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_征收_罗斯国_法典(2014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各专业录取)

2014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 弭兵

春秋时期由宋国发起的倡导停战、结盟的运动。弭兵运动前后共有两次,以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发起的弭兵之会最为重要。公元前546年,晋、楚、齐、秦、鲁、宋、郑等十四国诸侯会于宋,共尊晋、楚两大诸侯国为盟主;又齐、秦 两大国,商定不作为从属国看待;其他原从属于晋、楚的较小诸侯国今后要互朝晋、楚两大国,并承担晋、楚两国给予的义务。这次会盟之后,晋、楚之间四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其他国家间的战争也很少。

2.算赋、口赋

汉代按人征收的人头税。汉代的算赋和口赋由秦代的口赋发展而来,分别对成年人和儿童征收。算赋是丁税,十五至五十六岁的男女,每人每年纳一百二十钱(一算)。口赋是儿童税,七至十四岁的儿童每人每年纳二十钱。算赋和口赋的具体征收是在每年的8月进行,先由地方官吏按户登记人口,核实年龄,编成户口簿,作为征收的依据,然后据以征收钱币。

3.心学

与程朱理学相对立的学术派别。南宋陆九渊创立,明王守仁集其大成。王守仁,字伯安,人称阳明先生,浙江绍兴府余姚人。他曾在贵州、江西、浙江等地聚徒讲学,后来其门徒将他的著述编纂成《王文成公全书》,其中《传习录》和《大学问》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他发展了南宋陆九渊的学说,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明便是天理”。提倡“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王守仁的学说在明后期广为流行,几乎有取代程朱理学的趋势。王守仁学说被称为王学,其学派被称为阳明学派或姚江学派。

4.善后大借款

1913年袁世凯为镇压革命派而向外国银行团进行的借款。1913年4月,袁世凯为消灭国民党在南方各省的革命势力,以办理“善后”为名,未经国会同意,先后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非法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借款总额为2500万英镑,以盐税、关税及直隶、山东、河南、江苏四省中央税款为担保。借款合同成立后,袁世凯即向南方革命党人发动了军事进攻。

5.甘地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在印度有“圣雄”之称。1869年出生,从小受印度教和耆那教的“非暴力”思想的深刻影响。1919年领导了印度人民反对《罗拉特法》的斗争。1920年倡导和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4年当选国大党主席。
2014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_征收_罗斯国_法典(2014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各专业录取)插图
1929年国大党授权甘地领导运动。甘地主张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团结合作,提倡给予妇女和“不可接触者”平等地位。1948年1月30日在赴祷告场途中被一个狂热的印度教徒开枪杀害。

6.二月抗争

1967年2月前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一伙的倒行逆施进行的公开反抗和斗争。2月11日和16日,在周恩来主持的怀仁堂碰头会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围绕着“文化大革命”要不要党的领导,应不应该将老干部统统打倒,要不要稳定军队等重大问题,与张春桥一伙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会后,张春桥、姚文元、王力整理了会议记录,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在听了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的汇报后,对这些老同志深感不满。从2月25日起至3月18日,中央多次开会,江青、康生、陈伯达又在政治局生活会上,以“资产阶级复辟逆流”为 罪名,连续七次组织对他们批判和围攻,指责他们的抗争是“二月逆流”。随后,中央政治局停止了活动,中央文革小组基本上取代了中央政治局。

7.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1901年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于伊朗苏萨古城。法典由序言、正文(共282条)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法典在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所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8.索贡巡行

基辅罗斯国对居民征收贡物的方法。罗斯大公以武力征服邻近地区。除了掠夺财物和奴隶外,还强迫被征服的部落称臣纳贡。每至秋末冬初,罗斯大公便率大队亲兵到各地征收贡物,收取毛皮、蜂蜜、蜂蜡及粮食和奴隶,史称“索贡巡行”。这实际上是带有掠夺性质,所到之处往往是洗劫一空。征收和掠夺所得,一部分分配给亲兵,用来维系主从关系;大部分则运到拜占庭和东方市场出卖,以换取各种必需品和奢侈品。这种制度构成罗斯国家早期对内统治的主要特征。

