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8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 李心宇)

2018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
埃赫那吞是古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的一位国王(约前1379—前1362年在位),原名叫阿蒙霍特普四世。在位期间他进行过著名的改革:宣布只有太阳神阿吞才是全埃及唯一应该崇拜的神,取消对阿蒙神和其他神的信仰;封闭阿蒙神庙和其他神庙,驱逐其祭司,没收其财产;下令除掉公共场所和神庙墙壁上的“阿蒙”字样;建阿吞神庙,并奉献田产、牲畜和其他财物;将其名字中的“阿蒙”改为“阿吞”,改名为“埃赫那吞”, 意为“对阿吞有益的人”;在底比斯以北建新都;编写了许多歌颂阿吞的诗歌和创作了许多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埃赫那吞改革遭到以阿蒙神庙祭司集团和地方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死后其改革被取消。
2.科林斯会议
公元前337年春,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城召开的全希腊会议。科林斯会议约定成立以马其顿为首的“希腊联盟”,奥林匹斯山以南的所有城邦(斯巴达除外)和许多岛国加入联盟。会议规定了各成员国应承担的义务,成立常务机构希腊人议事会,与马其顿签订永久性攻守同盟条约,宣布由马其顿领导希腊各邦向波斯宣战。科林斯会议结束了希腊的城邦时代,希腊各邦已名存实亡,希腊历史进入了马其顿帝国军事独裁统治的时期。
3.法兰克王国
日耳曼人法兰克族在高卢建立的早期封建王国。486年,克洛维在苏瓦松战役击败罗马军,征服北高卢,建立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496年克洛维皈依天主教,王权得到教会的支持。751年宫相丕平篡位,开创加洛林王朝。查理统治时期疆域东至易北河和波希米亚,北达北海,南至意大利中部。800年,查理加冕称帝,法兰克国势大盛。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将帝国分为东法兰克王国、西法兰克王国和中法兰克王国,从而形成近代德、法、意三国的雏形。
4. 格列高利四世
格列高利四世,意大利籍教皇(827~844年在位)。827年9月,教皇瓦伦廷死去,他出任教皇。曾参与法兰克国王洛泰尔一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虔诚者路易之间的纠纷。
5.《九十五条论纲》
德意志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17年10月30日起草的论证赎罪券功效的提纲。路德提出,教皇没有免除人的罪恶的权力,免罪权在上帝,因此赎罪券可以免罪的说法是错误的。其意义在于,它第一次对天主教关于只有通过教会和教皇才能赎罪的说教予以公开的否定,因而被社会各阶层广为接受,从而引发了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6.圈地运动
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一种方式。以英国为典型,自15世纪末叶开始,历300余年。15世纪末,由于英国毛织业迅速发展,引起羊毛价格上涨,致使养羊业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行业。于是大贵族侵占大量公有地和农民的耕地,将土地用壕沟和栅栏圈围起来,雇佣少量工人放牧羊群。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沦为流浪者。这一现象被托马斯·莫尔比喻为“羊吃人”。16世纪中叶,英国宗教改革过程中,圈地运动又在教产还俗的土地上广泛发展起来。农民破产导致政府税收减少和兵源枯竭,亦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都铎王朝颁布了一系列“血腥立法”,残酷迫害流浪者。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会通过一系列法令,使圈地运动合法化。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7.科尔伯(略)
10.意大利红杉军
指19世纪的意大利军队,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素质高,打仗时会排成一个个方阵前进,其战斗力可以与同期法军、俄军、普军、奥军等大国军队相比,由于打仗时会穿着醒目的红色衣服,头戴三角帽,所以被称为“红衫军”。1843年由意大利加里波第创建。19世纪中叶,加里波第率领红杉军完成了意大利的统一大业。
二、简答题
1.大流士一世专制主义统治的主要措施
(一)背景。公元前517年,大流士远征印度,夺取了印度河流域。约在公元前515-前513年之间,他又远征巴尔干的斯基泰人,虽遭失败,但却征服了色雷斯地区,并使马其顿向其纳贡称臣,从而使波斯帝国成为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二)改革内容。大流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波斯帝国并加强其个人的专制统治,这就是所谓的大流士改革。(1)加强王权,确立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形式。大流士神化自己的权力,宣称其权力是善神阿胡拉?马兹达恩赐于他的。他控制了行政权、军权、司法权,建立起王室经济。大流士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行省,设总督治理。总督负责行政和税收,各行省每年要向波斯交纳规定的赋税。(2)他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大军区,每个军区下辖若干省军区。军事长官和总督互不相属,使其互相牵制。波斯军队由步兵、骑兵、象兵、海军、工兵等兵种组成,分常备兵和战时临时征召的两部分。(3)统一铸币制度。他规定,帝国中央铸造金币、行省铸造银币、自治市可铸 造铜币。金币称“大流克”,每枚重8.4克。(4)大流士在全国建立驿道制度,以便于传达国王的命令和下情上达,传递各种信息,并便于军队的调动。(5)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但对各地原有宗教也并不排斥和干涉,各地区仍保存自己的民族宗教。
(三)历史意义。大流士一世的改革在政治上虽然未能消除波斯帝国内尖锐的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未能消除各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但毕竟大大加强了中央 集权,并为专制王权寻求宗教上的根据,加强了帝国的统治,使波斯帝国维系了近二百年之久。在经济上,修筑驿道、开凿运河、统一币制等。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帝国内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上的发展。
2.古代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交往及其后果
在公元前后数百年间,亚欧大陆农耕诸国与其北方游牧诸族两相对应,自东向 西,分布如下:亚洲东部的农耕地区主要是汉代中国,其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有匈奴、 鲜卑、羌、月氏等。在中亚、南亚,农耕国家主要有贵霜和印度,其北游牧各族有康居、大宛、大月氏等。在西亚,南有帕提亚帝国,其北有马萨革泰和阿兰等游牧民族。在欧洲,南部农耕地带为东西罗马帝国,其北有日耳曼等游牧民族。
(一)交往方式。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邻近各国各族之间,不断发生接触和交往,和平时期是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暴力冲突时期则是土地与财富的掠夺。
和平相处和友好往来是两个世界关系的主流。南方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输入北方,随之农耕世界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等也传到游牧世界,东西各大帝国有时还沿边缘地带建立据点或治所。游牧世界的牲畜、皮革、毛类、乳肉制品以及战马、乐舞等则经常输入南部农耕世界。这对于双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都有积极作用。
互相敌对,暴力劫掠,彼此侵略和征服,也时有发生。农耕世界的国家和民族一旦富强,每以绥靖边疆为由,以武力掠取、征服游牧民族的土地,或置“藩属”,或抚其民为“同盟者”,征收贡赋,实行长期统治。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也常伺机入侵,掳获财物,俘虏人口,以至焚毁城池,屠戮生灵。而这类或大或小的武装冲突往往在两个世界各民族之间引发广泛的、经久不断的战争。
