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但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显示自己既富且贵,因而喜欢购买和引人注目地摆设一些豪华精美的文学经典名著,以营造一种有教养的文化环境。

2艺术自律[比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艺术自律是人们用以描述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活动,区别、独立于人类其他形式的社会活动的特性的美学概念。它肯定了艺术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与艺术的他律性相对。艺术活动永远是以人工性为主的创造活动,艺术家必须遵循艺术的内部规律,即艺术自律。艺术自律具体表现在:独创性,艺术审美原则,艺术与生活相连,艺术内在价值超越,艺术非商品化原则等。

3放郑声[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放郑声是指排斥郑声。放:排斥,禁止。郑声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故受儒家排斥。此后,凡与雅乐相背的音乐,甚至一般的民间音乐,均为崇“雅”甜“俗”者斥为“郑声”。《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4皎然《诗式》[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皎然《诗式》是唐代著名的理论批评专著,共五卷,作于贞元五年。其第一次把佛教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引来论诗,以意境说为核心,比较深入地探讨了诗歌的特质、诗歌的创作、诗歌的风格等问题,为我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范畴——意境说的诞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以后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司空图、严羽、王士被等一派诗论的先声。《诗式》第一卷总论诗歌创作的种种问题,其余四卷分别论用诗的各种方法及其优劣高下,并分别摘引前人诗句近五百条为例证。

5李清照《论词》[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李清照《论词》是宋代词学史上重要的理论文献,是历史上第一篇有明晰理论意义的词学论文,其中涉及词之创作的诸多问题。它是对唐五代以来,作为新兴的文学样式所具有的独特风格的概括和总结。李清照倡导的词“别是一家”是《论词》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也是其批评诸家词的思想依据。她强调词与诗的不同,要求词在汲取诗的特点的同时保持词的艺术个性。

6文学心理学[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文学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文学(文学作品、文学理论)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的学科。它是文学批评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创作—作品—接受过程,这是一个心理转换过程,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接受,都是特殊的心理行为,因此采用心理学的视角,建立起文学心理学才能切入这些特殊的心理行为来进行研究。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不论自觉还是不自觉地总是倾向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文学活动。如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妙悟”说、意境“说等都具有丰富的心理学内涵。西方文论中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净化说、德国学者立普斯等提出的“移情说、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提出的“直觉“说、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审·美态度说等,形成了文艺心理学的传统。

7文笔“说[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文笔说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理论之一。“文笔“说始于汉代,流行于南北朝,《文心雕龙》就曾一再采用“文笔”的概念。“文笔”泛指诗赋、散文及各种应用文体,相当于汉代“文章”的概念。由于当时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人们不断从各种文体的性质上和形式上区别它们之间的差异,于是又将文笔一词析之为二,即“文“与笔。六朝时代把文章区别为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两类。“文笔”说的提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区别文学之文与实用之文,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

8性灵说[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性灵说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9解构主义[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解构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之一,又称后结构主义。它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颠倒、重构各种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由此产生新的意义的一种思想潮流。其特点是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代表人物是雅克德里达。

10文体期待[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文体期待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由某种已经惯例化的文学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心理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艺术魅力乃至语言、结构、人物、情节等方面的特色。

简答题

如何理解韩愈所说的“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韩愈所说的“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气盛言宜的含义

“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创作主张。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强调作家的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既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浩然之气含义接近。气盛言宜的思想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气盛言宜”的合理性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气盛是指作者道德修养达到很高的境界。他认为,只要气盛,则发言、著文,无论言之长短,声之高下,都会是适宜的。韩愈把气与言的关系同水与浮物相比,缺乏科学的必然性,但他强调作家内在方面的道德修养对言辞文章的决定作用,还是合理的。

(3)“气盛言宜”的意义及局限

①意义:韩愈的这个论点,源于孟子的养气说。这对韩愈重气思想是有启发的,但孟子并未论及气与文的关系。韩愈的气盛言宜说,又是以儒家的德行为文章之本的传统观点的发挥及运用。韩愈认为道德修养是“实”,文是“实“的外部表现。他由孟子“养气”说引申出气盛言宜”论,其本人诗文之盛气则源于其道德、学识之“养”,对后世诗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局限:韩愈的气盛言宜说重视作者的道德人格,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应该肯定的。

