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秋分##决战考研##我在微博考研##考试…来自教育学徐影…

故知文学考研,沉迷文学,恣意青春
知识点共读
1949-1966年间的文学,被称为“十七年”文学。这一时期的创作,处于中心地位的是配合主流意识形态的“红色经典”作品,包括了热情有余而诗意不足的政治抒情诗和刻意追求所谓史诗品格的长篇小说两种。
“十七年”文学阶段,文学的体制化和意识形态属性大大强化,创作沦为政治的传声筒。所以,那些曲折表露个人真实情感、思想和体验的创作就弥足珍贵。
政治抒情诗
01

具体创作

“红色经典”主要分为‘颂歌“和”战歌“,“战歌”多采取叙事体的小说文体,而“颂歌”多为直抒胸臆的政治抒情诗。

大多政治抒情诗都以充沛的激情热烈歌颂新时代、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毛泽东,表现为诗人个体感情的宣泄与热烈的英雄崇拜心理的混合,特点是热情有余而诗意不足。

胡风的《时间开始了》一诗为此确定了典范,贺敬之、郭小川、李瑛等人以众多影响极广的作品,成为其代表。

一、胡风:《时间开始了》
《时间开始了》这首交响乐式的长诗包括五个乐章∶?
第一乐章《欢乐颂》极力渲染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热烈气氛;
第二乐章《光荣颂》具体描写了中国劳动妇女的苦难历史;
第三乐章《青春曲》并未全部完成,发表的几个片段分别描绘了小草、晨光、雪花、土地等具体物象;
第四乐章《安魂曲》(后改名为《英雄谱》)书写诗人与曾经相知的几位革命英魂的对话,真挚地披露他们的灵魂真实;
第五乐章《又一个欢乐颂》(后改名为《胜利颂》)则将全诗收束在开国大典的欢庆场面,把开篇的欢乐之情推向高潮。
《时间开始了》以宏大热切的政治抒情、凝重朴实的历史叙事与明朗轻快的个体抒发交替,在政协会议、纪念碑奠基、开国大典三幕历史事件间隙穿插描述诗人的生活道路、思想经历,将诗人个体感悟与时代精神紧密联结起来。
典型地表现出当时普遍存在的社会情绪;强烈的抒情主体似乎无所约束,最终则归结到对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的颂扬、崇拜之中。

三、郭小川:《望星空》

《望星空》以一个人的真实生活感受、生命体验传达出身处历史之流中的迷茫感。

诗有四章,明显分两个部分:前两章在有关宇宙、人生的思考中,流露出一种
#今日秋分##决战考研##我在微博考研##考试…来自教育学徐影…插图
对生命存在本身的感悟;但到了后两章,诗人急忙借人民大会掌的灯光驱散心中的阴霾,重新恢复战斗者的政治姿态。

作者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法,意图突出壮观的建设事业和豪迈的战斗者,但这种反拨是无力的,因为正如诗人所言,浩瀚星空早就“饱看世界沧桑”,这样的人和现实不过沧海桑田的某一个瞬间而已。

然而,在当时个性曰趋消弭、毁灭的文坛,郭小川表现出如此的个人感受和思考,也是难能可贵的。

《望星空》显示诗人在集体姿态和个人立场之间的矛盾、挣扎,在其他诗作中则表现为火热的战斗者与本色的生活中人二者的不同程度的糅合。

郭小川比较成功的诗作在表现时代的集体战斗豪情外,总有一个鲜活的抒情主人公,虽然由于明朗、单纯等特征略显单调,但能体现那一时期青年人的心态,也正因为这一点,他在当时赢得了众多的年轻读者。

三、郭小川与贺敬之

郭小川虽然和贺敬之一起被看认为是当时政治抒情诗最重要的两位代表人物,但两人之间其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尤其在50年代后期的创作中。

在处理个人-历史、个体-群体关系时,贺诗从不表现二者之间的裂隙与冲突,从不承认这些裂隙与冲突的思想和审美价值,而在郭小川的一些诗歌中,恰恰比较关注这些裂隙与冲突,尽管最后也表现了个人终于“成功克服”了危机,融入集体,但还是保留了对生活复杂性和情感丰富性的一定程度的尊重。

郭小川在受到批判后,60年代以后的创作就主动排斥诗歌中的个性因子,接近贺敬之为代表的“颂歌”立场。他后期的《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等名噪一时的诗作,只剩时代精神的铺陈了。

02
真题
1. 贺敬之与郭小川政治抒情诗的异同。(21年华南师范大学715论述)
2.1950-60年代政治抒情诗(21年西南大学853名解)?
3.政治抒情诗(21年郑州大学830名解)
杨朔散文
01

创作特征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在1957年以后普遍文字雕琢、辞藻铺排、结构精致,注重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哲理、提炼诗意。
然而,这种“哲理”与“诗意”的结合,主要还是革命理念与个人情趣的一种有意为之的嫁接,摆脱不了为情造文的嫌疑。杨朔是这种“诗化”散文的一位代表。
杨朔散文致力于通过“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构造诗的意境,核心在于以小见大,从平凡朴素的人、物、事中发现、开掘出意义。
应该说,他的散文还是颇见功力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语言凝练,都是明显的优点。
但是,杨朔散文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①他的构思、布局存在一个较为固定的模式,往往托物喻人,从当前景物特征联想到时代精神,结尾点题,所谓“卒章显其志”。
如由海边一点浪花,联想到千千万万凝聚在一起的劳动人民的力量,又由渔民老泰山,联想到勤勤恳恳地塑造江山的劳动人民(《雪浪花》),诸如此类。
②这样的构思不仅模式化,还隐藏着这样的文化逻辑,那就是,寻常事物、日常生活本身不具有独立书写价值,只有以此来寄寓、承载宏大的时代主题、政治意义才有书写的价值。这实际上构成了对生活本身的否定,也因此,散文细节失真就在所难免。
如《雪浪花》中的渔民老泰山,开口闭口都充满哲理、诗意,其语言实在和一个老农的身份难以贴合。
总体说来,杨朔散文着力于诗的意境的创造,意味着对文学性的重视,这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所谓“意”基本是所谓时代精神或直接就是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境”也不过所谓新人、新事、新面貌,此二者结合形成的意境,自然也就与真正的诗境相差甚远了。
02
真题
1.杨朔散文模式。(18年南昌大学628简答)
2.评价杨朔散文的特点与缺点。(18年南京师范大学610论述)
—end—
图源/网络
排版/小艾
审核/小故

→→获取更多资讯请关注“故知文学考研”公众号哦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