(二)影响。两个世界之间,在和平时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是一种接触和交往的方式,在战争时期通过暴力冲突和战争则是另一种接触和交往的方式。和平与暴力不断交错出现的结果,是两个世界之间闭塞的突破,人类文明地区的扩大。秦汉帝国对中国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侵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对亚、欧、非广大地区的征服,都导致这样的结果。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入侵以及入侵后新的统治王朝的建立,也导致相似的结果。亚欧大陆上两个世界之间既互相交往,又彼此渗透,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打破了闭塞,促进了不同民族和文明的汇合。
3.西欧封建制度的主要内容
1、封建庄园制度。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在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在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后,国王、教会和封建主的庄园分布各地。他们大多先侵占公有地,后逐户蚕食,直到吞掉一个或几个农村公社,所以形成的庄园大小不等。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2、13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批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庄园解体。
2、封建农奴制度。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剥削制度。共基本特点是:农民以奴役性条件从封建领主的庄园里取得份地,世代耕种,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封建主和封建国家处于人身依附地位,成为农奴;封建主迫使农奴提供劳役、缴纳实物或货币地租,并可以任意惩罚、出卖农奴,或没收其财产;农奴要向封建领主提供徭役、缴纳贡税,毫无政治权利。中世纪时,农奴制在欧洲各国占主要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由于农民暴动和大规模的起义,农奴制渐趋解体。15世纪时,西欧多数国家基本上废除了农奴制;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到19世纪中叶才废除。
3、封建等级制度,封君封臣制度。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内容。11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为缔结这种关系有了教以前更为规范的仪式,即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封臣对封君承担许多义务,一为“效忠”、二为“ 助”、三为“劝告”。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主要是“保护”和“维持”封臣,不得伤害后者的荣誉、财产和生命。封君封臣关系与重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相联系,一经缔结无论封臣还是封君都不能随意解除。封君封臣任何一方若不履行其义务,就可能导致封君封臣关系的破裂,酿成武装冲突。在西欧封建社会国家行政管理体系极不完善的情况下,封臣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办法。但封君在向封臣赐地并赋予其一定的义务的同时,也将土地上的统治权一并下放给了封臣,它使土地所有权和政治统治权浑然一体,构成西欧社会的领主权。封君封臣所奉行的一整套道德规范和培养后代的制度,构成了“骑士制度”的主要内容。
4.亨利二世司法改革的内容
在英国法制史上,亨利二世司法改革是一次影响巨大的历史变革,这次改革不 仅引领英国走上了一条独特的普通法之路,更重要的还在于开启了英国现代法治的 历史之门。
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立司法令状制度,确立“正当法律程序”原则。令状原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签发给政府官员、要求其作为或不作为的一种信函式命令,主要用于行政或财政管理,偶尔用于司法。亨利二世将令状大量用于司法事务,建立了司法令状制度。司法令状由大法官签发,格式固定,用语明白无误,上盖国玺印鉴。每一种令状都是为一种特别侵害而创设的,只能适用于同一类诉讼,实际上代表着一种诉讼形式亦即一种法律。凡是自由人,如有冤情,均可向国王申请(须交纳一定费用)相应的司法令状。因为令状最基本的性质是程序性,每一种令状都对案件的管辖主体、审判程序、 起诉时限、举证方式、判决的执行等有明确规定,法官必须按照令状规定的程式审理案件,所以,在令状制度的基础上,英国形成了格式化诉讼和“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二)建立专职法庭组织,开启司法与行政分离之门。随着诉讼越来越多地流入国王法庭,综合性机构御前会议越来越无力满足现实的需要,设置专职的司法机构随之提上日程。亨利二世颁布法令,建立了三个中央专职法庭,包括普通诉讼法庭(主要受理普通人之间的民事案件)、财政法庭(主要受理财政税收案件,偶尔也受理一些普通民事案件)、王座法庭(除了受理国王诉讼和重大刑事案件外,还有权对前两个法院的错判案件进行复审纠错,其地位最高,权限最大)。
(三)建立巡回审判制度,把法律与正义送到民众家门口。亨利二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于1166年颁布《克拉伦登法令》,派遣两名王室法官巡回全国审案。此后又经多次巡回试验,于1176年颁布《北安普顿法令》,将全国划分为6个巡回区,成立了 6个巡回审判小组,每组3名法官,分赴各巡回区受理案件。从此,巡回审判成为一种正常制度。
(四)建立陪审团制度,把理性引入司法审判过程。陪审团作为一种常规审判制度而确定下来,是从亨利二世改革开始的,因为通过这次改革完成了两大改进:一是陪审团调查法不再为王室所专用,而是向所有自由民的普通诉讼开放,从而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审判制度;二是确立了统一的固定模式,更趋合理化。
上述改革内容锁定了未来英国法律的发展方向,奠定了现代英国法治的框架基础。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使得英国司法走向职业化、专业化,促进了司法独立。亨利二世司法改革是英国告别原始法制、走向现代法治的历史转折点,亨利二世堪称英国现代法治的开拓者、奠基人。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亨利二世司法改革并不是深思熟虑和精心策划的结果,更不是出自高瞻远瞩的先见之明。驱使亨利二世进行改革的原动力主要是现实政治需要。
5.英国光荣革命的影响
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改变,只是换了国王,但实质上,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这就把近100年来困扰英国不休的主权问题解决了:既然议会创造了国王,主权当然在议会。为解决这个问题,英国纷争了近一个世纪,期间有大规模的动荡,有战争,有革命;但最后解决问题的却是不流血的手段,这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光荣革命建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最高权力从国王一个人手里转交到贵族一批人手里。光荣革命改变了英国的政体,这就是光荣革命的意义。
6.《人权宣言》的内容、意义
(一)主要内容。《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纲领性文件。它的核心内容是人权与法制,《人权宣言》指出:“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和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障人的自然的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整个主权在根本上存在于国民之中。任何团体和个人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确授予的权利”。这些就是《人权宣言》的总纲。《宣言》首先明确了人的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即平等和自由。这种自然权利通过人们的“政治结合”,就变为公民权利,那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政治结合产生的是公民社会,体现出来的是“社会契约”原则。因而,最高权力来自国民,即主权在民原则。它以主权在民代替主权在君,以公民社会代替贵族社会。
