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牙考研[超话]#调剂准备一找学校1…来自大牙考研-微博

??一、浙师大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简介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是在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和社会急需文化创意、传播、设计、管理、经营人才的背景下创立的,是浙江师范大学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学院。学院依托浙江师范大学人文、信息技术、艺术、管理等学科优势和一流的软硬件资源,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传播新领域设置学科、专业,着力打造适应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人文、技术、艺术融合”、“产学研互动”的新型学院。学院现有广告学(中外合作)、戏剧影视文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数字媒体技术、文化产业管理、艺术与科技等5个本科专业,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2023考研新增)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民俗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同时还拥有艺术硕士(广播电视、电影2个领域)和公共管理硕士(文化传播管理方向)等3个专业硕士学位领域。学院也在积极推进博士点培育工作。学院坚持“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核心,以传播为手段”的办学理念,以“协同化、技能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手段,努力培养厚基础、强实践、富创意的专门人才。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文科计算机大赛等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就业率名列学校各专业前茅。?

二、艺术类学位点简介(一)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学位授权点的历史沿革本学科建设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学校开展的影视教育,1986年学校举办全国高校首届大学生电影周(电影节),成果获全国优秀校园文化成果二等奖。2007开招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生,2017年获批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科在2019年、2020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行榜中分居13、16位。依托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

2.学科方向与特色

1)学科方向?①广播电视艺术学:立足浙江,辐射全国,聚焦浙江电影、电视剧、纪录片、戏曲戏剧、网络剧等创作与生产,开展浙江影视创作与评论、影视艺术与产业研究。?②中小学影视教育:对接中小学影视教育顶层设计,聚焦中小学影视教育普及与课程研发,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③台湾影视艺术研究:本方向聚焦台湾影视艺术,开展区域电影研究对话。?2)优势特色?①聚焦发展前沿,深化学科交叉,凝练特色方向。凭借“映画台湾”的影响力,扩大台湾电影研究的辐射力;整合学校教师教育和儿童研究的学科资源,开展中小学影视戏剧教育研究与培训。?②聚焦市场需求,加强产学融合,服务浙江影视。发挥毗邻横店影视产业集聚区的地缘优势,拓展与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合作,共同编写影视发展报告,成立影评基地,参与影视剧审查工作;与多个影视企业展开全方位合作。3.师资情况1)学位点严格导师选聘、考核制度,利用“丽泽导师学校”等平台强化培训。建立导师组联合培养机制,老中青组合开展传 带,联合指导学生学习以及论文写作。学术梯队合理,有13位导师,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拥有博士学位9人,毕业于国内各大高校的影视学博士点。2)学界与业界相结合,建强兼职导师队伍。本学科为建构教学与科研互促双优、理论与创作兼顾互补、产学研深度融合,聘请周星、陈晓云、陆绍阳、陈旭光、李道新、何苏六、丁亚平、范志忠、盘剑、侯克明、陈育新等学界名家客座、
#大牙考研[超话]#调剂准备一找学校1…来自大牙考研-微博插图
兼职教授。4.学位点主要成果1)举办多次学术论坛包含有:2017年,与“戏剧与影视学教指委”联合举办“‘双一流’背景下戏剧影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暨“融媒体时代的影视艺术批评”研讨会;2018年,举办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台湾电影委员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2018年,举办“改革开放40年与浙江影视发展”学术研讨会;2019年,与中国艺术教育中心联合举办“中小学影视教论坛”;2019年,举办第一届“中小学影视戏剧教育论坛”暨“中小学影视戏剧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讨会;2020年,与“戏剧与影视学教指委”联合举办“新文科视野下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学科与课程建设论坛”;2020年,与北京师范大学亚洲影视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第八届亚洲电影论坛;2015、2017、2019年举办三届非洲影视国际论坛。2)教师科研成果4位教师主持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多位教师主持省部级课题;出版戏剧与影视学丛书一套(8本);在国内影视与传媒类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超过100篇;黄钟军、余韬、李勇强等被评为校学术名师。3)学生科研成果近5年研究生在cssci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超过30篇;近5年研究生考入国内知名高校博士生超过15位。(二)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学位点历史浙江师范大学是浙江省最早招收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的院校之一,我校目前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广告学、动画等本科专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于2021年获批设立,2022年(2023考研)正式招生。? 2.学科方向与特色学科立足“乡村振兴”和“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两大战略背景,设有乡村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与信息设计、文创产品系统设计三个方向,致力于融通艺术、科技、产业,以创意设计激活传统文化资源,服务地方社会发展。方向一:乡村环境艺术设计(负责人:施俊天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传统村落景观文化研究、美丽乡村特色景观与室内设计、新乡土景观设计;特色:乡村文化研究与乡村环境设计并重,注重与乡村文化、乡村伦理和乡村治理的融合发展,努力构建新时代乡土景观;优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位居全国前列。团队整合文学、设计学、民俗学等跨学科师资,有浙江诗路文化研究院、乡村景观文化研究中心可依托,较早介入浙江千万工程建设,已打造50多个美丽乡村样本。?

