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一英语impudence的中文意思是#…来自研大神管理学考研…(睡前英文短语)

????

??

历史学考研网数十年历史实战化辅导经验 助你历史学考研一次成功?

?

数十万考研人在这里奋斗

做全国最大/升学率最高的历史学考研微平台

联系老师微信:61049244

2004廈门大学世界近现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考迪罗

考迪罗是拉美地区的军事独裁者。考迪罗被引伸为“独裁者”,在拉丁美洲,凡以暴力摄取政权并借暴力维持独裁统治者皆称“军事考迪罗”。考迪罗代表拉丁美洲最反动的势力和大庄园主在经济及政治上的垄断密不可分,考迪罗主义几乎在独立之后的拉丁美洲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过。

考迪罗统治是在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政治统治形式,他们取得统治的方式是武装政变。考迪罗统治的实质是独立后各国地主阶级借以维护其统治的一种工具。考迪罗的主要依靠是教会和军队,考迪罗拥有无限的权利,他们任意修改 宪法或终止宪法的实施,宣布军事管制;随意没收人民的财产,任意监禁、流放,甚至处死任何人。他们还搜刮民财,抢劫国库,贪污受贿。总之,考迪罗制只能使国家和人民经常陷入苦难和不安之中。

2.斯托雷平改革

1906-1911年俄国沙皇政府实行的土地改革。因其由内务部长斯托雷平主持而得名。1906年11月,斯托雷平颁布《土地法》,规定,农民应退出村社,份地成为农民的私有财产,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据此,划分土地时,富农得到最好的土地,并从贫农手中低价购得大量农田,成为沙皇政权在农村中新的支柱。该项改革同时将约250万农民迁往西伯利亚、中亚等边远地区,以分散对沙皇统治不满的人。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资本主义发展,但保留了浓厚的农奴制残余,加深了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农民因而不断掀起反抗。

3.宅地法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颁布的旨在无偿分配美国西部国有土地给广大移民的法令。《宅地法》规定,凡一家之长或年满21岁、从未参加叛乱之合众国公民,在宣誓获得土地是为了垦殖目的并缴纳10美元费用后,均可登记领取总数不超过160英亩宅地,登记人在宅地上居住并耕种满5年,就可获得土地执照而成为该项宅地的所有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部垦殖农民的土地要求,确立了小农土地所有制,从而为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它的实施也鼓舞了西部农民反对南部奴隶主的斗争,遏制了奴隶制种植园向西扩展。在南北战争中,西部农民为联邦军队输送了半数以上的士兵,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对北方取得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4.《租借法案》

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援助的重要法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法西斯势力的日益扩大,美国日益受到纳粹德国侵略扩张的威胁。德国入侵西欧后,罗斯福政府为了美国自身的安全和防御,并扩大势力范围,确立战后世界中美国的领导地位,决定加强对处境困难、财政拮据的英国进行援助。1941年3月11日,参、众两院通过的《租借法案》经罗斯福签署后正式生效。法案授权总统可以将 70亿美元以出售、交换、转让和租借的形式向被认为其防御对美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提供武器、军用物资、粮食等任何军需品。该法案是美国由孤立主义走向参战的决定性的重要步骤。据此,美国共向英、苏、法、中等几十个反法西斯国家提供物资,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霍尔一赖伐尔协定

1935年12月英、法、意密谋意大利侵占阿比西尼亚的协议。英国外长赛缪尔?霍尔与法国总理皮埃尔?赖伐尔为了结束第二次意阿战争,不惜出卖阿国的领土利益,以满足墨索里尼的野心。根据协定,意国可以得到阿国的欧加登与提格雷,并且得到对该国南部经济的控制。阿比西尼亚则依然拥有海岸线。12月13日,一份法国报纸披露计划内容,负责议定协约的霍尔与赖伐尔被迫下台。