9.洛迦诺公约

1925年10月5日洛迦诺会议召开,10月16日与会的法、德、比、英、意、波、捷草签了“最后议定书”和7个条约,总称“洛迦诺公约”。它规定:第一,德、比、法、英、意相互保证维护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德法和德比之间的边界现状。这个保证对德国向西扩张是一种遏制,同时也约束法国不能像鲁尔危机那样侵犯德国。第二,德国分别同比、法、波、捷签订仲裁条约,相约凡外交上不能解决的争端,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法庭裁决。这四个仲裁条约都没有关于保证边界的规定,它意味着对德国东部的波德、捷德边界没有给予安全保证,德国没有承担维护东部的德波、德捷边界现状的义务。这实际上是打开了德国向东扩张的道路。第三,由于法国的盟国波、捷的边界没有得到安全保证,法国不得不与波、捷分别签订防备德国进攻的相互保证条约。

10.斯大林模式

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斯大林模式在政上限制以至取消党内民主,强化苏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绝对控制,以苏共中央取代中央政府职能。在经济上,中央拥有绝对的集中统一管理权,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实行严格的指令性计划,行政命令手段成为高度集中的经济 体制的主要管理方法。斯大林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短时间内以执行命令手段迅速地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集中于某一部门或某一重大项目。但这一模式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三、论述题

1.从隋唐到明清的中枢机构体制变化

(1)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隋称内史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内史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纳言。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事务。六部即尚书省下属的吏、民、礼、兵、刑、工等六部。 吏部主官吏的考核任免。民部主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刑狱。工部主水陆工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三省长官起初均为宰相,共议国政。但由于尚书令权力太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职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代行职权。左右仆射起初是当然的宰相,但后来要加同中书门下头衔才是宰相。由于中书令、门下侍中的名位较高,所以也不常设。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

(2)宋代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参知政事为副相,通常称为“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宰执的办公地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仅负责行政。最高军事首脑则是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共掌文武大权;另外,又设三司,下辖盐铁、户部、度支三部,是最高的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其长官为三司使,亦称“计相”。于是,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分别对皇帝负责。这样,原来集政权、财权、军权于一身的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宰执、枢密使、三司使互相牵制,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直接控制。

(3)元朝废弃以前的三省制,实行一省制,即设立中书省,作为中央最高的行政机构,总理政务。 中央设中书省,中书令是虚衔,由皇太子兼领。中书令之下,有左、右丞相,是实际的宰相。 下面有平章政事,及右丞,左丞和参知政事,为副相。中书省下面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长官为尚书,另有侍郎为副,与尚书共同处理政务。

(4)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明初,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建制基本承袭元朝。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不久,太祖朱元璋发现中书省的丞相和地方行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加以改革。洪武十三年,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揽政,且欲谋反,朱元璋杀胡惟庸,废除中书省及丞相,并且规定以后子孙不准设丞相,臣下有奏请者处以极刑。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和丞相后,即提高六部的地位,委大政于六部,由六部分理天下庶务。由此六部尚书之上更无首长,六部各不相属,六部尚书平列,上面总其成者是皇帝,秦汉以来实行了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

(4)军机处。清雍正年间,因与准葛尔部作战,为了紧急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房,挑选内阁中谨慎可靠的中书办理机密事务,1732年,改称军机处,乾隆以后,成为定制,并逐渐成为最高中枢机构。军机处的中枢地位和作用超过了内阁,但始终不是一个独立的,正式的衙门。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大臣无定员,由皇帝从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中选用,军机处设军机章京,满汉两班,各八人,轮流担任记载档案,查核奏议等具体工作。又有军机行走,入值办事。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废止,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顶点。

2.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一战对中国的影响。(1)政治上,中国政府在是否参战的问题上,引发“府院之争”;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引发五四爱国运动。(2)经济上,大战期间,英、法、德等交战国对华商品输出大幅下降,商品需求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工业的市场压力,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3)思想文化上,一战后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部分知识分子通过一战反思西方文化。