方向二:数字媒体与信息设计(负责人:彭纲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交互设计、影像设计、非遗与诗路文化数字化;特色:立足浙江丰富的非遗资源和诗路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与信息化,突出技术与艺术、传统与现代融合,以优秀的数字产品服务地方发展;优势:学校建有信息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可保障专业发展必备的硬件资源;学院建有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室、浙江诗路文化研究中心,在非遗资源和浙江诗路文化数字化方面有积累;师资团队结构合理,产、学、研融合能力强。?

方向三:文创产品系统设计(负责人:孙发成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文创产品策划、文创品牌设计、非遗文创设计;特色:依托浙江优良的产业环境和创新氛围,解码地域性、民族性文化基因,突出文创产品的系统设计开发,推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优势:学校建有省级非遗研究基地,研究团队强大,在服务浙江文化建设方面积累丰厚;学院是文旅部“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首批试点单位,“设计师+传承人”模式已有基础;学院创意设计类师资和课程体系完善,文创设计基础良好。?

3.师资概况学科拥有教授4人,副教授12人,讲师2人,高级职称占89%,50岁以下师资占78%,有海外经历者占44%。4.学术成果(1)科研项目近5年,学科教师共获得科研项目101项(含横向),涵盖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校级各层次。其中承担横向课题94项,经费达1054.093万元,以创意设计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审美素养提升,也为师生提供了在社会服务中深化教学、科研的平台。(2)论著获奖近5年,学科教师出版著作9部,发表cssci论文28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篇,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国家级报刊发表论文多篇。获得浙江省哲社优秀成果奖1等奖1项、2等奖1项,1部著作获得金华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等奖。(3)作品获奖学科注重设计创新和实践,相关作品在国内外获多项大奖。?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非常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对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中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都有明确表述。本学科发展与国家、地方战略紧密相关,优势明显,可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数字媒体产品设计、非遗传承保护与非遗资源转化等工作输送大量文化素养高、专业技能强的高层次设计人才。(三)艺术硕士(电影、广播电视领域)1.学位点历史浙师大艺术硕士(电影、广播电视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从2014年开始招生,已培养出一批具备影视领域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创作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主要在各级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大专院校、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和影视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影视创作、新闻传播、影视教学和管理工作。2.专业特色与成果1)办学根基深厚,业界知名人才辈出本学位点所属学科建设可追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影视通识教育和校园影视文化培育。1986年起在全国高校中率先举办大学生电影周,并一直延续至今。影视文化浓郁,创作与研究并行,培养了陈育新、陆绍阳、陈旭光、陈晓云、何苏六、冯冀、吴雪岚(流潋紫)等一批活跃在中国影视创作和研究领域的业界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他们作为学位点客座、兼职教授,经常性为师生提供专业交流、指导。2)培养方式注重时代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本学位点培养方式注重适应影视领域发展新趋势、新要求以及行业需求,突出时代性、实践性和发展性,以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具、知行合一的复合型人才。①突出时代性?紧密围绕影视产业、融媒体等发展新趋势、新要求,除影视类专业课程外,开设《影视艺术前沿》《新媒体艺术》《微视频创作》等课程。必修课着重提高学生融媒体时代对作品创意表达和风格呈现等综合能力。选修课侧重提升学生新媒体传播素养和技能,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②突出实践性?培养过程以实践为主并兼具理论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专业训练。实行双导师联合培养,聘请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优势影视企业及融媒体单位等高水平专家联合指导艺术实践,建立了多种类型的实践基地,保证实践教学质量。③突出发展性?对标专业要求和行业需求,建构模块化、发展性的课程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注重厚基础、通技艺、强创作,既涉及学生未来发展的通用能力培养,更突出本领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为学生未来发展夯实基础。3)培养成效明显,毕业生活跃在影视创作、新闻传播、影视教育等行业学生影视创作技艺强,专业能力获权威赛事认可。近100项作品获好莱坞国际纪录片节、澳大利亚金考拉国际华语电影节、华盛顿华语电影节、澳门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全国艺术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成果、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国家级科研训练计划、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横店影视“文荣奖”、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竞赛等赛事奖项;师生 的多部作品在央视和海外播出,并获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大批学生作品在广电、融媒体中心等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播出,反响良好。

