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季#考研第二天的清晨,川大望江校区…来自四川大学-微博

??菲林考研? 不止电影?

films and beyond

?

“刺点”是罗兰·巴特在《明室》中提出的一个摄影概念,用于描述在观看照片时,某个细节突然刺激观者的感受,而引发极其个人化的情感与回忆,仿佛是在摄影中听见了自身的回响。罗兰巴特将“刺点”与另一概念“知面”相对照,“知面”是客观的,可以被普遍理解和认同的意义,而“刺点”则是极为主观,难以被分享的秘密。

?

巴特曾以自己母亲去世前的最后一张照片为例,对于其他观者而言,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老妇人的肖像,但对于巴特而言,照片上的每个细节,都是独属于他生命体验与回忆的刺点,那是母亲生命中某一刻的在场,所以当巴特再次深情凝望这张母亲的面容时,曾经与此刻构成了生命的交响,而刺点犹如回旋镖一般扎在了巴特的心坎上。

?

在《明室》中,罗兰·巴特展示了他所提及到的摄影作品,唯独这张母亲的照片是缺席的,这是巴特对刺点所具有的私人属性的坚持。

?

“刺点”的概念虽然源自摄影,但同样也蕴含在电影艺术中。电影的评价是否有客观的标准?对于学院派来说,有无数的影像与剧作上的标尺可供衡量,但唯独情感无法被科学地量化。哪怕在大数据的时代,心灵的跳动似乎越来越容易被各类模型所捕捉,创作端也趋利避害转头迎合观众,将观众套进无数个模型中然后在项目策划中如法炮制,却最终沮丧地发现,要素齐全的一锅乱炖终究酝酿不了从天而降的偶然爆款,后者是诸多秘密的偶然奇遇。

?

电影作为一门公共性极强的艺术,同样有它的“知面”和“刺点”,“知面”来自时代与技术,“刺点”则是创作者坦诚的情动内心。而当导演的“刺点”与观众的“刺点”相耦合时,那是心与心的赤裸碰撞。

?

今年是菲林迷影堂活动的第二年,“迷影堂”原本只是乱组的一个词,但后来却发现这个有点别扭和拗口的词倒也颇契合菲林。我们和大家的相遇,不外乎是电影所牵起的缘分,而菲林作为一个考研机构,课堂是我们与大家交流的最重要的方式,所以,在课堂上一起迷影,是菲林在枯燥的应试辅导中一直尝试探索的方向。

?

今年,我们仍旧希望以一种别开生
#考试季#考研第二天的清晨,川大望江校区…来自四川大学-微博插图
面的方式来开启新一年的旅途。虽然还是线上影展,但这一次,我们没有选择影史名片作为影展的片单,毕竟那些影史杰作对于我们而言,实在是课堂上讲述过多次,早已消磨了原初的激情,表达欲不再如从前般旺盛。

?

一次真诚且平等的交流,应该是真的有话想说,而不是用知识的累积来占据前辈高地。所以在准备这次片单时,我们三个人回溯了有关自己的、有关菲林的关键词。

?

而我们默契地在倦怠、忧郁、流动这些词上达成了共识,支撑这一共识的是连续好几年几乎“全年无休”的工作体验。或许新关注我们的考生会发现,菲林似乎是个不太勤奋的机构,明明这个时候都该抢滩登陆25考研了,但我们的公众号像死了一样。

?

大概是因为“真的累了”哈哈哈(报过班的同学应该都知道菲林的精力都花在哪了),明明只是小小的放个假,倒要被学员反过来鞭策了。在普遍的社会性疲劳下,相信大家对于倦怠感都有各自深刻的体悟和经验。而如何冲破内卷与躺平的二元对立,找到自己与世界的相处方式,不辜负自己的生命价值,或许是我们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

??这是三部年轻的电影。最老的一部诞生于1994年——在影迷的纪年中,这是电影史上又一个黄金年份,稍长于我们中大部分人的年纪。事实上,在电影之外,它也处于时代的转型节点,上承“短20世纪”极端年代的尾声,下启来临之中的“世纪末”忧郁与亢奋。节点时刻,令人茫然。影片一边是身体的高度在场,爱欲的轻盈与昂扬,另一边也隐喻着后现代社会中的精神分裂、个人绝境、无脚鸟的生存状态。

?

如果说王家卫的后现代古典爱情尚且洋溢着蓬勃朝气,那么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伴随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与世界范围内社会状况的恶化,《她》与《燃烧》提供了新的爱欲书写。前者回应技术变革,探问虚拟化、媒介化时代爱与性的可能模式,美妙的数字奇遇能否弥补实在的创伤?后者剖析东亚阶级社会的肌理,李沧东以诗人的浪漫、小说家的故事技艺、政治经济学者的审慎分析,直面青年人的倦怠与“饥饿”、欲望与无望。三部影片,绘制了你我出生与成长年代的情感地图,创造了反身观望的可能。

?

?

无论在东亚,还是在西方,个体的普遍性抑郁似乎已经成为后现代社会的鲜明标识。哪怕是盛行gap,讲究松弛感的西方,也依然有《忧郁症》《海边的曼彻斯特》《心灵奇旅》这样的作品,更别说《瞬息全宇宙》所刮起的“baggle”旋风。

?

《晒后假日》与《燃冬》,一西一东,却都用了极为温柔的视角去触碰个体无以名状的情绪,前者是网红高分片,后者是网红玩梗片,两者的差距在哪?《燃冬》又是否如舆论所指责的那么不堪?如果说生命的本质应是流动,那么《燃冬》里的冰天雪地明显是尘封生命力的冰窟,当生命之流凝结成冰不再流动,生命将毫无意义,而心与心的碰撞是让生命力死灰复燃的秘方。

?

在《24帧》中阿巴斯做了一次极为别致的电影实验,在这部电影中,阿巴斯及其团队历时三年,利用电影技术复活了24张阿巴斯收藏的摄影作品,让其从静态摄影转变成动态影像,赋予画面前世、今生乃至未来。而电影的本质不正是赋予僵死的图像以生命的鲜活和流动吗?画格间的绵延所唤醒的是沉睡已久的生命之流。

?

??这三部电影关于水,关于女性,关于生命中的淤泥,也关于湿润的心和力量。她们是苏州河边的美人鱼,是走进花店的达洛维夫人,是深潜湖底的水精灵。

?

正如“逃离是刻进女性身体的史诗”,她们越出平铺直叙的轨道,挣脱陈词滥调的叙述,以赤身裸体激起浪花,敲击陈旧世界的大门,追问生命自由的空间,召唤爱人坚定的回应。

?

她们来自不同年代、不同国度,又用生命合奏着同一篇乐章,这不仅是女性的进行曲,也是人类的交响乐。

?

?

?

添加菲林(wechat: filmmay5)或花花(wechat: lexiz2)进群参与影展?

?

作者/阿让、菲林、殊彦

?视觉/小松

?编审/菲林、阿让?

?????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