(二)二战对中国的影响。(1)政治上,中华民族空前觉醒和团结,国共实现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党的专制与腐败进一步暴露;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政治力量壮大,成为影响中国前途命运的决定力量。(2)经济上,中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军民伤亡惨重,中国近代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部分企业、高校等西迁,客观上促进了西南经济文化的发展。(3)国际地位上,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100多年来抗击外国侵略的第一次全面胜利;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参与创建联合国,确立了大国地位。

3.地理大发现对于西欧的经济和商业的影响

(1)早期殖民扩张。地理大发现拉开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欧洲人纷纷到亚、非、拉美等地展开殖民掠夺,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的建立和西班牙对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就是典型的例证。

(2)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增多,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美洲的特产逐渐传播到欧亚大陆。世界贸易中心也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了意大利商业城市的衰落和大西洋沿岸新兴城市的崛起。

(3)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还引起了“价格革命”,即美洲的白银大量涌入欧洲,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雇佣劳动者和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因此蒙受损失,正在形成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则从中牟取了暴利。

(4)世界联系的加强: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在商业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体系,在殖民扩张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4.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至19世纪30年代末工业革命在英国基本完成。美、 法、德、日、俄等国也在19世纪内先后完成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不仅给生产技术带来巨大的革命,又是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它使得生产力迅速发展,确立工厂制对手工劳动的优势地位,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使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

(二)工业革命加速了工业劳动者同农业的分离,并使工人成为机器和工厂制度的附属品,以更密集的生产形式受到奴役,并破坏了家庭手工业。

(三)工业革命最终形成了成熟的近代资产阶级和与之对抗的无产阶级,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于1825年出现了第一次经济危机。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促成了新工业群的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业、汽车工业,同时通过技术变革改造了旧工业部门如钢铁工业;

②导致大规模企业的出现,适应大企业规模要求的股份公司在19 世纪最后30 年得到了很大发展,而垄断组织也逐渐出现并壮大;

③在生产管理方面引起重大变革,企业开始注重发展科学化的现代管理方式,如美国的泰罗制和福特制;

④初步创造出世界经济体系:欧洲资本向全世界输出,建立了金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形成世界市场。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重工业成为欧美国家的主导,使生产规模更大,引起了生产管理的革命,也为垄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4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 弭兵

春秋时期由宋国发起的倡导停战、结盟的运动。弭兵运动前后共有两次,以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发起的弭兵之会最为重要。公元前546年,晋、楚、齐、秦、鲁、宋、郑等十四国诸侯会于宋,共尊晋、楚两大诸侯国为盟主;又齐、秦 两大国,商定不作为从属国看待;其他原从属于晋、楚的较小诸侯国今后要互朝晋、楚两大国,并承担晋、楚两国给予的义务。这次会盟之后,晋、楚之间四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其他国家间的战争也很少。

2.算赋、口赋

汉代按人征收的人头税。汉代的算赋和口赋由秦代的口赋发展而来,分别对成年人和儿童征收。算赋是丁税,十五至五十六岁的男女,每人每年纳一百二十钱(一算)。口赋是儿童税,七至十四岁的儿童每人每年纳二十钱。算赋和口赋的具体征收是在每年的8月进行,先由地方官吏按户登记人口,核实年龄,编成户口簿,作为征收的依据,然后据以征收钱币。

3.心学

与程朱理学相对立的学术派别。南宋陆九渊创立,明王守仁集其大成。王守仁,字伯安,人称阳明先生,浙江绍兴府余姚人。他曾在贵州、江西、浙江等地聚徒讲学,后来其门徒将他的著述编纂成《王文成公全书》,其中《传习录》和《大学问》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他发展了南宋陆九渊的学说,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明便是天理”。提倡“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王守仁的学说在明后期广为流行,几乎有取代程朱理学的趋势。王守仁学说被称为王学,其学派被称为阳明学派或姚江学派。

4.善后大借款

1913年袁世凯为镇压革命派而向外国银行团进行的借款。1913年4月,袁世凯为消灭国民党在南方各省的革命势力,以办理“善后”为名,未经国会同意,先后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非法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借款总额为2500万英镑,以盐税、关税及直隶、山东、河南、江苏四省中央税款为担保。借款合同成立后,袁世凯即向南方革命党人发动了军事进攻。