?

▲2019届艺术硕士杨皓毕业作品《野生导演》获得第十一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大学生纪录片奖?

▲2019届艺术硕士唐胜吉毕业作品《山间疾风》获奖现场学生就业质量高,大部分毕业生进入影视、传媒、高校、党政机关等企事业单位工作,或成立团队深耕影视产业,在行业内崭露头角。用人单位普遍反馈入职上手快、专业基础扎实、发展潜力强。?

?三、艺术类专业考研专业目录及参考书目

※694设计理论参考书目:

1.杭间,《中国工艺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

2.尹定邦、邵宏主编,《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

?

664影视艺术概论参考书目:1.杨远婴主编,《电影概论》(第2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2.常江,《中国电视史:1958-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3.李少白,《中国电影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4.参考期刊《电影艺术》《当代电影》《电视研究》864影视创作与批评参考书目:1.陆绍阳,《视听语言》(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2.聂欣如,《纪录片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3.李道新,《影视批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4.参考期刊《电影艺术》《当代电影》《电视研究》※浙师大文传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为2023年新增,戏剧与影视学、艺术硕士(电影、广播电视领域)初试科目、参考书目有调整,最终请以2022年9月底学校公布的招生简章、招生专业目录为准。?

?四、2022年考研初试专业真题【664艺术学概论】1.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作者电影、模仿说、表演艺术、长镜头、无我之境2.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简述电视真人秀的节目特征;简述电影《罗生门》的独特叙事手法;简述造型艺术的特征及种类;简述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3.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结合实例分析艺术创作中形象思维特征及抽象思维的关系;结合文艺举例,艺术流派的形成规律【864影视艺术综合】1.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视觉暂留原理、《迁徙的鸟》、连续性剪辑、改革题材电视剧、数据库电影2.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简述纪录片《话说长江》对于中国电视节目人性化传播的贡献;简述电影研究的三个分支以及各自的重点;简述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的改编之道;从“电影社会化”的角度出发有哪四个领域3.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什么是新主流电影?结合实例分析和传统“主旋律”之间的异同;为什么要坚决反对和抵制不良“饭圈文化”?

五、2022年考研复试及调剂录取方案概述

※135104电影专业2022年最终实际录取41人(含调剂录取10人)1.复试成绩:考生总成绩由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初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具体为总成绩=初试成绩÷5×初试权重(70%)+复试成绩÷2×复试权重(30%);网络远程复试成绩总分为200分,其中外语听说能力测试为40分。复试成绩低于120分不予录取。2.按拟录取考生综合总成绩从高到低排序,优先录取非联合培养计划。3.135104电影专业2022年调剂要求:本科专业为电影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戏剧影视编导、影视摄影与制作;一志愿报考专业为电影、广播电视;英语分数不低于70分,政治理论分数不低于65分;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调剂。?

六、2022年报录比数据及一志愿、调剂复试录取数据

七、2022年硕士生导师名录及部分导师风采?

?

▲王巨山,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院长,民俗学硕士点负责人,浙江师范大学省非遗研究基地副主任。

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耶鲁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和非遗保护理论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主持完成教育课题1项,省哲学社会规划重点课题1项,省哲社规划课题(文化研究工程)1项,文旅部委托课题2项,省文旅厅委托2项。主持完成地方规划编制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6部;2018年获得文化部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2019年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1/1),第七届浙江省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1/1),获得省哲学社会优秀成果奖1项(排名3/6),获得山东省文化艺术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金华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优秀奖1项;主讲《文化学概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遗产概览》《非遗研究专题》等课程,获浙江师范大学第六届教学特聘岗、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兼任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会长,浙江省文化产业学会理事,省非遗专家库专家。担任浙师大文旅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项目负责人,累计完成研培班16期,培训学员600余人。?

