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考研法德争端法德民族主义的对抗_德意志_洛林_阿尔萨斯(民族学 法学硕士)

原标题:民族学考研:法德争端:法德民族主义的对抗

法德争端:法德民族主义的对抗

法德两国民族主义碰撞表现最激烈的地方莫过于阿尔萨斯-洛林地区。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归属问题,在长达100年间一直是法德争端的激烈冲突点,同时也是19世纪最重要的世界争端问题。

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位于法国东北部地区,与德国隔河相望。该地区从狭义上讲,仅指从普法战争以来法德领土争端的地区。但是历史上,不管是阿尔萨斯或洛林地区,都几度易主。阿尔萨斯直到《威斯特伐利亚合约》阿尔萨斯地区割让给法兰西之后,该地区的治理才正式置于国家体系下。洛林地区,作为曾经的洛林公国,更是在法兰西和神圣罗马帝国之间不停转手,也同样于16世纪正式归属于法兰西。不同于之前动荡不安的分裂局面,法兰西给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带来了稳定的格局,同时也使得当地人民具有了国家的整体意识。因此,虽然阿尔萨斯和洛林居民在语言、风俗、种族上更接近德意志人,但是他们更愿意在政治层面上属于法兰西民族。并且法国政府通过大众化的初等教育体系使当地人民法兰西化。在这期间,民族主义是一种统一的力量,打破地区主义,有助于形成繁荣的民族国家。

民族主义流行的19世纪,才是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归属最为激烈的时期。在1870年前,法兰西民族主义重点主要为维护法国大革命后促进民族团结,提高民族威望上,法兰西人民虽然具有一定的民族优越感,但同时也肯定其他民族的优点,持和平的人道主义态度。而德意志人民由于其民族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其民族主义也是复杂多变的:一方面,出于与法国国力的差距,对法兰西表现出忌惮和极端仇恨的排外态度;另一方面,在普鲁士不断征战、不断强盛过程中,德意志民族伴随产生民族优越感和侵略性的民族主义情绪李。德意志民族在这过程中怀有一种自卑又自负的复杂感情。1862年,德意志首相俾斯麦提出“铁血政策”,力图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意志的统一大业。在这一政策下,普鲁士于1864年和1866年先后发动普丹战争、普奥战争,统一了德国整个北部和中部地区,建立了北德意志联邦。为了全面统一德意志,俾斯麦向法兰西挑衅,而这时拿破仑三世也企图重现拿破仑帝国版图,重现法兰西民族的辉煌,于1870年发动了普法战争。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法兰克福合约》,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为法德两国宿仇埋下了阴暗的种子。但普鲁士因此统一了德意志民族,结束了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普法战争后,德意志民族通过血流成河的战争获得统一,使得德意志民族主义者日益崇拜军队和武力,日益相信民族复兴必须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通过战争的方式实现。因此,德
民族学考研法德争端法德民族主义的对抗_德意志_洛林_阿尔萨斯(民族学 法学硕士)插图
意志民族军国主义盛行,高度重视军国教育的培养。而法兰西,虽然没有奉行军国主义教育,但是作为高傲的“高卢雄鸡”,法兰西民族对复仇德国、收复失地抱有强烈的信念,民族复仇情绪和好战情绪也疯狂增长,使得民族主义对军队也充满崇拜之情,认为军队是复仇德国的希望,这一点从著名的德雷福斯事件(l’affaire dreyfus)便可窥见。同时,当时的欧洲社会达尔文主义兴起,为欧洲民族主义的狂热提供了滋养的土壤,使得1871年后的欧洲民族主义普遍具有强烈的侵略性,转为狭隘的种族主义——这一极端的民族主义。德意志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伯恩哈迪就是典型的极端民族主义者。李法国也同样呈现这一趋势,巴雷斯认为法国民族主义必须将战争手段作为国家外交政策,并不断扩张海外领土。在这期间法德两国广泛的大众民族运动也代表了两国人民过分狂热的民族主义热情。

20世纪民族主义侵略性的转变使得阿尔萨斯-洛林这一极具民族争端的地区再次置于水深火热之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法英联军在西线联合抵抗德国进攻,战事惨烈,最终德国于1918年宣布投降,并签署了苛刻的《凡尔赛和约》。法国不仅拿回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更占领了德国鲁尔区,但同时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人口损失严重,经济受到重创,所以法兰西人民普遍对战争充满恐惧,向往和平生活,激进的民族主义思潮趋于平淡。但德意志却因为一战的战败受到了严苛的惩罚,高额赔偿、限制军备、土地割让等等都使得德意志经济衰退、政局动荡,高傲的德意志民族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屈辱感,极端民族主义更加强烈,德意志民族对种族血统纯洁更为执迷,并转变为虚构的民粹主义,为法西斯主义运动提供了民族基础。并且,丢失鲁尔区和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德意志人对法国的仇恨也更加深刻,对法国的复仇行动势在必行。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很好的利用了这种民族情绪提出优秀的德意志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统一的大德意志口号,宣传种族优秀论,以加强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吸引力,形成纳粹主义,最终实施法西斯暴力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意志的战败为其复仇埋下了种子。希特勒对内实行种族政策,残忍杀害犹太人等种族,对外实行侵略扩张,企图通过战争淘汰“劣等民族”。德意志1938年开始吞并奥地利暴露其野心,于1939年全面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因为一战的创伤而元气大伤后,厌战情绪浓重,主张和平主义思想,奉行绥靖政策对德放任。1940年,德意志调转方向进攻西线,仅六个星期就攻陷法国,一雪前耻重夺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期间阿尔萨斯人民一直没有停止对德国法西斯入侵的斗争。在1940-1944年期间,法国的民族主义激进化继德雷福斯事件后在再次抬头,由德意志扶持的傀儡政权——维希政权使得法兰西的极端民族主义达到顶峰。随着战局的扭转,1945年德意志投降,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最终重回法国怀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兰西对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修改了许多战前与当地自主独立主义相抵触的政府政策,尊重当地人民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使得当地激进的民族自治思想逐渐销声匿迹,通过民族同化增强国家认同感。而德意志,在战后遭受严重的战后制裁,国家解体、领土分割,武装力量解除,在硬件上已无法与法兰西争夺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在思想上,美英苏法四大盟国消灭德意志一切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影响,大力推动“非纳粹化运动”,培养德意志人民民主精神。而德意志统一后也建立了反省战争的系统机制,并为了战后赔偿设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6]。在政府的大力推进下,德意志人民正视历史、反思过去,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也基本得到根除。

从普法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不到一百年时间内德国对法国三次侵略。(普法战争是法国发起的,但是普鲁士将战争性质由抵抗变为侵略)在这三次战争中,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主权变更多达四次,并且这一时期战争的主旋律从国家利益至上转变为民族主义之间的对抗,是欧洲民族国家之间的敌对仇恨。虽然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争端暂时落幕,但法德两国对彼此的仇视和忌惮仍然存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