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不予安排住宿”引热议!高校“住不下”了吗第2眼_硕士…(研究生不安排住宿合法吗)

原标题:研究生“不予安排住宿”引热议!高校“住不下”了吗?|第2眼

随着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将至,近日“多所高校不再给部分研究生提供宿舍”相关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有人觉得,不提供住宿会增加学生的生活成本,如果是在北上广这种大城市,会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有人表示,可以不提供宿舍,25岁左右确实可以进入社会了,但是学校要安排好配套。

多所高校明确不予安排住宿

从已公开的数据来看,2022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达到了124.25万人,同比增长5.61%,这一数字是十年前的两倍。如果将时间线拉长,我国研究生招生数在过去的24年中增加了16倍。

伴随着“全民考研热”和研究生扩招,高校的学生宿舍资源也日趋紧张。

早在2019年,高校不给部分硕士研究生提供住宿服务就曾引起热议。2019年复旦大学等高校曾明确表态,“不安排专业学位硕士生在校内住宿,学生原则上需自行安排住宿”,并表示,“学校会协同相关院系努力拓展校外住宿资源,协同全日制学生以社会化方式解决住宿需求。”

事实上,早在2018年,北京大学对于专硕新生们的住宿调整就曾引起热议,当时一篇《为了留在北大,我可能要花二十万》的文章在网络刷屏。由于床位差额较大,至少有45%的专硕新生将无法入住该校的万柳公寓,剩下55%的“幸运儿”则
研究生“不予安排住宿”引热议!高校“住不下”了吗第2眼_硕士…(研究生不安排住宿合法吗)插图
由抽签决定。

北京大学(校本部)在2024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不为专硕提供宿舍。对此,北京大学(校本部)研招办工作人员称,是因为学校宿舍资源紧张,不为专硕提供宿舍已经有几年了。

记者梳理发现,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均在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不为部分研究生提供住宿。引起热议的“部分研究生”,主要是指全日制专业硕士。

例如,厦门大学在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被录取为非全日制的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硕士研究生除外),学校不予安排住宿。

其中,部分高校明确不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提供住宿。南京大学明确,2024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学校不提供校内住宿,学生需自行安排住宿,学校给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适当的交通补贴。

也有部分高校对全日制硕士生实行自愿申请制。湖南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明确,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住宿实行自愿申请制,学校根据现有的宿舍资源,在一定范围内提供房源给新生选择。

“上岸”第一步,先“砸锅卖铁”?

“上岸”之后的第一件事,是给自己找住的地方。如果是在北上广深等城市,每年光房租就够不少学生“砸锅卖铁”了。

在江苏某高校专硕就读的小姜告诉记者,考上研究生之前,她给自己定下的租房预算是1200-1500元,最后,她在距离学校10分钟通勤时间的地方,租到了月租1300元的房子。

“报考的时候,我也考虑过住宿的问题,但因为学校的学术成就和地位很高,我非常向往它的光环,所以可以忽略这一点。”小姜提到,自己在报考时也与家长沟通过,他们一致认为只要能考上,在外租房也是可以的。

在读期间,小姜每个月可以领到200元的交通补助,这笔交通补助是为专硕生提供的,虽然不能抵消租金,但能够缓解她在学生时期的经济压力。

相比于小姜,在北京某高校就读的小洁承担着更大的经济压力。

作为考研来到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2018级专硕生,小洁告诉记者,与大部分集中于海淀区、昌平区的高校不同,北京师范大学更加靠近北京的市中心,其面临的租房压力也比较大,房源更少、租金更高。小洁介绍,她与3名同班同学、2名学妹合租在了学校附近的两居室,人均每月支付1500元的租金,在北京二环内租到了这样价格的房子,小洁感觉“已经比较理想了”。

读研住宿费和院校的性价比,是中南民族大学大三学生苏苏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苏苏表示,她来自三线城市,家庭条件在当地属于中等,假设考上研究生,但考取的高校并不是顶尖高校,住宿和学费都很高,对日后就业并没有特别大的优势的情况下,她可能会选择放弃。

宿舍资源紧张如何解决?

部分高校宿舍资源紧张,折射出的是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张后教育资源紧张的隐忧。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到2025年,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在高校逐年扩招的背景下,专业硕士以其数量多、学制短,成为高校住宿改革的“探路者”。

高校宿舍资源紧张的矛盾最终将归往何处,如何解决?专家们对此观点不一。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冯帅章曾指出,因为扩招而造成校舍不足、设施紧张等短期问题,只是高校扩招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具体难点,需要各大高校通过增加投入,提高管理水平等方式来解决。妥善安排学生宿舍,高校的责任不容推卸。

高校新建校舍的速度显然难与招生扩张同频。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应密曾分析,2000-2019年间,高校校舍建筑面积平均增幅仅为3.35%,这一数据低于研究生扩招人数的年平均增长率12.60%。

变革高校住宿管理方式、部分剥离高校的住宿提供职能的解决方式也在业界有一定呼声。

“如果必须解决按规定学制毕业的学生住宿,扩招就会受阻,让专业硕士到校外租房,也是高校应对研究生扩招的现实选择。”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

熊丙奇认为,当前中国高校的学生住宿还是由学校提供,普遍实行寄宿制,而这种寄宿制管理方式,已明显不适应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对于不应由大学承担的责任,该剥离的迟早要剥离”。

在熊丙奇看来,从现代大学建设角度看,大学不提供住宿服务,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大势所趋。但这同时也需要社会有相应的配套服务,保障社会化后勤服务方式的公益性。

他表示,应重点关注如何实行社会化的住宿方式,既有利于学校办学,又给学生自主选择权。但他强调,校方对学生仍然有基本的保障责任。

熊丙奇提到,同样是硕士,为何学术硕士就可以住校内集体宿舍?他认为,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他们校外租房提供相应的便利。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熊庆年则表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中,完全依靠公共财政支撑并不现实,市场化又存在管理风险。“需要思考如何在高校宿舍资源提供的公共性和市场化之间,寻找到一个稳妥的解决方案。这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性问题。”

(参考资料:中国青年网、中新网、澎湃新闻、湖北日报、中青报、齐鲁壹点、@白鹿视频、央广网、中国新闻周刊、大河报、南方周末)

话题主持|记者 李各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