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考研早期中国疆域的拓展和“大一统”观念_中华民族_边疆…(考研 民族学)

原标题:民族学考研:早期中国疆域的拓展和“大一统”观念

摘要:秦汉时期疆域大为拓展,汉代则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中国很早就有“大一统”“华夷一统”观念。继秦始皇、汉武帝开发、经营西南,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后,对该地域进行了多方面治理:健全郡县制,树立中央权威;削弱夷帅大姓势力,尊重其习俗;推广内地生产技术,减轻剥削;修复道路,加强与内地的联系;等等。诸葛亮儒法融通的思想与治理西南边疆的策略,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西南各族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诸葛亮 边疆治理 国家认同 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早期中国疆域的拓展和“大一统”观念

“边疆”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释为“靠近国界的领土”;《辞海》未收,仅有释为“边疆”之“边陲”;《辞源》释“边疆”为“边境之地”,并举《左传》“帅我蟊贼,以来荡摇我边疆”为证。程妮娜认为:“国家领土的边缘地带即是边疆。”(1)一般认为,“边疆”一词首见于《左传》。李大龙认为,“边疆”一词在正史中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2),首见于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3)“隋唐以后,又以‘化外’指代边疆民族地区,进而形成了非汉民族居地为边疆的观念。”(4)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吞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疆域相比于三代大为扩展,但秦始皇仍继续开疆拓土,其主要用兵方向为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百越”“西南夷”。

秦始皇派蒙恬北却匈奴,收复被占土地,随后设立郡县,迁内地居民于此,进行有效统治;派王翦、屠睢先后进兵百越,设置会稽等五郡进行统治。秦始皇也重视对西南的经略,这对促进巴蜀及周边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此时的秦,幅员辽阔,东到大海,西至陇西,北抵长城,南达象郡,疆域远超前代。此后,历代王朝的疆域虽时有长缩,但基本态势是逐渐巩固和扩大。

西汉时期,
民族学考研早期中国疆域的拓展和“大一统”观念_中华民族_边疆…(考研 民族学)插图
匈奴屡次侵扰中原,汉武帝凭借雄厚的财富和强大的国力,先后数次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反击。卫青、霍去病在击败匈奴后,汉廷陆续在其故地设置朔方、五原及“河西四郡”进行治理。此后,北边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中原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也随着屯田的军队和实边的移民而传播扩散。随着汉廷对西域、东南、西南地区统治的加强,汉代疆域空前拓展并日渐稳固,奠定了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

中国很早就有大一统思想。商朝就有萌芽状态中的一统观念,周朝天下一统的思想已开始明朗而丰富起来。大一统思想表现在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上就是“华夷一统”,它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春秋时期,虽有所谓“尊王攘夷”之说,但也有“夫和戎狄,国之福也”(《左传·襄公十一年》)的认识;虽有“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但孔子在《春秋》中强调的却是在大一统之下的“华夷之辨”,同时孔子又主张“夏”可退为“夷”,“夷”可进为“夏”。儒家在“夷夏之辨”上最为严格,但从不排斥“异族”。孔子说:“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孔子相信“夷狄”也是可以教化的,即“夷狄”也可变为华夏。孔子作《春秋》对“夏”“夷”同等对待,体现了他对“夷狄”的认同。孔子收徒教学,主张“有教无类”,其学生就有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5)秦统一中国,一统由思想变为现实,一统观念渐入人心。汉代边疆空前拓展,进一步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同为一体的“华夷一统”的现实,大一统思想便基于这个坚实的政治基础而走向成熟,经过两汉四百年,在封建专制政体中根深蒂固。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大一统政治不复存在,尔后天下三分,而这又使得大一统思想下的“正统”之争和“华夷之辨”凸显出来,成为这个多民族国家在暂时分裂时期的思想特点。虽然此时大一统政治不复存在,而大一统思想却已成为人们根深蒂固的信念。因而,三国时期的“正统”之争便成为当时及其后国人在彰显国家认同、凝聚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核心议题,同时亦成为国人文化心理上的一道亮丽风景。因此,秦汉时期可以看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级阶段。

汉末三国,诸葛亮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以其在西南边疆地区的政策措施及深远影响,努力推动着中国早已存在但在此时却受到破坏的“大一统”及“华夷一统”的历史进程,有力地将西南地区进一步纳进中华民族大家庭,在西南各民族文化心理上大大强化了国家观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6)诸葛亮南中治理就初步做到了让西南边疆及各民族在文化、经济、情感上与内地相互兼容、认同、依存、支持、亲近,进一步使得西南各民族成为与全国人民一样有共同身份认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二、秦汉对西南边疆的经略与不足

“西南夷”是汉代统治者对分布于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部、南部,以及甘肃南部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

秦始皇很重视经略西南边疆。他命将军常頞征调巴蜀士兵,从今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之间开拓了名为“五尺道”的国道,并在沿线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辖,对促进巴蜀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重大作用。

秦汉之际及汉初,统治者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略有松懈。汉初,朝廷曾经“弃此国而关蜀故徼”(7),但武帝即位后又开始大力经营此地。武帝派唐蒙出使夜郎,在其境设县,后又将其划入犍为郡,夜郎归附汉朝。其后,武帝又遣司马相如出使邛、筰一带,设置十余县,隶属蜀郡。(8)司马迁曾奉命出使巴蜀、滇中,代表朝廷视察、安抚西南各族,了解当地的地理、物产及风俗民情。后西汉又陆续设置越嶲、牂牁、沈黎、汶山诸郡。元封二年(前109),滇王降汉,又设置益州郡(治滇池,今云南晋宁东)。从此西南夷地区大部归入汉朝版图,成为汉朝的边疆地区。

武帝将归附的少数民族头人封为王侯,通过他们分别对西南七郡进行管理。西汉中后期,七郡的经济文化发展较快,对其附近的民族地区影响很大。东汉前期,哀牢夷中的两支及汶山郡以西的白狼等部自愿内附。至此,中国西南疆域已达澜沧江和怒江以西。

到东汉中期,西南边疆的民族关系和社会安定程度超过秦代。(9)巴蜀商人将蜀布、枸酱、邛竹杖等运销西南,再运往南越和印度。

东汉后期,朝廷派往南中的官吏多是些搜刮民财、“侵犯蛮夷”的贪官污吏,导致人民不断起义反抗,而统治者又多沿袭“攘夷”之法进行镇压,激起人民更大的反抗。对此,有人竟向汉灵帝建议道:“郡在边外,蛮夷喜叛,劳师远役,不如弃之!”(10)东汉尤其是东汉后期对西南夷的统治管理,在西汉的基础上后退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