《人权宣言》并没有鼓吹无限制的自由,然而他给自由规定的唯一限制,只是不损害他人,即自由是指可以做一切不损害他人的事。在这个限制范围内,公民都有言论、写作、出版的自由,任何人不应因其意见,甚至宗教的意见而受干扰。
与自由密切相关的是平等。《人权宣言》将平等也列为人的自然权利。作为公民权利,他将平等解释成身份的平等,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担任公职上的平等,负担纳税义务上的平等。
为保障人权,法治是必要的。《人权宣言》强调,决定国家意图的,不应是掌权者而应是国民。国民的公共意志应是立法的根本依据。法律保护人的自由权利,不依照法律就不得控告、逮捕或拘留任何人。每个人在守法方面是平等的,不扰乱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人权宣言》明确规定,必须实行分权原则,以防止政府的专横与渎职。没有确立分权的社会就没有宪法。
《人权宣言》所确立的这些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八九年原则”,这是改造封建社会,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
(二)意义。(1)《人权宣言》是大革命中第一部以启蒙思想为基础制定的纲领性文献,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神权和特权,用人权和法治取而代之,并以后者作为新的社会秩序的奠基石。(2)《人权宣言》所宣布的人权、法治、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八九年原则”。在君主立宪派领导时期所通过的立法和施行的政策,基本上是以这些原则为指导的。“八九年原则”是改造封建社会,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
7.简评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背景:
(1)根本: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奴制国家,农奴生活极其贫困,没有人身自由,没有购买力,造成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经济:工业革命推动,欧美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3)政治:沙皇俄国强化君主专制,固守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奴起义不断,最终使沙皇亚历山大认识到挽救统治危机必须进行自我改革。
(4)思想:1825年12月,“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冲击了俄国社会。19世纪中期,进步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宣传了启蒙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基础。
(5)直接: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经济社会的危机,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激化了俄国社会的矛盾,农民运动的风起云涌使沙皇的统治陷入危机,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主要内容:
(1)经济: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①规定农奴在法律、政治上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能够拥有财产、担任公职和从事工商业;②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③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分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④农民在赎买之前,仍要为地主交租税、服劳役;⑤设立了村社和乡组织,严格监督和控制农民。
(2)政治: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城市建立城市杜马(议会)。
(3)司法:废除旧的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4)教育:鼓励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历史意义:
(1)法令在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千万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2)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4)局限性: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的生产关系。①不彻底性:这次改革实际上时一个妥协的产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剥夺性:农民可以购买土地,但仍需交纳高额赎金,是对农奴的一次大规模掠夺。③欺骗性:农民虽不受地主支配,但仍受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
8.《共产党宣言》的意义
《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划时代的历史文献。它所表述的基本思想包容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概括。《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宣言》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世界无产阶级在它的思想原则的指导下,不断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
《宣言》作为第一个国际性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动的初步结合。因此,它的发表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从此后,共产主义作为一种运动,以它磅礴的气势,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因此说,《共产党宣言》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三、论述题
1.西欧中世纪城市
(一)兴起原因。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幸存的罗马城市,二是新兴的日耳曼城市。10世纪以后,随着农业经济的恢复,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西欧城市开始勃兴。从产生的时间和地区上来看,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南部,这些地方在9世纪或者更早已有城市,其他地区则稍显晚。10-11世纪,法国北部、尼德兰、莱茵河流域以及邻近地中海和北海、波罗的海两大贸易区一带的城市纷纷兴起。14-15世纪以后,一些西欧城市逐步由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发展成地区性的经济中心,其中少数则成为全国性的经济中心或国际大都市。
