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学历还是拼爹妈,真相扎心了…大学考研父母上海市家庭教育…(学历和挣钱)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是一两天的事了,毕业后的学生,常常真正感受到世界的参差。
最近,网上流传的一张2023年高校应届生就业情况分析图,引发热烈讨论。

图源 | 网络
有的人直接能拿年薪50万的offer;
有的人四年下来两手空空,迷茫下选择继续读书考研;
有的人考研、考公都失败了,只能暂时找个还算“凑合”的工作。
很多人问,考入同一所大学的孩子,能力、天赋、资质应该相差不大。为什么毕业后的成就却相差甚远?
在《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一书中,作者采访了62位来自清华和复旦两所高校的大学生。
它揭露了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不同的命运和出路。
牛娃们在人生的成长路上,究竟是“拼学历”还是“拼父母”?结论真的很心酸……

直觉依赖模式:
一路努力 一路迷茫
上学的时候就树立职业目标的孩子,通常家境不俗。成长的道路上,父母会 助他们筛选有效信息。
而“摸着石头过河”的孩子,通常是家里所谓的“第一代大学生”,面临选择时,更多靠自己的判断和直觉。
这两种孩子之间,发展空间往往天差地别。
比如书里提到的一个叫冰倩的女孩。她出身农村的单亲家庭,父亲常年在外务工,从小就是留守儿童。
但是她非常励志,通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考上了复旦大学。
她打心里觉得,终于逆袭了。凭借自己的努力,去了大城市,去了好学校。
她说:“考上大学后,就能松一口气,完全跟着自己的兴趣学习了。”
但是,从来没有人教过她如何上大学。

图源 | pexels
在她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听到最多的话就是:你要努力啊,考上大学就好了。
迈进校园大门后,她就真的放松下来了。
大一和大二的时候,她每天跟着室友刷剧、聚会、感受花花世界,学习的课程不挂科就满足了。
到了大三后,她发现身边同学纷纷准备考研、就业或出国,才突然意识到,自己除了一纸文凭,几乎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东西。
学业表现不佳,无法获得免推考研资格。没有发展一技之长和实践经验,想进名企也是难上加难。
冰倩感慨,对于荒废了大学时光,感到非常遗憾和后悔。
现在才知道,大学才是真正的新起点,要去探寻更多可能。
书中将这类孩子归为“直觉依赖模式”。
在生活中,这类孩子并不少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从小就被教育“只以考名校为目标”。

图源 | pexels
他们成长路上的阻碍,并不是后悔或者遗憾就能弥补的。
没有人告诉他们进入大学后,游戏规则改变了,以至于要付出更多精力、走很远的弯路,才能摸爬滚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目标掌控模式:
知道路在哪 所求皆所愿
对于冰倩这类孩子而言,进入大学那一刻,命运的齿轮才开始转动。
而对于另一种孩子来说,进入大学,不过是命运齿轮中的一环。
泽斌毕业后的起薪是20万,并且每过半年,就根据他的工作表现调薪一次。
在上学的时候,他就意识到自己不喜欢偏学术的课程。但是,他非常热爱商业营销,喜欢动手操作一些东西。
同时,他深知文凭的重要性,大学四年,一直让自己的成绩保持在中上游。
在明确热爱以后,他主动放弃了保研资格。还没毕业,就利用暑期去企业里实习了。

图源 | pexels
毕业后,由于他积累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和实操经验,顺利拿到了一家心仪公司的offer。
这一路,都是他自己的选择。
不难发现,泽斌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了职业规划。
他说:“我一直坚信,所有东西都是我想最重要。我一直都在慢慢地往自己想要的那个目标靠近,漫无目的地生活其实是一件没有效率的事情。”
拥有清晰的职业规划、能根据目标科学分配时间、保持充分精力的孩子,他们的行为方式称之为“目标掌控模式”。
他们省去了试错时间,往往会比同龄人起步更快。
这得益于父母及家庭在长期培养中,潜移默化地给予引导和支持。
这类父母通常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实力和眼界,可以给到子女理性、实用的建议。
他们一边鼓励子女充分发展自我,同时用丰富的经验为子女保驾护航。
家庭教育,从与孩子一同成长开始
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精彩回顾
扫码进群交流

一样的大学
不一样的人生
美国西北大学管理学副教授劳伦·a.里韦拉曾在《出身:不平等的选拔与
…拼学历还是拼爹妈,真相扎心了…大学考研父母上海市家庭教育…(学历和挣钱)插图
精英的自我复制》一书中指出:
“尽管大学常被说成是一种巨大的调节力量,使所有毕业生平等地进入竞技场,但是,精英再生产的故事并没有在学生们穿上学位服、领取学位证的那一刻结束。”

图源 | pexels
显然,很多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在大学中容易走向两种极端:
一种是过于专注于学习,不重视社交和社会的变化。
另一种是认为大学就可以放松不学了,没有长远规划。
他们更多地受到家庭和身边环境的影响。他们毕业后的人生去向,很多时候并不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而是直觉判定后的仓促选择。
对比之下,泽斌这一类孩子不用太费力地苦读,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平时涉猎广泛,无需对成绩太过焦虑,并在大学中继续保持着良好表现。
限制“小镇做题家”一生的,不是做题,而是小镇。

图源 | pexels
在人生中的分叉路口,小镇孩子做选择时,经验和阅历不足,没有准确的信息来源,很少有人提供建议,很多都会陷入“直觉依赖模式”,很难真正冲出小镇。
有人问,那所谓的“教育改变命运”成为了一纸空谈吗?
并非如此。
出身寒门,曾经普通话都说不流畅的北大才女刘媛媛,却可以拿下《超级演说家》的总冠军。
父亲重疾、母亲瘫痪,撑起全家的“寒门状元”庞众望,考入清华,如今直博。
一路坎坷,一路坚持,航天员桂海潮从小镇做题家到“摘星星的人”。

图源 | 央视新闻截图
一代又一代的小镇青年,正实实在在通过教育改变了命运。在不断探寻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实现了阶层的流动。

起跑线生而不同
如何提升孩子的眼界和认知
从本质上看,“冰倩们”和“泽斌们”之间,不是能力的差距,而是眼界和认知的差距。
而认知本身,是亲身经历、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的长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也许很难给到更丰富的物质基础,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提升孩子的眼界和认知。
1
不以世俗“优秀”标准强求孩子
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陈默曾说:每天想着孩子输赢的父母,本质上是一种简化贫乏的价值观,只看到孩子的事业线,而忽略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线。
孩子的优秀没有标准。要求孩子从小拿高分,却忽视了学习能力、探索欲、求知欲的培养,犹如舍本逐末,致使孩子没有“后劲”。
真正美好的教育,应该是能够让孩子的知识与能力比翼双飞。
2
放手让孩子去闯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好父母守望孩子,让孩子主动成长;坏父母替孩子做事,让孩子被动成长。
亲子教育专家sara imas也曾在ieic大会上分享:“作为母亲,一定要有两颗心,一颗爱心,一颗狠心。”
也许孩子会比同龄人花更多的时间试错,磕得头破血流,但只要他还有心气儿,还愿意向上努力,那他的人生就不会太差。
3
提升和完善自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教育孩子的实质是教育自己,父母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进行“自我教育”,是影响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
家庭教育
从与孩子一同成长开始
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精彩回顾
聆听教育大咖精彩观点
获取前沿家庭教育理念
立刻扫码进群
专注国际教育16年的
找学校|约访校|看资讯|查榜单
公众号菜单栏解锁更多…
更多国际学校相关信息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