6.尼赫鲁主义

尼赫鲁是印度国大党主席。虽自称是甘地主义的继承人,奉行的却并不是非暴力。他的民族主义中包括一种大国扩张主义的危险因素,认为印度政治运动的最终目的不是自治而是完全的独立,独立的印度在领域上要继承英国在次大陆的统治,大国雄心造成了中印边境冲突,留下了迄今依然困扰中印关系的边界问题;主张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也主张各种反帝力量的联合和合作;接受资本主义制度、执行社会主义政策,为其民族主义加上了民族社会主义的色彩。

二、问答题(4选3,每题40分,共]20分)

1.简要叙述德国统一的历史进程。

(一)背景。统一前的德意志四分五裂。不同的邦有不同的国籍法,这大大限制了邦与邦之间人口的自由流动;各邦不同的货币、不同的度量衡制度和不同的工商业法律阻碍着商品的流通;由于诸邦林立,缺乏集中而强大的国家政权去保护海外贸易;更重要的是,国家分裂阻碍德意志开拓海外市场,建立海外殖民地。

(二)过程。德意志统一是由普鲁士发动二次战争完成的。第一次是1864年进 行的对丹麦的战争。1864年,普奥结成同盟,发动对丹麦的战争,丹麦很快战败议 和。根据10月签订的《维也纳和约》,丹麦把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割让给普奥 两国。第二次是普奧战争。普鲁士于1866年挑起了对奥战争。据8月签订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并宣布解散邦联;承认普鲁士有权在美因河以北建立北德意志联邦;承认普鲁士占有荷尔施泰因和吞并在战争中协助奥地利的汉诺威、黑森与法兰克福自由市;奥地利将威尼斯归还意大利。普奥战争是俾斯麦统一德国道路上的关键性步骤。1867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宣告成立。第三次是普法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9月双方在色当会战,法军大败,被迫投降。1870年11月,代表北德联邦的俾斯麦与南德四邦政府之间缔结了联合的条约,南德四邦正式与北德联邦合并,成立“德意志帝国”。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正式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终于完成。

(三)影响。德国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状态,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此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跨入了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统一后的德国成为欧洲和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强国,这导致了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由于德国的统一是由 普鲁士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君主制度、官僚警察制度和军国主义传统,容克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势力原封不动地被保 存下来,这些封建残余使德国成为欧洲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

2.试论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影响。

(一)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1)对黄金的追求和原有商路不通是新航路开 辟的经济上的动因。15世纪的西欧,商品经济得到了广泛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与此同时,西欧的货币逐渐过渡到金本位制,黄金成为商品贸易中最主要的支付手段,但欧洲的黄金产量较小,而《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东方。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控制传统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使运抵西欧的货物不仅量少,而且比原价高8?10倍。于是,西欧的商人、贵族,迫切希望另辟一条绕过地中海东岸直达中国和印度的新航路。(2)传播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的鼓舞是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精神动力。15世纪时科学技术的提高和地理知识的进步,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为开辟新航路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当时的欧洲人已能制造多桅快速、载重数百吨甚至千吨适宜远航的大船。古代希腊的地圆说理论在当时的西欧广泛流行,罗盘针和占星仪则被应用于测定船在海上的方位。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使处于海外扩张时期的西欧在海上占据优势。(3)专制政府的支持。统一政权的大力支持提供了远洋航行的财力和物力来源。在西欧国家中,在海上探险方面走在最前头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这是因为:第一,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这个地理位置使它们先天地倾向于向海外发展。第二,两个国家都掌握了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亨利王子,他的绰号是“航海家”,他的业绩在于:使水手及造船技术的传统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改进了葡萄牙船舶的航海性能。第三,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的宗教热情特别强烈。这是在与伊斯兰教的斗争中形成的。

(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早期殖民扩张。地理大发现拉开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欧洲人纷纷到亚、非、拉美等地展开殖民掠夺,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的建立和西班牙对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就是典型的例证。

(2)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增多,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美洲的特产逐渐传播到欧亚大陆。世界贸易中心也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了意大利商业城市的衰落和大西洋沿岸新兴城市的崛起。

