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专业课重点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重点笔记及考研真题详解…(2024考研专业变化)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考研笔记节选自识库学习网】1 .文学与文学史(1)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至晚在商朝时期已经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相继不断地产生过类型、样式繁多的文学作品。
(2)文学史的研究,应当以唯物史观为指南,科学地而不是随意地建构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学史,即要认识一个国家民族历史上相继出现的各种举型的文学作品所体现的历史面貌及其发展规律,既要求突出文学主体,又要历史地看待作品的文学属性,还要注意多种类型的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才能显示文学历史的面貌。最为基本的是要把文学史的研究放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基础上和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中,确认入史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整体地显现其意义,将文学史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3) 中国文学史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初。目前已知的中国文学史著作,最早有两部:一是黄人的《中国文学史》,一是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此后国人相继编写出版的中国文学通史,至20世纪末,大约200部。但随着社会的变迁,思想观念的变化,已出的著作在文学史的宗旨、对象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会存在着种种差异
2.文学史的内容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1)作家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的社会背景、作品的影响是文学史研究必须考察的对象。
(2)文学作为审美文化形态,其形式、作法、语言方面的传承、创新,构成文学发展演进的表征和文学史的历史内容。
(3) 文学影响、接受,也应当是文学史研究的课题。
3.文学史学,即研究文学史的学科【考研笔记节选自识库学习网】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是历史的组成部分,这就需要研究者不仅具有文学的眼光,还须具有史学的眼光。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历史进程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因此,恩格斯说:“必须研究全部历史,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法学、美学、哲学、宗教的观点。”
中国文学的演进
1 先秦: 辉煌灿烂的文学源头
先秦宏富的文化典籍开创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也奠定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格局。《诗经》汇集了宗周和诸侯国上至庙堂,下至民间的诗歌,屈原用上古神话材料和楚地祭歌形式开创出楚辞,构成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源头,影响深远。延绵数千年的文学观念,丰富的文体、命意和取象的方式方法等,都可以从先秦文学中找到其源头,
2两汉: 辞赋蔚起、传记文学的出现和诗体的整合
(1)受屈原楚辞的巨大影响,汉代能文者多作赋,辞赋成为两汉的主流文体,文学的表现功能得到了高度的发挥
(2)两汉叙事散文最为突出的是司马迁的《史记》,纪传体成为后世史书的典范,其中的列传部分对人物情状、性格的表现直接开启了后世文言小说的叙事模式。
(3)两汉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古诗十九首》从乐府民歌汲取养料,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3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批评理论的兴起和文学审美的提升
(1)从汉末建安时起,“五言腾踊”,诗歌空前繁荣起来,批评理论也异常兴盛,开启了文学自觉的时代。从曹不的《典论·论文》到刘的《文心雕龙》,再到萧统编纂的《文选》,表明文学脱离经史诸子之学而自成一家,文学的审美价值得到了特别的重视。先是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继之是游仙、玄言诗,到陶渊明开辟出田园之韵、谢灵运描墓出山水之美;再到声律和词藻并重的宫体诗的出现,为格律诗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诗歌在这种历史的迭变中,诗的内质与形式都获得了高度的提升。
(2)随着文学审美特性的张扬,辞赋转向抒情,朝更加骈体化的方向发展,表现出强烈的诗化冲动,并由此逐渐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美文样式一一俳赋和骈文
(3)以《搜神记》《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怪、志人之书使虚构叙事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和认同,成为唐人传奇小说的前奏。
4隋唐五代:诗的黄金时代
(1)隋唐接续了六朝的格律理论,使近体诗得以定型,同时诗坛大张汉魏乐府的旗帜,古体诗生发出新的活力,因而形成今古体并行多姿的态势,奠定了后世千百年诗体的基本格式。陈子昂、王勃、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诗人观览山水,游幕边塞,咏叹
2024考研专业课重点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重点笔记及考研真题详解…(2024考研专业变化)插图
史事、抒发襟怀,极大地扩展了诗的题材、意境。
(2)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确立了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文以载道”的基本格调