▲彭伟文,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

先后就读于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民间文艺学方向,硕士)、日本神奈川大学大学(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博士),在日本从事学术研究8年,现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日本常民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日本神奈川大学非文字资料研究中心特别研究员。在《民俗研究》《文化遗产》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承担、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省规划课题多项,翻译日本知名学者柳田国男、福田亚细男的论著多部。

?

▲景秀明,戏剧与影视学、艺术硕士广播电视领域导师、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纪录片、电视剧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浙江省写作学会理事。近年来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电视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曾有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等转摘;出版的专著有《纪录的魔方:纪录片叙事艺术研究》、《江南城市:文化记忆与审美想象》等。独立主持并完成浙江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江南的文化记忆与审美想象》、浙江省社科基金青年课题《纪录片叙事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金华市广播电视监测中心“视听评议”等横向课题研究。专著《纪录的魔方:纪录片叙事艺术研究》曾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浙江省教育厅社科奖二等奖。主讲的课程有《电视剧分析》、《纪录片研究》、《传播学》等。指导的学生作品曾获浙江省第十届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dv类二等奖1项,曾指导学生申报并完成浙江省省级“新苗”课题1项,曾获年度校级优秀科技创新与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余韬,戏剧与影视学、艺术硕士电影领域导师、 博士、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传播学硕士、北京电影学院文学博士。主要从事电影批评、电影剧作、中小学影视教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cssci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中国电影改革开放与发展实践》,译著《短片剧本写作》。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两项。获评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二等奖,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参与策划创作微电影、城市宣传片、广告片十余部。主讲的课程有《视听语言》(浙江省“互联网+”教学优秀课堂案例)、《剧本写作》(浙江省一流课程)、《影视研究方法与写作》等。指导的学生剧本多次入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剧本创意大赛全国50强,指导学科竞赛获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微电影类)、浙江省多媒体大赛(视频类)竞赛奖项二十余项。?

▲黄钟军,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带头人、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点负责人,戏剧与影视学、艺术硕士电影领域导师, 博士、教授、博导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后、台湾师范大学大众传播所访问学者,浙江省之江青年学者,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影视审查专家。微信公众号“映画台湾”主理人。主要研究兴趣与领域为影视理论与现状批评、台湾影视文化与传播等。主讲课程包括《电视剧分析》《电视节目策划与创意》《台湾电影艺术研究》等,近年来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中国电视》《现代传播》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并主持国家社科艺术学基金一般项目一项及省部级项目两项,出版专著一部。主讲课程有本科生课程《电视剧分析》《节目模式策划与设计》《港台电影欣赏》,研究生课程《台湾电影研究》《电视节目形态研究》等。?

▲陈敏南,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师大艺术硕士(电影、广播电视)硕士点负责人

近年来在《当代电影》、《中国电视》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社科项目多项,参与国家级艺术学项目1项,完成多项横向课题研究。主讲的课程有《纪录片创作》、《新闻采编》《电视编导》等。

?

▲施俊天,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金华人,苏州大学艺术设计与浙江师范大学教学与课程论双硕士研究生毕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研究生班结业,国家公派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建筑学院访问学者。现为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院长,设计学硕士点负责人;浙江师范大学乡村景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规划设计评审专家。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十多年实践中,他和他的团队挖掘江南“诗性文化”,拓展“诗性景观”设计理路及营造方法,努力构建具有江南乡村特色的“诗性景观”建设学派。?

▲孙发成,山东安丘人,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入库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副主编(执行)。2012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民俗艺术、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近年来在《民族艺术》《民俗研究》《文化遗产》《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30余篇,有2篇论文分别被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文化研究》全文转载。出版专著《宋代瓷枕》1部,编著《诸葛村古村落营造技艺》1部。合著《常州梳篦》(排名第一)获厅级三等奖;参著《民俗艺术学》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奖 三等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省社科规划课题1项,完成教育部课题1项、教育厅课题1项、校级重点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课题3项、文化部课题1项,承担或参与横向课题10余项。

?八、科研团队简介1.影视学研究团队影视学研究团队聚集了戏剧与影视学、传播学、艺术学等领域的专业师资人才,主要致力于影视理论、影视批评、影视教育、影视史等专业方向的研究。长年来,团队已形成了影视理论研究、纪录片研究、中小学影视教育、台湾电影研究等专业方向研究组。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中国电视》《现代传播》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多种,积极主办或承办高水平学术会议,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研究平台。同时,基于课程教学、社会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有机融合,本团队落地于一线中小学机构、组织高端学术交流活动、参与高水平影视展映与评审、组织学生开展影视观摩与批评,形成了成效卓著的“产-学-研”结合运作模式。?