(3)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还引起了“价格革命”,即美洲的白银大量涌入欧洲,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雇佣劳动者和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因此蒙受损失,正在形成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则从中牟取了暴利。

(4)世界联系的加强: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在商业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体系,在殖民扩张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3.论《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公约》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一)《道威斯计划》是1924年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制订的德国战后赔款计划。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主要内容有:由协约国监督改组德意志银行,实行货币改革,以稳定通货和平衡预算;由美英等国向德国提供贷款,以稳定其币制;暂不规定赔款总数,只规定德国赔款年度限额;明确规定德国赔款的来源;德国财政经济受协约国代表监管;德国以法、比两国从鲁尔撤军作为接受赔款计划的条件等。这一计划的通过和实施,是协约国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一次较大的调整,是协约国对德政策的转折点。

首先,《道威斯计划》实际上结束了由法国及其由它控制的赔委会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的支配作用,确立了以美国为主的多国支配机制。

其次,为美国私人资本流入德国和有效地从其他协约国收回战债创造了条件。一批又一批的美元从美国流入德国,再以赔款的形式流入协约国,最后又以战债形式流回美国,形成了一个循环。

再次《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是法国外交的一次失败,法国争霸欧洲的计划遭到沉重打击,而美国则显示了它在欧洲事务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实际“能力”。同时也表明了美国参与欧洲事务的独特性和欲望。

最后,《道威斯计划》事实上从经济上扶持了德国,它减轻了德国的赔款义务,实际上放弃了对德国蓄意不履行赔款义务时实施制裁的权利,并以向德国提供大量贷款的形式变削弱德国的政策为复兴德国的方针,来自战胜国的资本为濒临绝境的德国经济输入新的血液,使其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9年德国重新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为它在政治上重新走进西方大国行列和进一步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打下了基础。它对战后德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协约国在政治上正式承认德国作为一个平等国家的前提下,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又一次较大调整,它暂时解决了安全问题,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国与德国的关系,使欧洲的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并为《道威斯计划》的继续实行和2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正由于此,“洛迦诺精神”一词一时成为和解与安全的代名词。但是《洛迦诺条约》自身孕育着新的不稳定因素。

首先,该条约使法国在欧洲的地位遭到极大的削弱。从此法国不仅在德国违约时不再能单独实行制裁,而且其自身边界还要依赖英、意的保证,但这种保证却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措施;由于公约对德国东部 边界未予以保证,从而严重打击了法国的同盟体系。因此,一旦协约国从莱茵兰全部撤军,法国的安全将再次成为问题。

其次,《洛迦诺公约》使德国在未承担义务的情况下实现了大部分的外交目标。德国摆脱了战败国的地位,争得了与法国的平等,并为收复莱茵兰创造了条件;它成功地拒绝对波、捷边界给予保证,为今后向东侵略打开了方便之门;该公约作为《道威斯计划》在政治上的继续,成为德国恢复政治大国地位的第一步。1926年9月德国正式加入国联,并成为行政院常任理事国,终于重新跻身于西方大国的行列。

最后,《洛迦诺公约》是英国实行均势外交的产物。英国终于以承担最小义务的办法获得了欧洲的安全,并成为德法之间的仲裁者,从而处于欧洲政治的支配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抑制法国、扶植并限制德国、加大德苏关系距离的目的。但是随着德国实力的增强和起而复仇,靠《洛迦诺公约》建立的欧州均势终将被打破,德国将成为英国难以对付的强大敌手。

4.试述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与后果。

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开始于美国的股票交易所,很快扩及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业等各经济部门,然后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这次危机生产下降幅度之大,危及范围之广.失业率之高,持续时间之长,使它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这也是这次危机的基本特点;危机期间,农业危机、信贷危机与工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是这次危机的又一大特点,也是这次 危机比历次危机更深刻的一个原因及表现;危机的另一个特点是,危机结束后,不见经济复苏。

