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考研需高度重视“媒介与社会”部分的学习与备考(中传考研)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都知道,从今年开始,中传将对硕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方式进行全面改革,主要改革内容包括初试自命题科目设置、复试选拔流程、复试考核办法等。根据此次发布的招生改革实施办法,中传的人文社科类专业,将以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为自命题考试科目。同时,复试考核将根据考核目标要求及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我相信大家第一次看到考试内容的时候都有一点发懵,因为这么大的改革将给报考传媒大学的考生带来很多新麻烦与新问题,既打乱了你原有的备考计划,又对新的考试内容没有多少准备,同时也不太清楚应该如何应对这场考试改革。783主题写作怎么准备,883人文社科基础如何备考等等一大堆问题不知道如何应对。
下面,我重点讲三个大问题或者说三大部分内容:一、对于本次研究生入学考试改革的解读(其目的是让你明白为什么改,有同学可能觉得没必要深入解读,你怎么考我就怎么准备,说太多也没啥意义。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二、我要讲一下,“媒介与社会”部分的考试内容及对参考书的解读;三、我们该如何备考及授课计划安排。

第一大部分,我先解读一下为什么会有此次改革,改革的目的与初衷是什么?我知道很多考生都不太理解这么考到底有什么意义,网上也有很多批评的声音。因为只有你认识到了改革背后的思想与逻辑,才能正确备考,有的放矢。以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为考试内容,考察的是你的基本素养和基本功底,重点考查理性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确保录取的研究生有良好的培养潜质和发展后劲。说白了就是要尽可能选拔出那些综合能力好的考生,而不是那些只知道死背书、背死书的考生。各位同学可以问问身边正在读研读博,或者已经毕业的师哥师姐,研究生阶段最让那些导师头疼和无奈的,就是那些只背过几本考研参考书,而知识面却非常狭窄,对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漠不关心,既不具备基本的学术素养,更不要谈什么学术科研兴趣的学生。
所以此次中传的改革明确提出要破除“唯分数”论,其实就是要刷掉我说的有上述几点情况的考生,因为以前的考试内容是以专业为主的考试,你只要把参考书、教材,背得滚瓜乱熟,就意味着初试会有一个不错的成绩,正因为初试成绩高,复试即使差一点,一般也不会被刷掉。即使复试时面试的导师不想要你,他也没办法,初试的成绩占比高,权重大,复试低一点也能排名靠前。说到这你就要明白了,这次的考试改革对很多基础不好,又想投机的考生,还有就是想投机又不知道怎么投机的考生,是不友好的。
我的判断是,既然考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那么考试的深度和难度不会太大,最可能的就是将基础知识和学术前沿、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重点考察你的逻辑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解与判断能力。尤其是《主题写作》考试大纲中所提到的“给定材料”,极有可能就是学术前沿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其中关于媒介与社会的内容可能性很高,如果是开放性的材料集合的话,一定会让你有不同学科的切入视角。所以说,这种形式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既需要你有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基础,还需要学习基本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最好是能够掌握基本的学术思想与研究套路。

第二个大问题,我们讲一下第二大部分关于“媒介与社会”部分考试内容与参考书的理解与使用问题。这里边其实包含几个小问题:一是为什么要考“媒介与社会”这方面的内容;二是为什么是以这本书作为参考书,它有什么优缺点;三是参考书的参考价值究竟有多大(也就是说掌握了这本参考书,是否就意味着高枕无忧,可以从容的应对媒介社会学相关的各种考题了)。

首先,我认为考察媒介社会学方面的基本内容,既与传媒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学科特点密切相关,也与全媒体人才的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大家要知道,新闻传播学是中传的王牌,几乎一半左右的学科都与其直接相关,剩下的一半也是间接相关,但是为什么不考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与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呢?我以为这也是为了取一个最大公约数,既然强调的是通识教育,那么要求的一定是传媒大学研究生都要尽可能的了解当前社会中与媒介相关的各种问题,还有就是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新闻传播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其实也不是不考基础知识,而是以更加隐秘的更加巧妙的方式考,更加强调的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你连最基本的都不了解,又怎么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理解很多社会现实问题呢,又怎么可能很好的完成《主题写作》所要求的两三千字的论说文写作呢。
其次,关于《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这本参考书的价值问题。我认为既然作为媒介与社会部分唯一的参考书,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很多同学可能都有疑问,为什么要以这本书作为参考书?其实也很简单,因为目前找不到比这本书更好的关于媒介社会学方面的参考书籍。大家需要注意的是两位作者都是社会学教授,他们在书中也强调的是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去理解媒介和社会的关系。他们以自己建立的“媒介与社会世界的模型”为基本框架,分析了媒介产业、媒介内容、媒介技术、积极的受众以及媒介外的社会世界诸多要素之间的关联,为我们勾勒出媒介与社会世界关系的生动图景。
我们来简单看一下这本书的章节结构与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一下媒介与社会主要涉及哪些问题。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共十章:第一部分以作者所构建的“媒介与社会世界”模型为基础(第一章),主要介绍的是媒介的重要性、大众媒介的崛起、媒介与社会、媒介社会学、媒介与社会世界的模型;第二部分以“新闻生产的视角”考察经济、政治和组织性因素对媒介决策和产品的影响(第二、三、四章)。第二章是媒介产业经济学,第三章讲的是政治对媒介的影响,第四章分析媒介组织和从业人员;第三部分侧重于讨论媒介产品的内容以及媒介是如何表现社会世界的(第五、六章),其中第五章分析媒介与意识形态,第六章介绍社会不平等与媒介再现;第四部分描述了受众与媒介的关系,研究了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方式和人类活动对媒介的解读及运用(第七、八、九章)。第七章强调的是媒介影响与政治世界,第八章分析的是积极的受众与意义的建构,第九章则将重点转向媒介技术的作用,研究了在不同的媒介形式推动下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技术间的交互作用;第五部分,也就是最后一章探究大众媒介全球化的本质及可能的结果(第十章)。