(二)历史意义。从经济方面来看,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冲击着农村的自然经济。从13世纪起,西欧许多国家的劳役和实物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取代,英国的货币地租甚至占了支配地位。从政治方面来看,城市兴起的政治影响是巨大 的,市民要求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反对封建割据,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13-14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先后形成议会君主制,实现王权的强化,逐渐形成了以强大王权为基础的民族国家。从思想文化方面来看,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也引起文化方面的巨大变动,反映市民利益的世俗文化逐渐发展,唯名论哲学和罗马法开始复兴,并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三)影响: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对资本主义首先在西欧产生并取代封建制起过重大作用。(1)中古西欧的城市一产生就是工商业的中心,城市的兴起标志着封建经济结构分解的开始。西欧城市的手工业、商业贸易、金融业都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使城市成为西欧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工商业经济的充分发展,不仅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为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而且为资本原始积累做了准备。(2)城市的兴起还使西欧社会的阶级关系和政体形式发生了变化。城市兴起后,市民阶层产生,他们构成反封建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城市的发展,国王与市民结盟,西欧一些国家的政体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由分裂割据的领主君主制过渡为等级君主制,16世纪以后又过渡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则在王权的庇护下得到迅速发展。(3)西欧封建社会初期,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日耳曼人的入侵,古代的文学、艺术、哲学、政治、法律和科学消失。城市兴起后,兴建了许多世俗学校,从意识形态领域开始,向整个封建制度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掀起了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两大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2.日本武家政治的成因、内容、性质及影响(略)
3.中世纪英国议会制
一、中世纪英国议会制的起源
英国议会最早可以追溯到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贤人会议和诺曼底时期的大会议。在早期盎格鲁—撒克逊人统治下的英国社会中,就存在着久远的民主和法制的传统。11世纪,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其后,诺曼诸王在继承了盎格鲁—撒克逊人习俗惯例的基础上又把诺曼底传统的管理国家的方式移植到了英格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御前会议”。这个团体的一部分是大地主,另一部分是国王特别召来的顾问。御前会议最初执行国王的一般任务,其任务后来分成了若干部门。在亨利一世统治期间(1100—1135),御前会议有了较固定的职能,由少数主教、宫廷官员、男爵等组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小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协助国王管辖地方政府,处理重大案件,受理郡法庭和百户区法庭的上诉。后来,亨利二世任命其中的五个成员组成一个驻在固定地点的法院,在国王的指导下审理各地的重大案件,这就逐渐演变出了“王座法庭”,即由各州市的代表与国王及其御前会议人员所组成的大会议。之后,这种大议会在威斯敏斯特的集会最后逐渐转变成了一种国家的立法机构。这实际上就成了近代英国议会制度的起源。
公元1215年,安茹王朝屡战屡败的国王约翰与贵族代表举行谈判,签署了著名的《大宪章》。《大宪章》明确表明,臣民的权利是独立的,不是国王恩赐的。《大宪章》的意义是深远的,它通过制定和颁布成文法的方法,比较含蓄地申明和体现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思想,从而为数十年后议会的产生铺垫了一块基石。亨利三世复位后,英国的议会未能按规定一年召开三次,自1265年到1272年的七年间,议会共召开了十六次,可是骑士和市民代表没有一次参加。1295年亨利三世的儿子爱德华一世召开了有大贵族、大主教和骑士、市民代表参加的会议,因这次议会各等级代表无一缺席,而称为“模范国会”。在爱德华一世统治的三十五年里,议会共召开了五十余次,议会不仅修改、补充旧的法律,而且制定新的法律。1325年后,“无平民代表即可召开议会的时代最终结束了”,议会的最高立法权得到了确立。至此,英国议会一年召开两次会议已经成为一种制度,为英国的议会制政体由君主(或称英王)、贵族院(也叫上议院)与平民院(也叫下议院)组成奠定了基础。
二、英国议会制的历史发展
英国虽然建立了议会制,但是各个等级在议会中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所以议会并未能发挥实质性的作用。直至1295年11月13日,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为了征得各阶级的同意以征收税款,特地召集新的议会开会。他首次提出平民可以进入议会成为议员,并邀请平民议员参加国家的议会,尽管请来平民代表主要是为了让他们 助通过税收条款,但是这为后来议会朝向两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1311年以后,平民议员就成为议会的正式成员。从1343年开始,在议会内部逐渐分离,形成上、下两院,僧侣和贵族代表组成了贵族院,也叫上议院,武士和市民代表组成了平民院,也叫下议院。至此英国议会制形成了由上议院、下议院和英王三足鼎立的权力架构。
在15世纪,诸王在夺取和维持政权时,还颇为重视议会的配合,这导致了大贵族对于议会控制力的增强,在议会中,上院掌握很大的权利(贵族院此时亦被称为上院)。15世纪之后,由于玫瑰战争的爆发,许多贵族殒命,上院实力逐渐下降。中古末期的王权式微和贵族衰弱反衬出下院地位相对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下院财政权和立法权的扩充。1399年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阿伦德尔仍然代表国王向议会宣布:“下院是请愿者和提出要求者,而决断是国王和上院的事。”可是到了1404年,情况终于改变。亨利四世宣布:没有“全国各等级”的同意,任何人不得更改法规。因为“各阶级”包括下院平民代表,这等于在某种程度上权利向下院的转移。
4.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大觉醒运动
18世纪中期北美殖民地的新教复兴运动,它是一次争取宗教自由和复兴宗教的运动。发起人为到北美传道的荷兰归正教会牧师富瑞林怀森。该运动以奋兴传道方式来激发信徒的宗教情感,其矛头指向官方教会(南方的安立甘宗和新英格兰的公理宗)。
运动的主要领导人爱德华滋和怀特菲尔德均强调宗教感情和个人对上帝的爱,大大促进了宗教生活的自由化、个人化和民主化。由于该运动着重强调个人的悔改重生,倡导严格的道德和敬虔的生活,所以被认为是17~18世纪初德国虔敬派和英国福音奋兴派在北美的回音。
政治社会影响:
一,强调反信仰者均可得到拯救,因而被视为“异端”的监理派、贵格宗、浸礼派(再洗礼派)的教徒大增,为政教分离铺平了道路。教廷代表安立甘宗、公理宗等有所衰落。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殖民地人民对英国宗主国的感情和尊敬削弱了。
二,扩大了宗教信仰自由。在“大觉醒运动”之前,只有罗得岛和宾夕法利亚肯定宗教自由,之后,北美殖民地人民比1689年宽容法令以后的英格兰人享有更多的宗教自由。宗教宽容有利于政治上的民主思想的解放。
三,促进了北美殖民地的民主进程。在大觉醒运动中,种族不宽容有所缓解。人人有原罪,但都可以得到拯救——–这就意味着一切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因此奴隶制度是违背上帝意志的。普通教徒在宗教事务上有了更大的发言权,包括选举牧师。
四,“大觉醒运动”一开始,虽然有些信徒曾攻击牧师,焚烧牧师屋舍,具有反文化倾向,但在后期,为了发扬宗教复兴的精神,建立了许多宗教学院,比如长老宗建立了新西泽学院。
五,沟通和加强了北美殖民地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消除了隔膜,在思想上对后来的北美的统一事业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
六,使北美成为宗教“罪恶之地”,吸引了大批在欧洲被压迫的异教徒,特别是向西部边疆的拓殖,加速了殖民地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成千上万的群众被卷入这场运动之中,猛烈地冲击了殖民地的官方教会,广大群众在运动中提高了觉悟,受到了教育,民主意识进一步加强。
?