▲团队负责人带领学生成员承接第三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展映单元相关工作?

▲定期组织影片展映活动并邀请导演进行映后交流?

▲协助举办“中小学影视教育新实践、深拓展”报告研讨会暨“第一届中小学影视教育师资人才培养项目”发布会?

▲浙江省中小学影视戏剧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第一届“中小学影视戏剧教育论坛”暨“中小学影视戏剧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讨会2.影视创作创新团队影视创作创新团队由专业教师团队和各年级学生组成,以工作室形式开展创作实践活动,设有影视艺术研创中心、文传影像工作室和静山影社等工作室。近年来,团队创作的作品获得大批国家级、省级奖项。其中,摄影作品在浙江省摄影大赛中连续五年一等奖人数位居全省高校首位。在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设计大赛、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广州大学生电影节、上海大学生电视节中也取得了好成绩。包括大广赛金奖三项,省等级奖及以上近400项,其中国家级等级奖50多项。同时服务非遗申报工作,制作申报视频以及相关纪录片60多部,其中申报国遗成功的片子占浙江省的三分之一以上。?

3.“非遗”研究团队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于2006年6月10日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期间由浙江省文化厅批准设立。基地以“研究和保护结合,学术与服务并重”为工作理念,整合了学校人文、美术、音乐和其他相关学科研究人员,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和教学,服务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基地成员服务地方的代表性成果如“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遗项目(2009),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规划通过国家验收(2013),目前已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基地现有研究人员2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现任主任为施俊天教授,顾问陈华文教授,副主任为王巨山、杨和平、钟朝芳、彭纲教授。基地下设民间文化研究(负责人王巨山)、传统音乐与表演艺术研究(负责人杨和平)、传统造型艺术研究(负责人钟朝芳)、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负责人彭纲)、非遗资源转化与创新发展5个研究方向。据不完全统计,基地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0余项,出版著作6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基地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是以书代刊的连续出版物,自2007年以来已连续出版13辑(200余万字),在非遗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

▲2021年4月24日,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在杭州举行,非遗基地陈华文教授被推举为会长,王巨山教授被推举为副会长,孙发成副教授被推举为副秘书长?

▲2021年4月1日,浙江省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会商活动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非遗基地陈华文教授、施俊天教授、王巨山教授参与了会商活动?

▲2019年10月8日,非遗基地施俊天教授参加文旅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浙江师范大学普及培训班结业仪式。浙江师范大学依托非遗基地的科研力量自2015年作为首批全国“非遗研培计划”试点高校,已经连续6年承办研培计划

?

4.数字媒体艺术创新团队本团队以数字媒体媒介,突出技术与艺术、传统与现代融合,以优秀的数字创新服务社会发展。本团队产、学、研融合能力强,学科交叉特征明显,在数字交互、数字影像、数字教育、文化数字化等数字服务方面取得了较多的成果。?

▲婺剧脸谱ip设计?

▲婺剧脸谱游戏设计?

▲金华文化ip设计?

▲全条件摄影虚拟仿真?

▲铁道调车虚拟仿真?

▲数字长山新媒体设计?

▲非遗影像:衢州莹白瓷??