不知道大家看了本书的主要内容以后有什么感想。应该说这本书把大众媒介放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来研究,所以它强调的是一个全局的观念,所有媒介的机构和内容都受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历史等各个方面的复杂影响,而且他们之间有结构和能动性之间的互动关系。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本书的这些特点正好与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内容完全契合。
我认为本书对于考研而言,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媒介社会学的分析框架,并且列出了媒介与社会关系涉及的基本知识点与关联问题。但是这本参考书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它不是中国学生所熟悉的教材模式,没有条例清晰的概念,基本都是可以单独成文的论述性文章,容易让中国的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知识点在哪、考点在哪,怎么把它提炼出来,尤其是如何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来分析论述问题。同时,还有一大缺点,这本书中所提供的分析材料与案例大多是十几年、二十几年前的,并且大都是美国的案例,可以说这些案例既不新鲜也不适合中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所以说,你如果只掌握这本书肯定是不足以完全应付这次的考研的。

第三大部分讲一下“媒介与社会”部分如何备考及我们的学习计划安排。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应该注意到,本次的考试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既考察前期基础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还要考察运用基础知识处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对于媒介与社会部分的考试而言,只掌握这本参考书是远远不够的,但是这本参考书提供了一个知识框架,它可以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媒介社会学的基本知识点和媒介与社会关系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谁拥有媒介——为什么?媒介产品是如何创造的?政府以什么样的关系来规范媒介?大众媒介的发展如何影响政治进程?大众媒介给我们的社会和世界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人们是如何利用和阐释大众媒介的?如何开发新技术?技术变革对媒介与社会带来何种影响?大众媒介的日益全球化的意义何在等等。
但是你要注意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是现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些问题的答案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考生既要灵活掌握这些基本知识要点,又要做到因地制宜、因题而变。要具备这种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一要掌握媒介社会学的基本知识框架与问题;二要掌握大众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否则你对论述题与材料分析题的分析与论证
中传考研需高度重视“媒介与社会”部分的学习与备考(中传考研)插图
就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答题的时候也只能是东拉西扯、文不对题,写了半天都是不沾边的空话大话;三是重点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你要注意,这里的写作能力不是写小说、写诗歌、写剧本等文学创作,而是准学术写作。我这里说的是准学术写作,也就是说,让你现在就具备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可能要求太高了,但是你看考试大纲中的考试要求实质上就是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所以,学术写作将是我们后续课程中最重要的讲述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三大点要求,我们的备考设计与安排也将围绕此展开。第一阶段将重点讲述这本《媒介·社会》参考书,主要介绍媒介社会学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以此为大家提供基本的知识框架。第二阶段以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为主要参考书,重点讲述大众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为各位同学提供媒介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知识与分析问题的理论武器与资源。第三阶段我们将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重点训练你的写作能力,既包括《人文社会基础》中的简答题与论述题,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主题写作》中关于媒介社会学方面的材料处理、问题切入、写作技巧以及写作训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写作训练考察的就是你运用知识与理论分析媒介社会学领域的学术前沿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不客气的说,主题写作得分的高低直接决定你这次考试的成败,因为这部分最有可能拉开分数,也最能体现你的学术潜能与研究能力,而这正是本次考研改革的重点与本次考试的难点。
最后,我简要的总结两句,改革后的考研初试中的《人文社科基础》包含四个部分,我认为最具难度的恰恰就是我今天讲的第四部分,因为不管是文学、文明史、还是哲学,对应参考书目中的《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世界文明史》《哲学导论》,三本书的体系和细节都非常丰富庞杂,正是因为知识点多而杂,就决定了这方面的内容不可能考的太深太难,而“媒介与社会”部分很可能会成为考试的重点与难点,考察的题目前沿且会有一定的深度。也正因为如此,我希望各位同学高度重视“媒介与社会”部分的学习与备考。

课程安排
时间:9.29日—10.8日,每日6课时
科目:主题写作 人文社科基础
地点:北京市昌平区
试听时间:9.29-10.1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