2018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
埃赫那吞是古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的一位国王(约前1379—前1362年在位),原名叫阿蒙霍特普四世。在位期间他进行过著名的改革:宣布只有太阳神阿吞才是全埃及唯一应该崇拜的神,取消对阿蒙神和其他神的信仰;封闭阿蒙神庙和其他神庙,驱逐其祭司,没收其财产;下令除掉公共场所和神庙墙壁上的“阿蒙”字样;建阿吞神庙,并奉献田产、牲畜和其他财物;将其名字中的“阿蒙”改为“阿吞”,改名为“埃赫那吞”, 意为“对阿吞有益的人”;在底比斯以北建新都;编写了许多歌颂阿吞的诗歌和创作了许多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埃赫那吞改革遭到以阿蒙神庙祭司集团和地方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死后其改革被取消。
2.科林斯会议
公元前337年春,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城召开的全希腊会议。科林斯会议约定成立以马其顿为首的“希腊联盟”,奥林匹斯山以南的所有城邦(斯巴达除外)和许多岛国加入联盟。会议规定了各成员国应承担的义务,成立常务机构希腊人议事会,与马其顿签订永久性攻守同盟条约,宣布由马其顿领导希腊各邦向波斯宣战。科林斯会议结束了希腊的城邦时代,希腊各邦已名存实亡,希腊历史进入了马其顿帝国军事独裁统治的时期。
3.法兰克王国
日耳曼人法兰克族在高卢建立的早期封建王国。486年,克洛维在苏瓦松战役击败罗马军,征服北高卢,建立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496年克洛维皈依天主教,王权得到教会的支持。751年宫相丕平篡位,开创加洛林王朝。查理统治时期疆域东至易北河和波希米亚,北达北海,南至意大利中部。800年,查理加冕称帝,法兰克国势大盛。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将帝国分为东法兰克王国、西法兰克王国和中法兰克王国,从而形成近代德、法、意三国的雏形。
4. 格列高利四世
格列高利四世,意大利籍教皇(827~844年在位)。827年9月,教皇瓦伦廷死去,他出任教皇。曾参与法兰克国王洛泰尔一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虔诚者路易之间的纠纷。
5.《九十五条论纲》
德意志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17年10月30日起草的论证赎罪券功效的提纲。路德提出,教皇没有免除人的罪恶的权力,免罪权在上帝,因此赎罪券可以免罪的说法是错误的。其意义在于,它第一次对天主教关于只有通过教会和教皇才能赎罪的说教予以公开的否定,因而被社会各阶层广为接受,从而引发了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6.圈地运动
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一种方式。以英国为典型,自15世纪末叶开始,历300余年。15世纪末,由于英国毛织业迅速发展,引起羊毛价格上涨,致使养羊业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行业。于是大贵族侵占大量公有地和农民的耕地,将土地用壕沟和栅栏圈围起来,雇佣少量工人放牧羊群。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沦为流浪者。这一现象被托马斯·莫尔比喻为“羊吃人”。16世纪中叶,英国宗教改革过程中,圈地运动又在教产还俗的土地上广泛发展起来。农民破产导致政府税收减少和兵源枯竭,亦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都铎王朝颁布了一系列“血腥立法”,残酷迫害流浪者。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会通过一系列法令,使圈地运动合法化。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7.科尔伯(略)
10.意大利红杉军
指19世纪的意大利军队,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素质高,打仗时会排成一个个方阵前进,其战斗力可以与同期法军、俄军、普军、奥军等大国军队相比,由于打仗时会穿着醒目的红色衣服,头戴三角帽,所以被称为“红衫军”。1843年由意大利加里波第创建。19世纪中叶,加里波第率领红杉军完成了意大利的统一大业。
二、简答题
1.大流士一世专制主义统治的主要措施
(一)背景。公元前517年,大流士远征印度,夺取了印度河流域。约在公元前515-前513年之间,他又远征巴尔干的斯基泰人,虽遭失败,但却征服了色雷斯地区,并使马其顿向其纳贡称臣,从而使波斯帝国成为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二)改革内容。大流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波斯帝国并加强其个人的专制统治,这就是所谓的大流士改革。(1)加强王权,确立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形式。大流士神化自己的权力,宣称其权力是善神阿胡拉?马兹达恩赐于他的。他控制了行政权、军权、司法权,建立起王室经济。大流士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行省,设总督治理。总督负责行政和税收,各行省每年要向波斯交纳规定的赋税。(2)他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大军区,每个军区下辖若干省军区。军事长官和总督互不相属,使其互相牵制。波斯军队由步兵、骑兵、象兵、海军、工兵等兵种组成,分常备兵和战时临时征召的两部分。(3)统一铸币制度。他规定,帝国中央铸造金币、行省铸造银币、自治市可铸 造铜币。金币称“大流克”,每枚重8.4克。(4)大流士在全国建立驿道制度,以便于传达国王的命令和下情上达,传递各种信息,并便于军队的调动。(5)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但对各地原有宗教也并不排斥和干涉,各地区仍保存自己的民族宗教。
(三)历史意义。大流士一世的改革在政治上虽然未能消除波斯帝国内尖锐的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未能消除各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但毕竟大大加强了中央 集权,并为专制王权寻求宗教上的根据,加强了帝国的统治,使波斯帝国维系了近二百年之久。在经济上,修筑驿道、开凿运河、统一币制等。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帝国内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上的发展。
2.古代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交往及其后果
在公元前后数百年间,亚欧大陆农耕诸国与其北方游牧诸族两相对应,自东向 西,分布如下:亚洲东部的农耕地区主要是汉代中国,其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有匈奴、 鲜卑、羌、月氏等。在中亚、南亚,农耕国家主要有贵霜和印度,其北游牧各族有康居、大宛、大月氏等。在西亚,南有帕提亚帝国,其北有马萨革泰和阿兰等游牧民族。在欧洲,南部农耕地带为东西罗马帝国,其北有日耳曼等游牧民族。
(一)交往方式。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邻近各国各族之间,不断发生接触和交往,和平时期是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暴力冲突时期则是土地与财富的掠夺。
和平相处和友好往来是两个世界关系的主流。南方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输入北方,随之农耕世界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等也传到游牧世界,东西各大帝国有时还沿边缘地带建立据点或治所。游牧世界的牲畜、皮革、毛类、乳肉制品以及战马、乐舞等则经常输入南部农耕世界。这对于双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都有积极作用。
互相敌对,暴力劫掠,彼此侵略和征服,也时有发生。农耕世界的国家和民族一旦富强,每以绥靖边疆为由,以武力掠取、征服游牧民族的土地,或置“藩属”,或抚其民为“同盟者”,征收贡赋,实行长期统治。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也常伺机入侵,掳获财物,俘虏人口,以至焚毁城池,屠戮生灵。而这类或大或小的武装冲突往往在两个世界各民族之间引发广泛的、经久不断的战争。