▲非遗影像:硬头狮子

?九、其他补充说明1.研究生特色培养研究生培养特色:多学科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协同化培养2017年建成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民俗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融入社会学开展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艺术硕士(电影、广播电视)招生和培养已有五年,艺术硕士和公共管理硕士(mpa,文化传播管理方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全院在校研究生规模272人。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院围绕艺术硕士作品创作、研究生学术交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致力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2.学院奖助体系等政策支持奖助体系政策:(1)国家助学金、“三助”岗位助学金;(2)研究生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专项奖学金;(3)《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出国(境)访学“ 计划”奖学金评选办法》、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参加校外学术交流、学术报告资助政策、艺术硕士中期创作作品视频类奖励资助、艺术硕士实践教学资助,艺术硕士毕业创作资助等。3.研究生培养成果/品牌活动(1)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人人学术”报告活动,每学年进行一次,评选出优秀学术报告人;(2)主办、参与高水平学术活动、赛事。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赛事,2014级张鹏程等历届研究生和在校研究生多次获得该赛事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影评征文比赛研究生组优秀奖奖项,2014级艺术硕士郭栋梁毕业作品《失控的生命》入围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奖,该作品还获第十一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纪录片单元和集美双栖青年影展最佳探索奖,获好莱坞国际独立纪录片奖,入围全国艺术专业学位设立十周年广播电视类型优秀作品展映。2017级电影方向艺术硕士强洪作品《最后的渔民》入围了纪录片和剧情片两个单元。2014级艺术硕士刘晓东其中期作品《红》入围全国艺术专业学位设立十周年广播电视类型优秀作品展映;2019级艺术硕士杨皓毕业作品《野生导演》获得第十一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大学生纪录片奖、入围第五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idf学院”培育单元、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大学生纪录片大赛优秀纪录长片提名等奖项。?

?

(3)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境)外学术交流活动,如《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出国(境)访学“ 计划”奖学金评选办法》资助一批优秀研究生到国(境)外高校进行三个月及以上的访学,每年暑期香港教育大学暑期访学交流等。4.研究生就业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各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良好,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满意度列学校前茅,毕业生就业方向与专业相关度较高,毕业生大多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任职于本专科院校和影视公司等,另有部分毕业生考取国内知名院校的博士研究生。历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和优秀毕业生就业典型:张勇,2012届艺术学硕士,任职于浙江大学,青年教授,非洲影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电影学院2015届电影学博士,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导演创作《我从非洲来》《重走坦赞铁路》等系列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北京纪实频道等平台播出,荣获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金鸽奖”一等奖等荣誉。章艳婷,2013届艺术学硕士,任职于金华广播电视总台,作为主持人主持《942早高峰》节目;曾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3篇,工作期间连续两年荣获金华“先进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其他荣誉若干。艾志杰,2015届艺术学硕士,南京师范大学在校博士生,在《中国电视》《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南京师大学报》《扬子江评论》《电视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文艺评论》《电影评介》《艺术探索》《艺苑》《民族艺林》等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学术成果丰硕。王力成,2016届艺术学硕士,2016年考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攻读管理学博士。在《组织人事报》、《中国税务报》等媒体刊发过多篇通讯及文章,在《行政管理》等学术刊物发表理论文章。潘路路,2019届艺术学硕士,曾发表c刊论文两篇,北大核心一篇,其余公开发表4篇,其中《从中老年表情包看网络空间的群体身份区隔》一文于2018年10月获得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11届“学会奖”二等奖。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

?

张鹏程,2017届艺术硕士,编剧,先后任职多家影视传媒公司编剧岗位和艺术培训工作,主要作品有网络电影《蜀山·伏魔篇》、儿童网剧《神仙学苑》、网剧《幕之所及》,以及多部城市宣传片和微电影编剧工作。左亮,2017届艺术硕士,任职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师,教授《舞台剧写作》、《影视制作》、《影视剧写作》等课程。2019年获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一个课题立项。2019年7月参加全国首届“中小学影视教育师资人才培养项目”。魏京录,2018届艺术学硕士,任职于嘉兴学院,工作期间充分结合专业特长,多次参加演讲,理论宣讲比赛,荣获佳绩,并被相关媒体报道。在本职岗位上充分发扬创新精神,不断改进工作思路,得到同事和学生的一致好评。郑婉瑶,2019届艺术硕士,任职于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兼任文学与传媒学院研究生科秘书。教授《写作》及《影视作品分析》等课程。谢晋宇,2022届艺术硕士,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独立发表论文《西方电影中的消费异化呈现》;cssci核心期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发表论文《新世纪以来肯尼亚电影的发展及其原因》;参与青年国家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非影视合作交流发展”研究;参与中外人文交流专项研究课题“中南非影视交流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研究”;参与重大国家课题“中国电影翻译通史”子课题“中国电影翻译口述史”研究,北京电影学院2022级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研究生。陈枻豪,2022届艺术硕士,曾在 cssci 扩展版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第一作者)、《电影文学》(第二作者)发表文章,现已获得澳门城市大学文化产业研究博士offer。????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