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名校研究生竞聘“临时工”,是就业难还是把学历用错了_网易订阅(不是名校研究生有用吗)

单位招聘学工秘书和行政秘书,因为是院聘,所以没有编制,除了工资也没有其他福利。但从事的是高校的学生工作,所以仍然要求硕士研究生。原本也没有打算非要985,211高校,更没有想过要看第一学历,但是投来的简历却让人非常意外,两个岗位竟然收到100多份简历,其中还不乏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名校的研究生,甚至还有一位是211高校的博士研究生。

看到简历领导虽然高兴,但是也有些犹豫,毕竟只是一个类似打杂的辅助岗位,无法给予应聘者更高的待遇和发展前景,即便是将来有机会转为正式员工,学院也只有推荐权,决定权在学校人事部门和人事委员会。这些优秀的人才把三年时间耗在零零碎碎的杂事上,这并不利于他们个人的发展。所以在面试的时候,几乎对每个人都说到了这个问题。也许是担心介意这个问题就可能直接被拒绝,所以所有应聘者都说,这无所谓,自己就是喜欢高校的工作环境,也会好好表现争取获得正式编制。
对于喜欢安稳,人际关系简单的毕业生来说,高校确实是一个理想的选择,特别是对于专业不太理想的女生来说尤其如此,毕竟高校工作环境优美,师生的素质相对较高,工作也不算复杂,即便是待遇稍差一点,不少毕业生也能接受;何况如果表现好,完全有机会争取转为正式编制,一旦获得编制就相当于获得了稳定的保障。

只是没有想到,会有如此多名校的研究生愿意来应聘这样一个岗位,究竟是真的就业困难还是高校的吸引力太高?看起来后者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因为不少应聘者都是在职的状态,来应聘其实是为了跳槽,跳槽过来应该也不是为了薪水,而是为了看上去更高的就业平台,这样解释似乎合理了许多。
但是如此多的名校研究生来竞聘,无疑大大增强了
多名名校研究生竞聘“临时工”,是就业难还是把学历用错了_网易订阅(不是名校研究生有用吗)插图
竞争的强度,原本一份简单的工作,即便是稍微仔细一些的本科生也应该能够完成,最后却变成了众多研究生争夺的香饽饽。这并不是就业困难的问题,而是太多的人把目光锁定在了有限的岗位上。

一位熟悉的朋友,也是顶尖985高校硕士研究生,因为学的化学专业,就业相对不理想,考过公务员、事业单位,也进过企业,但是都不太满意,最后因为老公是位考古工作人员,作为编外人员做一些文案和资料整理工作,但是考了三次也没有考入正式编制;没办法选择了读博,学了科技考古,本意是将来进考古所可以做一些分析检验工作,但还是通不过编制考试,单位也没有人才引进的方式,没办法她最后选择去一所地市的三本院校当了老师。
在这里她找回了自己的自信,因为是毕业于985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学校不但给她40万安家费,还给了科研经费,配套津贴等,而且直接就是副教授待遇。前几天打电话来聊到就业的事,她说自己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当初就一门心思要留在省会城市,现在虽然工作的环境差一些,但是生活的压力小了太多,不用为高房贷发愁,生活环境较省会要舒适了太多,唯一需要担心的也许就是将来孩子的教育问题,但是在省会要争取上一所好的学校也并非易事,在地市的学校选择少了,但是目标更明确了。

这位朋友的经历给了我启示,很多同学辛辛苦苦求学,为的就是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所以就业的时候都把目标锁定在大城市,希望自己的起点要高,但是大城市的机会多,高水平的人才也多,竞争必然就激烈,即便毕业于名校,找不到工作也并非新闻。
相反部分能够放低身段,踏踏实实就业的同学,反而容易受到认可和尊重,不少城市都出台“抢人”的优惠政策:降低落户门槛,给予住房补贴,可以申请过度住房等,这样的政策不仅限于大城市,在中小城市同样存在,正如葛优的那句电影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各地抢的不是人才,而是未来。在中小城市的舞台并不一定会比大城市差。

明天341万考上将走上研究生初试的考场,这已经是连续两年考研人数增长超过50万,这既凸显了大学生对高学历的渴望,也凸显了研究生考试的激烈。学历固然重要,但要发挥学历的最大价值,并不是拿辛苦得来的学历去拼一个更好的岗位,而是把所学所会用在自己最擅长也最合适的地方,而学历恰恰可以 助你获得这样的岗位。也许你不甘于成为一个普通人,但终归要找到自己的定位。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