这次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

第一,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20世纪2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并未带来共同的富裕,相反地,却加剧了贫富差距。这就大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

第二,即使繁荣时期,工业部门的开工也严重不足,大批工人失业,而失业的存在必然降低社会购买力,为危机准备了条件,这就导致了生产相对过剩与人民购买力相对不足的矛盾。

第三,国际经济不平衡,导致了国际市场上滞销的农产品、初级产品越积越多,富裕国家增加的收入并未用来购买大批量基本食粮;另一些国家确确实实需要更多的食物,而收入又不足以购买这些东西。垄断资本企图维持垄断价格,使得问题更为严重,这又导致许多国家的农业处于慢性危机之中。

第四,伴随着20年代的繁荣出现的地产和股票的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这种空前猖獗的金融投机活动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准备了条件。

第五,自1924年执行《道威斯计划》起,德国从美国得到大批贷款,德国以此向其它国家支付战争赔款,这种对美国资本的依赖,成为德国经济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使得国际金融关系中潜伏的危机为表面上似乎牢固的信贷关系的假象所掩盖。正是在上述种种矛盾的综合作用下,世界经济大危机不可避免的到来了。

这场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极大的影响,有着十分严重的后果。直接后果就是工农业生产锐减,企业停产,银行倒闭,失业人口增加,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社会秩序混乱。

间接后果是:第一,严重的危机大大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资本家千方百计地把危机后果转嫁到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身上,削减工资,提高捐税等等,从而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第二,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也尖锐起来,危机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竭力压低殖民地半殖民地原料和农产品价格,并向这些地区倾销工业品,殖民当局还增加捐税,使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日益恶化,这就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高涨;第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转嫁和摆脱危机,加紧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经济战。第四,经济危机打破了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德国要求取消赔款,美国支持德国的要求,1933年协约国赔款会议宣布废除赔款,这就打乱了各国的债务关系,法国英国等国宣布停止向美国偿还战债,从而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及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第五,危机导致国际格局发生急剧变化,德日意三国因占有较少资源,一方面竭力摆脱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另一方面宣 扬对外扩张的理论,从而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统治。

?

2004廈门大学世界近现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考迪罗

考迪罗是拉美地区的军事独裁者。考迪罗被引伸为“独裁者”,在拉丁美洲,凡以暴力摄取政权并借暴力维持独裁统治者皆称“军事考迪罗”。考迪罗代表拉丁美洲最反动的势力和大庄园主在经济及政治上的垄断密不可分,考迪罗主义几乎在独立之后的拉丁美洲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过。

考迪罗统治是在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政治统治形式,他们取得统治的方式是武装政变。考迪罗统治的实质是独立后各国地主阶级借以维护其统治的一种工具。考迪罗的主要依靠是教会和军队,考迪罗拥有无限的权利,他们任意修改 宪法或终止宪法的实施,宣布军事管制;随意没收人民的财产,任意监禁、流放,甚至处死任何人。他们还搜刮民财,抢劫国库,贪污受贿。总之,考迪罗制只能使国家和人民经常陷入苦难和不安之中。

2.斯托雷平改革

1906-1911年俄国沙皇政府实行的土地改革。因其由内务部长斯托雷平主持而得名。1906年11月,斯托雷平颁布《土地法》,规定,农民应退出村社,份地成为农民的私有财产,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据此,划分土地时,富农得到最好的土地,并从贫农手中低价购得大量农田,成为沙皇政权在农村中新的支柱。该项改革同时将约250万农民迁往西伯利亚、中亚等边远地区,以分散对沙皇统治不满的人。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资本主义发展,但保留了浓厚的农奴制残余,加深了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农民因而不断掀起反抗。