(3) 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和古文的提倡推动了唐传奇的兴盛,小说走向成熟。唐代僧院俗讲变文成为一种通俗的新文体,开中国讲唱文学、话本小说之先河(4)晚唐五代,李煜等人的创作使词达到了高度的审美境界,开启了宋词抒情言志的繁荣之
5 宋代: 诗、词、文并行,以词称胜
(1)宋初诗承晚唐,继而转师中唐,更远追晋诗,发展出了影响深远的江西诗派。宋理学兴盛,使诗歌趋于平淡,长于说理。此外,有宋一代边患不断,从而激发了一批诗人的爱国情怀
(2)宋文上承韩柳,阵容更大,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大家在史论、游记中注入感情和理趣,创造出一种散体抒情的文赋
(3)词在宋代最兴盛,从晏殊的闲情雅致和柳永的吟风弄月,经苏轼、辛弃疾的开拓,再到宋未姜夔、吴文英的咏物寄怀,题材、作法、风格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性,成为有宋一代文学之胜。
(4)宋金的话本小说、诸宫调等通俗文学也发展蓬勃。
6元代: 通俗文学兴盛,戏曲最盛
元代,传统文化失去了主导优势,文人地位降低,通俗的讲唱文艺兴盛,产生了足称有元一代文学之胜的新诗体散曲和以曲为主体的戏剧杂剧,南戏也由民间走出。
7 明代: 小说兴盛,新旧文学思潮交争
《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长篇章回小说成为明代盛行的文(1)体
(2) 由宋元南戏生成的传奇,文学之士竞相创作,成为有明一代文学的重要文体
(3)传统的诗文难于复现唐宋的优势,守护旧文体的作家提出复古的理论主张
(4)因为心学的流行,反理学、张扬人性的思想解放思潮在小说、戏曲中凸显出来,显示出中国古代文学的新趋势。
8清代前、中期:集历代文体之大成的文学景观
(1)清代诗人继承传统的“诗言志”“缘事而发”的基本精神和审美原则,创作出极丰富的诗篇。如吴伟业的《圆圆曲》等歌行诗、王士祯极含蓄蕴藉之能事的神韵诗,都达到古人所未达到的境界。
(2)久已衰落的词在清初出现了“中兴”,陈维极大地开拓了词体的境界
(3)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将志怪传奇小说推向了巅峰,堪称中国文言小说之绝唱。
(4)元明以来兴盛的戏曲,成为清代作者抒情言志的文学形式,在前人积累的艺术经验的基础上,洪异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成为中国古典戏曲的杰作.
(5)通俗小说创作真正进入作家独创的新阶段,自况自喻因素和主体意识增强,便产生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两部伟大的长篇小说。
9近代: 旧文学的新变与新文学的呐喊
(1)清王朝后期由盛转衰,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社会性质和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作家身份和知识结构也发生变化
(2)诗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忧患意识、爱国精神成为主调。龚自珍发扬了传统审美特性,黄遵宪大开诗的观照天地。
(3)白话小说兴盛,由对旧体制规范的救赎到对现实官场世情谴责,新旧杂陈,多声复调与翻译文学的传播,一起加速了中国文学大转型的步伐。
三、中国文学史的分期【考研笔记节选自识库学习网】1 文学本身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
围绕文学作品这个中心,综合考察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创作主体、接受主体等,可将文学的发展变化细分为九个方面,即创作主体、作品思想内容、文学体裁、文学语言、艺术表现、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接受对象。这成为本教材展开中国文学史书写的重要参照系
2三古七段的划分
综合考察了文学本身九个方面的因素,并参照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本教材提出“三古七段”这样一种文学史分期的视角。
(1) 上古期 (先秦~两汉,即公元3世纪以前) : 第一段 (先秦) ;第二段 (秦汉) 。
上古期文学的总体特征为:
d各种文学体裁开始萌芽
2以儒、道两家为主的中国文学思潮开始形成
@士大夫作为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以及文字作为传播媒介的格局基本奠定
(2) 中古期(魏晋~明中叶,即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 第三段(魏晋~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 (唐中叶天宝末~南宋末);第五 (元初~明中叶正德末)。
中古期文学的总体特征为:
d进入文学自觉的时代
2)文学语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由古奥转向浅白.
o诗、词、曲三种重要文体相继登上各自发展进程的顶峰,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已初具规模,在唐代臻于成熟,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两代已经相当繁荣。
4)出现了印刷出版、舞台表演等新型的文学传媒形式
s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对象涉及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各个方面。
(3)近古期(明中叶正德末~五四运动,即公元16世纪~20世纪初期): 第六段 (明嘉请初~鸦片战争);第七段(鸦片战争~五四运动)
近古期文学的总体特征为:
1)市民化和商品化极大地影响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
2)创作主体出现个性解放的趋势,逐渐突破理学的禁锢,追求情感的释放和心灵的自由
3)诗文等传统的文体仍有发展,但难以突破,通俗文体则生机勃勃。
综上所述,不同于朝代分期,三古七段是处理中国文学史分期问题的一种新的视角。本教材将两种视角结合起来,以考察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可收到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效果。
更多考研专业课内容,可转识库学习网….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