5.甘地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在印度有“圣雄”之称。1869年出生,从小受印度教和耆那教的“非暴力”思想的深刻影响。1919年领导了印度人民反对《罗拉特法》的斗争。1920年倡导和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4年当选国大党主席。1929年国大党授权甘地领导运动。甘地主张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团结合作,提倡给予妇女和“不可接触者”平等地位。1948年1月30日在赴祷告场途中被一个狂热的印度教徒开枪杀害。

6.二月抗争

1967年2月前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一伙的倒行逆施进行的公开反抗和斗争。2月11日和16日,在周恩来主持的怀仁堂碰头会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围绕着“文化大革命”要不要党的领导,应不应该将老干部统统打倒,要不要稳定军队等重大问题,与张春桥一伙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会后,张春桥、姚文元、王力整理了会议记录,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在听了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的汇报后,对这些老同志深感不满。从2月25日起至3月18日,中央多次开会,江青、康生、陈伯达又在政治局生活会上,以“资产阶级复辟逆流”为 罪名,连续七次组织对他们批判和围攻,指责他们的抗争是“二月逆流”。随后,中央政治局停止了活动,中央文革小组基本上取代了中央政治局。

7.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1901年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于伊朗苏萨古城。法典由序言、正文(共282条)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法典在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所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8.索贡巡行

基辅罗斯国对居民征收贡物的方法。罗斯大公以武力征服邻近地区。除了掠夺财物和奴隶外,还强迫被征服的部落称臣纳贡。每至秋末冬初,罗斯大公便率大队亲兵到各地征收贡物,收取毛皮、蜂蜜、蜂蜡及粮食和奴隶,史称“索贡巡行”。这实际上是带有掠夺性质,所到之处往往是洗劫一空。征收和掠夺所得,一部分分配给亲兵,用来维系主从关系;大部分则运到拜占庭和东方市场出卖,以换取各种必需品和奢侈品。这种制度构成罗斯国家早期对内统治的主要特征。

9.洛迦诺公约

1925年10月5日洛迦诺会议召开,10月16日与会的法、德、比、英、意、波、捷草签了“最后议定书”和7个条约,总称“洛迦诺公约”。它规定:第一,德、比、法、英、意相互保证维护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德法和德比之间的边界现状。这个保证对德国向西扩张是一种遏制,同时也约束法国不能像鲁尔危机那样侵犯德国。第二,德国分别同比、法、波、捷签订仲裁条约,相约凡外交上不能解决的争端,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法庭裁决。这四个仲裁条约都没有关于保证边界的规定,它意味着对德国东部的波德、捷德边界没有给予安全保证,德国没有承担维护东部的德波、德捷边界现状的义务。这实际上是打开了德国向东扩张的道路。第三,由于法国的盟国波、捷的边界没有得到安全保证,法国不得不与波、捷分别签订防备德国进攻的相互保证条约。

10.斯大林模式

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斯大林模式在政上限制以至取消党内民主,强化苏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绝对控制,以苏共中央取代中央政府职能。在经济上,中央拥有绝对的集中统一管理权,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实行严格的指令性计划,行政命令手段成为高度集中的经济 体制的主要管理方法。斯大林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短时间内以执行命令手段迅速地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集中于某一部门或某一重大项目。但这一模式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三、论述题

1.从隋唐到明清的中枢机构体制变化

(1)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隋称内史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内史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纳言。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事务。六部即尚书省下属的吏、民、礼、兵、刑、工等六部。 吏部主官吏的考核任免。民部主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刑狱。工部主水陆工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三省长官起初均为宰相,共议国政。但由于尚书令权力太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职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代行职权。左右仆射起初是当然的宰相,但后来要加同中书门下头衔才是宰相。由于中书令、门下侍中的名位较高,所以也不常设。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

(2)宋代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参知政事为副相,通常称为“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宰执的办公地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仅负责行政。最高军事首脑则是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共掌文武大权;另外,又设三司,下辖盐铁、户部、度支三部,是最高的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其长官为三司使,亦称“计相”。于是,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分别对皇帝负责。这样,原来集政权、财权、军权于一身的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宰执、枢密使、三司使互相牵制,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直接控制。