3.宅地法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颁布的旨在无偿分配美国西部国有土地给广大移民的法令。《宅地法》规定,凡一家之长或年满21岁、从未参加叛乱之合众国公民,在宣誓获得土地是为了垦殖目的并缴纳10美元费用后,均可登记领取总数不超过160英亩宅地,登记人在宅地上居住并耕种满5年,就可获得土地执照而成为该项宅地的所有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部垦殖农民的土地要求,确立了小农土地所有制,从而为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它的实施也鼓舞了西部农民反对南部奴隶主的斗争,遏制了奴隶制种植园向西扩展。在南北战争中,西部农民为联邦军队输送了半数以上的士兵,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对北方取得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4.《租借法案》

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援助的重要法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法西斯势力的日益扩大,美国日益受到纳粹德国侵略扩张的威胁。德国入侵西欧后,罗斯福政府为了美国自身的安全和防御,并扩大势力范围,确立战后世界中美国的领导地位,决定加强对处境困难、财政拮据的英国进行援助。1941年3月11日,参、众两院通过的《租借法案》经罗斯福签署后正式生效。法案授权总统可以将 70亿美元以出售、交换、转让和租借的形式向被认为其防御对美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提供武器、军用物资、粮食等任何军需品。该法案是美国由孤立主义走向参战的决定性的重要步骤。据此,美国共向英、苏、法、中等几十个反法西斯国家提供物资,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霍尔一赖伐尔协定

1935年12月英、法、意密谋意大利侵占阿比西尼亚的协议。英国外长赛缪尔?霍尔与法国总理皮埃尔?赖伐尔为了结束第二次意阿战争,不惜出卖阿国的领土利益,以满足墨索里尼的野心。根据协定,意国可以得到阿国的欧加登与提格雷,并且得到对该国南部经济的控制。阿比西尼亚则依然拥有海岸线。12月13日,一份法国报纸披露计划内容,负责议定协约的霍尔与赖伐尔被迫下台。

6.尼赫鲁主义

尼赫鲁是印度国大党主席。虽自称是甘地主义的继承人,奉行的却并不是非暴力。他的民族主义中包括一种大国扩张主义的危险因素,认为印度政治运动的最终目的不是自治而是完全的独立,独立的印度在领域上要继承英国在次大陆的统治,大国雄心造成了中印边境冲突,留下了迄今依然困扰中印关系的边界问题;主张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也主张各种反帝力量的联合和合作;接受资本主义制度、执行社会主义政策,为其民族主义加上了民族社会主义的色彩。

二、问答题(4选3,每题40分,共]20分)

1.简要叙述德国统一的历史进程。

(一)背景。统一前的德意志四分五裂。不同的邦有不同的国籍法,这大大限制了邦与邦之间人口的自由流动;各邦不同的货币、不同的度量衡制度和不同的工商业法律阻碍着商品的流通;由于诸邦林立,缺乏集中而强大的国家政权去保护海外贸易;更重要的是,国家分裂阻碍德意志开拓海外市场,建立海外殖民地。

(二)过程。德意志统一是由普鲁士发动二次战争完成的。第一次是1864年进 行的对丹麦的战争。1864年,普奥结成同盟,发动对丹麦的战争,丹麦很快战败议 和。根据10月签订的《维也纳和约》,丹麦把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割让给普奥 两国。第二次是普奧战争。普鲁士于1866年挑起了对奥战争。据8月签订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并宣布解散邦联;承认普鲁士有权在美因河以北建立北德意志联邦;承认普鲁士占有荷尔施泰因和吞并在战争中协助奥地利的汉诺威、黑森与法兰克福自由市;奥地利将威尼斯归还意大利。普奥战争是俾斯麦统一德国道路上的关键性步骤。1867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宣告成立。第三次是普法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9月双方在色当会战,法军大败,被迫投降。1870年11月,代表北德联邦的俾斯麦与南德四邦政府之间缔结了联合的条约,南德四邦正式与北德联邦合并,成立“德意志帝国”。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正式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终于完成。

(三)影响。德国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状态,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此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跨入了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统一后的德国成为欧洲和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强国,这导致了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由于德国的统一是由 普鲁士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君主制度、官僚警察制度和军国主义传统,容克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势力原封不动地被保 存下来,这些封建残余使德国成为欧洲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