(二)影响。两个世界之间,在和平时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是一种接触和交往的方式,在战争时期通过暴力冲突和战争则是另一种接触和交往的方式。和平与暴力不断交错出现的结果,是两个世界之间闭塞的突破,人类文明地区的扩大。秦汉帝国对中国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侵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对亚、欧、非广大地区的征服,都导致这样的结果。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入侵以及入侵后新的统治王朝的建立,也导致相似的结果。亚欧大陆上两个世界之间既互相交往,又彼此渗透,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打破了闭塞,促进了不同民族和文明的汇合。
3.西欧封建制度的主要内容
1、封建庄园制度。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在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在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后,国王、教会和封建主的庄园分布各地。他们大多先侵占公有地,后逐户蚕食,直到吞掉一个或几个农村公社,所以形成的庄园大小不等。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2、13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批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庄园解体。
2、封建农奴制度。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剥削制度。共基本特点是:农民以奴役性条件从封建领主的庄园里取得份地,世代耕种,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封建主和封建国家处于人身依附地位,成为农奴;封建主迫使农奴提供劳役、缴纳实物或货币地租,并可以任意惩罚、出卖农奴,或没收其财产;农奴要向封建领主提供徭役、缴纳贡税,毫无政治权利。中世纪时,农奴制在欧洲各国占主要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由于农民暴动和大规模的起义,农奴制渐趋解体。15世纪时,西欧多数国家基本上废除了农奴制;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到19世纪中叶才废除。
3、封建等级制度,封君封臣制度。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内容。11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为缔结这种关系有了教以前更为规范的仪式,即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封臣对封君承担许多义务,一为“效忠”、二为“ 助”、三为“劝告”。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主要是“保护”和“维持”封臣,不得伤害后者的荣誉、财产和生命。封君封臣关系与重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相联系,一经缔结无论封臣还是封君都不能随意解除。封君封臣任何一方若不履行其义务,就可能导致封君封臣关系的破裂,酿成武装冲突。在西欧封建社会国家行政管理体系极不完善的情况下,封臣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办法。但封君在向封臣赐地并赋予其一定的义务的同时,也将土地上的统治权一并下放给了封臣,它使土地所有权和政治统治权浑然一体,构成西欧社会的领主权。封君封臣所奉行的一整套道德规范和培养后代的制度,构成了“骑士制度”的主要内容。
4.亨利二世司法改革的内容
在英国法制史上,亨利二世司法改革是一次影响巨大的历史变革,这次改革不 仅引领英国走上了一条独特的普通法之路,更重要的还在于开启了英国现代法治的 历史之门。
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立司法令状制度,确立“正当法律程序”原则。令状原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签发给政府官员、要求其作为或不作为的一种信函式命令,主要用于行政或财政管理,偶尔用于司法。亨利二世将令状大量用于司法事务,建立了司法令状制度。司法令状由大法官签发,格式固定,用语明白无误,上盖国玺印鉴。每一种令状都是为一种特别侵害而创设的,只能适用于同一类诉讼,实际上代表着一种诉讼形式亦即一种法律。凡是自由人,如有冤情,均可向国王申请(须交纳一定费用)相应的司法令状。因为令状最基本的性质是程序性,每一种令状都对案件的管辖主体、审判程序、 起诉时限、举证方式、判决的执行等有明确规定,法官必须按照令状规定的程式审理案件,所以,在令状制度的基础上,英国形成了格式化诉讼和“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二)建立专职法庭组织,开启司法与行政分离之门。随着诉讼越来越多地流入国王法庭,综合性机构御前会议越来越无力满足现实的需要,设置专职的司法机构随之提上日程。亨利二世颁布法令,建立了三个中央专职法庭,包括普通诉讼法庭(主要受理普通人之间的民事案件)、财政法庭(主要受理财政税收案件,偶尔也受理一些普通民事案件)、王座法庭(除了受理国王诉讼和重大刑事案件外,还有权对前两个法院的错判案件进行复审纠错,其地位最高,权限最大)。
(三)建立巡回审判制度,把法律与正义送到民众家门口。亨利二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于1166年颁布《克拉伦登法令》,派遣两名王室法官巡回全国审案。此后又经多次巡回试验,于1176年颁布《北安普顿法令》,将全国划分为6个巡回区,成立了 6个巡回审判小组,每组3名法官,分赴各巡回区受理案件。从此,巡回审判成为一种正常制度。
(四)建立陪审团制度,把理性引入司法审判过程。陪审团作为一种常规审判制度而确定下来,是从亨利二世改革开始的,因为通过
2018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8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 李心宇)插图
这次改革完成了两大改进:一是陪审团调查法不再为王室所专用,而是向所有自由民的普通诉讼开放,从而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审判制度;二是确立了统一的固定模式,更趋合理化。
上述改革内容锁定了未来英国法律的发展方向,奠定了现代英国法治的框架基础。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使得英国司法走向职业化、专业化,促进了司法独立。亨利二世司法改革是英国告别原始法制、走向现代法治的历史转折点,亨利二世堪称英国现代法治的开拓者、奠基人。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亨利二世司法改革并不是深思熟虑和精心策划的结果,更不是出自高瞻远瞩的先见之明。驱使亨利二世进行改革的原动力主要是现实政治需要。
5.英国光荣革命的影响
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改变,只是换了国王,但实质上,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这就把近100年来困扰英国不休的主权问题解决了:既然议会创造了国王,主权当然在议会。为解决这个问题,英国纷争了近一个世纪,期间有大规模的动荡,有战争,有革命;但最后解决问题的却是不流血的手段,这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光荣革命建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最高权力从国王一个人手里转交到贵族一批人手里。光荣革命改变了英国的政体,这就是光荣革命的意义。
6.《人权宣言》的内容、意义
(一)主要内容。《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纲领性文件。它的核心内容是人权与法制,《人权宣言》指出:“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和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障人的自然的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整个主权在根本上存在于国民之中。任何团体和个人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确授予的权利”。这些就是《人权宣言》的总纲。《宣言》首先明确了人的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即平等和自由。这种自然权利通过人们的“政治结合”,就变为公民权利,那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政治结合产生的是公民社会,体现出来的是“社会契约”原则。因而,最高权力来自国民,即主权在民原则。它以主权在民代替主权在君,以公民社会代替贵族社会。