(3)元朝废弃以前的三省制,实行一省制,即设立中书省,作为中央最高的行政机构,总理政务。 中央设中书省,中书令是虚衔,由皇太子兼领。中书令之下,有左、右丞相,是实际的宰相。 下面有平章政事,及右丞,左丞和参知政事,为副相。中书省下面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长官为尚书,另有侍郎为副,与尚书共同处理政务。

(4)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明初,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建制基本承袭元朝。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不久,太祖朱元璋发现中书省的丞相和地方行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加以改革。洪武十三年,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揽政,且欲谋反,朱元璋杀胡惟庸,废除中书省及丞相,并且规定以后子孙不准设丞相,臣下有奏请者处以极刑。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和丞相后,即提高六部的地位,委大政于六部,由六部分理天下庶务。由此六部尚书之上更无首长,六部各不相属,六部尚书平列,上面总其成者是皇帝,秦汉以来实行了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

(4)军机处。清雍正年间,因与准葛尔部作战,为了紧急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房,挑选内阁中谨慎可靠的中书办理机密事务,1732年,改称军机处,乾隆以后,成为定制,并逐渐成为最高中枢机构。军机处的中枢地位和作用超过了内阁,但始终不是一个独立的,正式的衙门。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大臣无定员,由皇帝从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中选用,军机处设军机章京,满汉两班,各八人,轮流担任记载档案,查核奏议等具体工作。又有军机行走,入值办事。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废止,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顶点。

2.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一战对中国的影响。(1)政治上,中国政府在是否参战的问题上,引发“府院之争”;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引发五四爱国运动。(2)经济上,大战期间,英、法、德等交战国对华商品输出大幅下降,商品需求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工业的市场压力,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3)思想文化上,一战后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部分知识分子通过一战反思西方文化。

(二)二战对中国的影响。(1)政治上,中华民族空前觉醒和团结,国共实现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党的专制与腐败进一步暴露;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政治力量壮大,成为影响中国前途命运的决定力量。(2)经济上,中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军民伤亡惨重,中国近代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部分企业、高校等西迁,客观上促进了西南经济文化的发展。(3)国际地位上,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100多年来抗击外国侵略的第一次全面胜利;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参与创建联合国,确立了大国地位。

3.地理大发现对于西欧的经济和商业的影响

(1)早期殖民扩张。地理大发现拉开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欧洲人纷纷到亚、非、拉美等地展开殖民掠夺,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的建立和西班牙对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就是典型的例证。

(2)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增多,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美洲的特产逐渐传播到欧亚大陆。世界贸易中心也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了意大利商业城市的衰落和大西洋沿岸新兴城市的崛起。

(3)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还引起了“价格革命”,即美洲的白银大量涌入欧洲,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雇佣劳动者和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因此蒙受损失,正在形成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则从中牟取了暴利。

(4)世界联系的加强: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在商业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体系,在殖民扩张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4.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至19世纪30年代末工业革命在英国基本完成。美、 法、德、日、俄等国也在19世纪内先后完成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不仅给生产技术带来巨大的革命,又是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它使得生产力迅速发展,确立工厂制对手工劳动的优势地位,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使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

(二)工业革命加速了工业劳动者同农业的分离,并使工人成为机器和工厂制度的附属品,以更密集的生产形式受到奴役,并破坏了家庭手工业。

(三)工业革命最终形成了成熟的近代资产阶级和与之对抗的无产阶级,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于1825年出现了第一次经济危机。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促成了新工业群的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业、汽车工业,同时通过技术变革改造了旧工业部门如钢铁工业;

②导致大规模企业的出现,适应大企业规模要求的股份公司在19 世纪最后30 年得到了很大发展,而垄断组织也逐渐出现并壮大;

③在生产管理方面引起重大变革,企业开始注重发展科学化的现代管理方式,如美国的泰罗制和福特制;

④初步创造出世界经济体系:欧洲资本向全世界输出,建立了金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形成世界市场。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重工业成为欧美国家的主导,使生产规模更大,引起了生产管理的革命,也为垄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