但有重道轻文的倾向,不利于文学的发展。

歌德《歌德谈话录》:“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
文学理论考研题库_艺术_心理学_郑声(文学理论基础考研)插图
高的意旨服务。“[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答:(1)引文的含义

歌德的上述话语,指出了艺术家与自然的双重关系,即:在自然面前,艺术家既是主动的又是被动的,既是它的主人,又是它的奴隶。关于这种双重关系,歌德的理论依据是:“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

(2)引文所体现的文学观点

在歌德看来,好的艺术作品中都应该表现一种自然与艺术的高度统一,他强调“艺术模仿自然的传统观点,而另一方面又认为一个好的艺术作品不应该只是对客观事物的完美模仿,更重要的是通过模仿显示出事物的本质,即“在作品中不是只有一些轻浮的肤浅动人的东西,而是能与自然的美相比,在精神上是一种有机体的东西,赋予他的作品以一种内容和形式,使它显得既是自然的又是超自然的。”

①现实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基础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客观现实就是文学创作无穷无尽的来源。歌德一方面支持那些紧密依靠现实的作品作家,如他一直推崇莎士比亚,他认为莎士比亚的伟大正在于“莎士比亚就是自然”。与此同时他自己的创作实践也十分提倡这种依靠自然的倾向。他认为诗歌就是一种由现实引发出来的诗。这种诗歌根植于客观世界,是对强调文艺创作主观性的有力反驳。

②超越自然是艺术之所以是艺术的根本条件

艺术品虽然是对自然的模仿,但是艺术在诞生的过程中也必将带有艺术家的感觉、思维、热情等,因此艺术不是也不可能只是对自然的简单模仿,而应该是“有感情,有思想,由人创造的自然。艺术是超自然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造的第二个自然。虽然不可能如第一个自然那样具有广度和深度上的自然真实,但是第二个自然有自己的深度和广度,是艺术家将现实生活中个别的具体形象集中起来,从中提取意义重大有典型性的引人入胜的东西,甚至给它注入更高的价值,成为艺术家的精神产物。艺术是超自然的看法已经让人们看到了现实主义的曙光,对后世影响深远。

(3)泰戈尔、王国维对艺术家与自然的双重关系的论述关于这种双重关系的论述,古今中外都有提到。如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有这样的论述:“艺术家是自然的情人,所以他是自然的奴隶,也是自然的主人。“可以说,这位诗人与歌德的理论观点是一致的,二者都看到了艺术家与自然的这种看似相背的双重关系。

我国也有理论家给出相似的论述。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可见,王国维注意到了大自然与艺术家的双重关系。诗人要对外物保持双重关系,王国维认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即是说,诗人对于宇宙和人生,要观察、体会、了解、领悟,便要到生活中去。人人都能观察,但是,常人之眼与诗人之眼不相同,常人之眼有时看不到,或看到了说不出来,没有提炼的能力。诗人之眼则不同,他能静观与反照,能突破自身狭隘的眼光,能出乎其外,站得更高,他能排斥私欲、功利等障碍,能将客体的本性体察、领悟出来,这就是诗人天才的“内美”。具有这种崇高的人格和素质,才能出,故能观。同时,待物化的艺术境界,即在审美主体蕴藏形成的第二自然、第二人生和第二之我需要用艺术形式、手法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在于审美主体驾驭艺术形式、艺术手法的能力,这种能力有高有低,这便决定作者在“出乎其外“时能否高致。因为作者心中的意象是观物、观情的辩证统一,达到最高的境界,有时稍纵即逝,是须臾之物,需用不朽的文字表达出来。所以作者既要超以象外,轻视外物,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要重视外物,情景相融为一体,能与花鸟共优乐。

可见,无论是大文豪歌德、大诗人泰戈尔,还是美学大师王国维,都对艺术家与大自然的双重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就有力地说明了艺术家与大自然的这种双重性关系看似矛盾,其实内含的艺术真谛趋于统一。

>>>完整版>>>百度-攻关学习网>>>查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