《人权宣言》并没有鼓吹无限制的自由,然而他给自由规定的唯一限制,只是不损害他人,即自由是指可以做一切不损害他人的事。在这个限制范围内,公民都有言论、写作、出版的自由,任何人不应因其意见,甚至宗教的意见而受干扰。
与自由密切相关的是平等。《人权宣言》将平等也列为人的自然权利。作为公民权利,他将平等解释成身份的平等,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担任公职上的平等,负担纳税义务上的平等。
为保障人权,法治是必要的。《人权宣言》强调,决定国家意图的,不应是掌权者而应是国民。国民的公共意志应是立法的根本依据。法律保护人的自由权利,不依照法律就不得控告、逮捕或拘留任何人。每个人在守法方面是平等的,不扰乱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人权宣言》明确规定,必须实行分权原则,以防止政府的专横与渎职。没有确立分权的社会就没有宪法。
《人权宣言》所确立的这些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八九年原则”,这是改造封建社会,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
(二)意义。(1)《人权宣言》是大革命中第一部以启蒙思想为基础制定的纲领性文献,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神权和特权,用人权和法治取而代之,并以后者作为新的社会秩序的奠基石。(2)《人权宣言》所宣布的人权、法治、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八九年原则”。在君主立宪派领导时期所通过的立法和施行的政策,基本上是以这些原则为指导的。“八九年原则”是改造封建社会,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
7.简评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背景:
(1)根本: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奴制国家,农奴生活极其贫困,没有人身自由,没有购买力,造成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经济:工业革命推动,欧美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3)政治:沙皇俄国强化君主专制,固守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奴起义不断,最终使沙皇亚历山大认识到挽救统治危机必须进行自我改革。
(4)思想:1825年12月,“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冲击了俄国社会。19世纪中期,进步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宣传了启蒙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基础。
(5)直接: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经济社会的危机,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激化了俄国社会的矛盾,农民运动的风起云涌使沙皇的统治陷入危机,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主要内容:
(1)经济: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①规定农奴在法律、政治上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能够拥有财产、担任公职和从事工商业;②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③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分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④农民在赎买之前,仍要为地主交租税、服劳役;⑤设立了村社和乡组织,严格监督和控制农民。
(2)政治: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城市建立城市杜马(议会)。
(3)司法:废除旧的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4)教育:鼓励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历史意义:
(1)法令在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千万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2)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4)局限性: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的生产关系。①不彻底性:这次改革实际上时一个妥协的产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剥夺性:农民可以购买土地,但仍需交纳高额赎金,是对农奴的一次大规模掠夺。③欺骗性:农民虽不受地主支配,但仍受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
8.《共产党宣言》的意义
《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划时代的历史文献。它所表述的基本思想包容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概括。《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宣言》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世界无产阶级在它的思想原则的指导下,不断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
《宣言》作为第一个国际性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动的初步结合。因此,它的发表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从此后,共产主义作为一种运动,以它磅礴的气势,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因此说,《共产党宣言》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三、论述题
1.西欧中世纪城市
(一)兴起原因。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幸存的罗马城市,二是新兴的日耳曼城市。10世纪以后,随着农业经济的恢复,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西欧城市开始勃兴。从产生的时间和地区上来看,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南部,这些地方在9世纪或者更早已有城市,其他地区则稍显晚。10-11世纪,法国北部、尼德兰、莱茵河流域以及邻近地中海和北海、波罗的海两大贸易区一带的城市纷纷兴起。14-15世纪以后,一些西欧城市逐步由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发展成地区性的经济中心,其中少数则成为全国性的经济中心或国际大都市。