2.试论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影响。

(一)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1)对黄金的追求和原有商路不通是新航路开 辟的经济上的动因。15世纪的西欧,商品经济得到了广泛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与此同时,西欧的货币逐渐过渡到金本位制,黄金成为商品贸易中最主要的支付手段,但欧洲的黄金产量较小,而《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东方。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控制传统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使运抵西欧的货物不仅量少,而且比原价高8?10倍。于是,西欧的商人、贵族,迫切希望另辟一条绕过地中海东岸直达中国和印度的新航路。(2)传播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的鼓舞是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精神动力。15世纪时科学技术的提高和地理知识的进步,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为开辟新航路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当时的欧洲人已能制造多桅快速、载重数百吨甚至千吨适宜远航的大船。古代希腊的地圆说理论在当时的西欧广泛流行,罗盘针和占星仪则被应用于测定船在海上的方位。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使处于海外扩张时期的西欧在海上占据优势。(3)专制政府的支持。统一政权的大力支持提供了远洋航行的财力和物力来源。在西欧国家中,在海上探险方面走在最前头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这是因为:第一,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这个地理位置使它们先天地倾向于向海外发展。第二,两个国家都掌握了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亨利王子,他的绰号是“航海家”,他的业绩在于:使水手及造船技术的传统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改进了葡萄牙船舶的航海性能。第三,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的宗教热情特别强烈。这是在与伊斯兰教的斗争中形成的。

(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早期殖民扩张。地理大发现拉开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欧洲人纷纷到亚、非、拉美等地展开殖民掠夺,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的建立和西班牙对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就是典型的例证。

(2)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增多,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美洲的特产逐渐传播到欧亚大陆。世界贸易中心也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了意大利商业城市的衰落和大西洋沿岸新兴城市的崛起。

(3)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还引起了“价格革命”,即美洲的白银大量涌入欧洲,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雇佣劳动者和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因此蒙受损失,正在形成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则从中牟取了暴利。

(4)世界联系的加强: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在商业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体系,在殖民扩张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3.论《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公约》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一)《道威斯计划》是1924年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制订的德国战后赔款计划。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主要内容有:由协约国监督改组德意志银行,实行货币改革,以稳定通货和平衡预算;由美英等国向德国提供贷款,以稳定其币制;暂不规定赔款总数,只规定德国赔款年度限额;明确规定德国赔款的来源;德国财政经济受协约国代表监管;德国以法、比两国从鲁尔撤军作为接受赔款计划的条件等。这一计划的通过和实施,是协约国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一次较大的调整,是协约国对德政策的转折点。

首先,《道威斯计划》实际上结束了由法国及其由它控制的赔委会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的支配作用,确立了以美国为主的多国支配机制。

其次,为美国私人资本流入德国和有效地从其他协约国收回战债创造了条件。一批又一批的美元从美国流入德国,再以赔款的形式流入协约国,最后又以战债形式流回美国,形成了一个循环。

再次《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是法国外交的一次失败,法国争霸欧洲的计划遭到沉重打击,而美国则显示了它在欧洲事务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实际“能力”。同时也表明了美国参与欧洲事务的独特性和欲望。

最后,《道威斯计划》事实上从经济上扶持了德国,它减轻了德国的赔款义务,实际上放弃了对德国蓄意不履行赔款义务时实施制裁的权利,并以向德国提供大量贷款的形式变削弱德国的政策为复兴德国的方针,来自战胜国的资本为濒临绝境的德国经济输入新的血液,使其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9年德国重新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为它在政治上重新走进西方大国行列和进一步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打下了基础。它对战后德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协约国在政治上正式承认德国作为一个平等国家的前提下,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又一次较大调整,它暂时解决了安全问题,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国与德国的关系,使欧洲的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并为《道威斯计划》的继续实行和2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正由于此,“洛迦诺精神”一词一时成为和解与安全的代名词。但是《洛迦诺条约》自身孕育着新的不稳定因素。

首先,该条约使法国在欧洲的地位遭到极大的削弱。从此法国不仅在德国违约时不再能单独实行制裁,而且其自身边界还要依赖英、意的保证,但这种保证却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措施;由于公约对德国东部 边界未予以保证,从而严重打击了法国的同盟体系。因此,一旦协约国从莱茵兰全部撤军,法国的安全将再次成为问题。

其次,《洛迦诺公约》使德国在未承担义务的情况下实现了大部分的外交目标。德国摆脱了战败国的地位,争得了与法国的平等,并为收复莱茵兰创造了条件;它成功地拒绝对波、捷边界给予保证,为今后向东侵略打开了方便之门;该公约作为《道威斯计划》在政治上的继续,成为德国恢复政治大国地位的第一步。1926年9月德国正式加入国联,并成为行政院常任理事国,终于重新跻身于西方大国的行列。

最后,《洛迦诺公约》是英国实行均势外交的产物。英国终于以承担最小义务的办法获得了欧洲的安全,并成为德法之间的仲裁者,从而处于欧洲政治的支配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抑制法国、扶植并限制德国、加大德苏关系距离的目的。但是随着德国实力的增强和起而复仇,靠《洛迦诺公约》建立的欧州均势终将被打破,德国将成为英国难以对付的强大敌手。

4.试述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与后果。

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开始于美国的股票交易所,很快扩及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业等各经济部门,然后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这次危机生产下降
睡前一英语impudence的中文意思是#…来自研大神管理学考研…(睡前英文短语)插图
幅度之大,危及范围之广.失业率之高,持续时间之长,使它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这也是这次危机的基本特点;危机期间,农业危机、信贷危机与工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是这次危机的又一大特点,也是这次 危机比历次危机更深刻的一个原因及表现;危机的另一个特点是,危机结束后,不见经济复苏。

这次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

第一,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20世纪2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并未带来共同的富裕,相反地,却加剧了贫富差距。这就大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

第二,即使繁荣时期,工业部门的开工也严重不足,大批工人失业,而失业的存在必然降低社会购买力,为危机准备了条件,这就导致了生产相对过剩与人民购买力相对不足的矛盾。

第三,国际经济不平衡,导致了国际市场上滞销的农产品、初级产品越积越多,富裕国家增加的收入并未用来购买大批量基本食粮;另一些国家确确实实需要更多的食物,而收入又不足以购买这些东西。垄断资本企图维持垄断价格,使得问题更为严重,这又导致许多国家的农业处于慢性危机之中。

第四,伴随着20年代的繁荣出现的地产和股票的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这种空前猖獗的金融投机活动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准备了条件。

第五,自1924年执行《道威斯计划》起,德国从美国得到大批贷款,德国以此向其它国家支付战争赔款,这种对美国资本的依赖,成为德国经济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使得国际金融关系中潜伏的危机为表面上似乎牢固的信贷关系的假象所掩盖。正是在上述种种矛盾的综合作用下,世界经济大危机不可避免的到来了。

这场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极大的影响,有着十分严重的后果。直接后果就是工农业生产锐减,企业停产,银行倒闭,失业人口增加,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社会秩序混乱。

间接后果是:第一,严重的危机大大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资本家千方百计地把危机后果转嫁到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身上,削减工资,提高捐税等等,从而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第二,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也尖锐起来,危机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竭力压低殖民地半殖民地原料和农产品价格,并向这些地区倾销工业品,殖民当局还增加捐税,使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日益恶化,这就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高涨;第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转嫁和摆脱危机,加紧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经济战。第四,经济危机打破了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德国要求取消赔款,美国支持德国的要求,1933年协约国赔款会议宣布废除赔款,这就打乱了各国的债务关系,法国英国等国宣布停止向美国偿还战债,从而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及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第五,危机导致国际格局发生急剧变化,德日意三国因占有较少资源,一方面竭力摆脱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另一方面宣 扬对外扩张的理论,从而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统治。

?

?????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