(二)历史意义。从经济方面来看,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冲击着农村的自然经济。从13世纪起,西欧许多国家的劳役和实物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取代,英国的货币地租甚至占了支配地位。从政治方面来看,城市兴起的政治影响是巨大 的,市民要求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反对封建割据,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13-14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先后形成议会君主制,实现王权的强化,逐渐形成了以强大王权为基础的民族国家。从思想文化方面来看,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也引起文化方面的巨大变动,反映市民利益的世俗文化逐渐发展,唯名论哲学和罗马法开始复兴,并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三)影响: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对资本主义首先在西欧产生并取代封建制起过重大作用。(1)中古西欧的城市一产生就是工商业的中心,城市的兴起标志着封建经济结构分解的开始。西欧城市的手工业、商业贸易、金融业都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使城市成为西欧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工商业经济的充分发展,不仅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为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而且为资本原始积累做了准备。(2)城市的兴起还使西欧社会的阶级关系和政体形式发生了变化。城市兴起后,市民阶层产生,他们构成反封建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城市的发展,国王与市民结盟,西欧一些国家的政体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由分裂割据的领主君主制过渡为等级君主制,16世纪以后又过渡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则在王权的庇护下得到迅速发展。(3)西欧封建社会初期,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日耳曼人的入侵,古代的文学、艺术、哲学、政治、法律和科学消失。城市兴起后,兴建了许多世俗学校,从意识形态领域开始,向整个封建制度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掀起了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两大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2.日本武家政治的成因、内容、性质及影响(略)
3.中世纪英国议会制
一、中世纪英国议会制的起源
英国议会最早可以追溯到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贤人会议和诺曼底时期的大会议。在早期盎格鲁—撒克逊人统治下的英国社会中,就存在着久远的民主和法制的传统。11世纪,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其后,诺曼诸王在继承了盎格鲁—撒克逊人习俗惯例的基础上又把诺曼底传统的管理国家的方式移植到了英格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御前会议”。这个团体的一部分是大地主,另一部分是国王特别召来的顾问。御前会议最初执行国王的一般任务,其任务后来分成了若干部门。在亨利一世统治期间(1100—1135),御前会议有了较固定的职能,由少数主教、宫廷官员、男爵等组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小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协助国王管辖地方政府,处理重大案件,受理郡法庭和百户区法庭的上诉。后来,亨利二世任命其中的五个成员组成一个驻在固定地点的法院,在国王的指导下审理各地的重大案件,这就逐渐演变出了“王座法庭”,即由各州市的代表与国王及其御前会议人员所组成的大会议。之后,这种大议会在威斯敏斯特的集会最后逐渐转变成了一种国家的立法机构。这实际上就成了近代英国议会制度的起源。
公元1215年,安茹王朝屡战屡败的国王约翰与贵族代表举行谈判,签署了著名的《大宪章》。《大宪章》明确表明,臣民的权利是独立的,不是国王恩赐的。《大宪章》的意义是深远的,它通过制定和颁布成文法的方法,比较含蓄地申明和体现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思想,从而为数十年后议会的产生铺垫了一块基石。亨利三世复位后,英国的议会未能按规定一年召开三次,自1265年到1272年的七年间,议会共召开了十六次,可是骑士和市民代表没有一次参加。1295年亨利三世的儿子爱德华一世召开了有大贵族、大主教和骑士、市民代表参加的会议,因这次议会各等级代表无一缺席,而称为“模范国会”。在爱德华一世统治的三十五年里,议会共召开了五十余次,议会不仅修改、补充旧的法律,而且制定新的法律。1325年后,“无平民代表即可召开议会的时代最终结束了”,议会的最高立法权得到了确立。至此,英国议会一年召开两次会议已经成为一种制度,为英国的议会制政体由君主(或称英王)、贵族院(也叫上议院)与平民院(也叫下议院)组成奠定了基础。
二、英国议会制的历史发展
英国虽然建立了议会制,但是各个等级在议会中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所以议会并未能发挥实质性的作用。直至1295年11月13日,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为了征得各阶级的同意以征收税款,特地召集新的议会开会。他首次提出平民可以进入议会成为议员,并邀请平民议员参加国家的议会,尽管请来平民代表主要是为了让他们 助通过税收条款,但是这为后来议会朝向两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1311年以后,平民议员就成为议会的正式成员。从1343年开始,在议会内部逐渐分离,形成上、下两院,僧侣和贵族代表组成了贵族院,也叫上议院,武士和市民代表组成了平民院,也叫下议院。至此英国议会制形成了由上议院、下议院和英王三足鼎立的权力架构。
在15世纪,诸王在夺取和维持政权时,还颇为重视议会的配合,这导致了大贵族对于议会控制力的增强,在议会中,上院掌握很大的权利(贵族院此时亦被称为上院)。15世纪之后,由于玫瑰战争的爆发,许多贵族殒命,上院实力逐渐下降。中古末期的王权式微和贵族衰弱反衬出下院地位相对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下院财政权和立法权的扩充。1399年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阿伦德尔仍然代表国王向议会宣布:“下院是请愿者和提出要求者,而决断是国王和上院的事。”可是到了1404年,情况终于改变。亨利四世宣布:没有“全国各等级”的同意,任何人不得更改法规。因为“各阶级”包括下院平民代表,这等于在某种程度上权利向下院的转移。
4.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大觉醒运动
18世纪中期北美殖民地的新教复兴运动,它是一次争取宗教自由和复兴宗教的运动。发起人为到北美传道的荷兰归正教会牧师富瑞林怀森。该运动以奋兴传道方式来激发信徒的宗教情感,其矛头指向官方教会(南方的安立甘宗和新英格兰的公理宗)。
运动的主要领导人爱德华滋和怀特菲尔德均强调宗教感情和个人对上帝的爱,大大促进了宗教生活的自由化、个人化和民主化。由于该运动着重强调个人的悔改重生,倡导严格的道德和敬虔的生活,所以被认为是17~18世纪初德国虔敬派和英国福音奋兴派在北美的回音。
政治社会影响:
一,强调反信仰者均可得到拯救,因而被视为“异端”的监理派、贵格宗、浸礼派(再洗礼派)的教徒大增,为政教分离铺平了道路。教廷代表安立甘宗、公理宗等有所衰落。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殖民地人民对英国宗主国的感情和尊敬削弱了。
二,扩大了宗教信仰自由。在“大觉醒运动”之前,只有罗得岛和宾夕法利亚肯定宗教自由,之后,北美殖民地人民比1689年宽容法令以后的英格兰人享有更多的宗教自由。宗教宽容有利于政治上的民主思想的解放。
三,促进了北美殖民地的民主进程。在大觉醒运动中,种族不宽容有所缓解。人人有原罪,但都可以得到拯救——–这就意味着一切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因此奴隶制度是违背上帝意志的。普通教徒在宗教事务上有了更大的发言权,包括选举牧师。
四,“大觉醒运动”一开始,虽然有些信徒曾攻击牧师,焚烧牧师屋舍,具有反文化倾向,但在后期,为了发扬宗教复兴的精神,建立了许多宗教学院,比如长老宗建立了新西泽学院。
五,沟通和加强了北美殖民地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消除了隔膜,在思想上对后来的北美的统一事业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
六,使北美成为宗教“罪恶之地”,吸引了大批在欧洲被压迫的异教徒,特别是向西部边疆的拓殖,加速了殖民地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成千上万的群众被卷入这场运动之中,猛烈地冲击了殖民地的官方教会,广大群众在运动中提高了觉悟,受到了教育,民主意识进一步加强。
?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