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9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招生人数)

2019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1901年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于伊朗苏萨古城。法典由序言、正文(共282条)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法典在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所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2.大流士一世
波斯帝国的第三代君主(前522~前486)。出身于阿契美尼德王族的旁支,其父希斯塔斯帕是帕提亚的总督。大流士随冈比西斯二世出征埃及,被任命为万人不死军的总指挥。公元前522年3月,琐罗亚斯德教僧侣高马达自称冈比西斯二世之弟巴尔迪亚夺取政权,利用平民力量打击氏族贵族。冈比西斯二世在返波斯途中身死。大流士赶回波斯,联合6家贵族杀死高马达,取得王位。大流士采取措施强化了政权,不久后,大流士一世次第平定巴比伦、苏西安那(即埃兰)、波斯本土和帝国东境等地的反抗。公元前520年,在克尔曼沙以东的贝希斯敦村的悬崖峭壁上,用波斯、埃兰、巴比伦三种文字刻石记载他的十九战、俘九王的功绩。
3.埃赫那吞改革
埃赫那吞是古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的一位国王(约前1379—前1362年在位),原名叫阿蒙霍特普四世。在位期间他进行过著名的改革:宣布只有太阳神阿吞才是全埃及唯一应该崇拜的神,取消对阿蒙神和其他神的信仰;封闭阿蒙神庙和其他神庙,驱逐其祭司,没收其财产;下令除掉公共场所和神庙墙壁上的“阿蒙”字样;建阿吞神庙,并奉献田产、牲畜和其他财物;将其名字中的“阿蒙”改为“阿吞”,改名为“埃赫那吞”, 意为“对阿吞有益的人”;在底比斯以北建新都;编写了许多歌颂阿吞的诗歌和创作了许多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埃赫那吞改革遭到以阿蒙神庙祭司集团和地方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死后其改革被取消。
4.大化改新
7世纪中叶,日本大化年间开始的一次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故名。7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矛盾尖锐,一部分贵族和皇室成员在留学生的影响下,主张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645年6月12日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发动政变,推翻苏我氏控制的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建元大化,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兼摄政。646年元月,颁发新诏书,废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变成国家的公地和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租税制,实行租庸调法;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古代社会向中古封建社会的转折,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5.采邑制度
中世纪早期西欧的一种封建土地占有制。8世纪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宫相查理?马特首先实行。在此之前,墨洛温王朝赏赐贵族土地是不附有任何条件的,因而严重损害了中央权力。查理?马特为改变这种情况,采取一种附有条件的赏赐土地的办法。他把分封给贵族、骑士、教会的土地称为采邑;领地不能世袭,死后归还国家;受封采邑者要为国王服兵役。采邑制的实行,建立了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以及以中小封建主为基础的骑兵制度,加速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6.雾月政变
1799年拿破仑发动的政变。1799年10月,拿破仑从埃及前线回到巴黎,于11月(共和历八年雾月)发动政变,强迫残缺的立法团通过决议:解散督政府,清洗议会两院,组成临时执政府,制定新宪法等,自此开始了为时15年的拿破仑军事独裁统治。
7.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
19世纪中期印度封建主领导的、以印度雇佣兵为骨干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19世纪上半期,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极力把印度变成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激起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极大仇恨。英国在印度实行兼并封建主领地的政策,引起许多王公的不满。从1857年5月11日,起义者进入德里,拥立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为印度皇帝,起义者占领古都德里,激发了各地起义的迅速发展。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1858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法案,撤销东印度公司。推动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觉醒。
8.克里米亚战争
亦称东方战争。发生于1853年至1856年的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也是沙俄同英法为争夺巴尔干而进行的战争。19世纪中叶,土耳其成为欧洲列强瓜分的对象。俄国力图击败土耳其,控制黑海海峡,插足巴尔干半岛,引起英法的反对。1853年7月3日,俄国出兵占领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10月,俄土战争爆发。11月,沙俄海军全歼土耳其舰队直逼君士坦丁堡。1854年3月,英法对俄正式宣战,撒丁王国和奥地利也加入英法一方。后来战事集中在克里米亚半岛,并很快以俄国失败宣告结束。战争加重了俄国的国内危机, 1856年3月签订巴黎和约,俄国让出多瑙河三角洲和比萨拉比亚南部,并不得在黑海保有舰队。这次战争使沙俄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充分暴露了沙俄农奴制度的腐败与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俄国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
9.雅尔塔会议
又称克里米亚会议。1945年2月4-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
2019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9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招生人数)插图
亚半岛雅尔塔举行。会议内容为:(1)处置德国问题。决定对德国分区占领,设立盟国中央管制委员会进行协调管理,设置赔偿委员会处理德国赔偿问题。(2)波兰问题。确定波兰疆界;以卢布林临时政府为基础改组,成立波兰临时统一政府。(3)联合国问题。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确定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4)远东问题。苏联同意在欧战结束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会议还讨论了有关南斯拉夫、三国外长会议以及遣送战俘等问题。会议最后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并发表了《克里米亚声明》。
10.七十七国集团
20世纪60年代以后形成的发展中国家集团。1964年3月23日至6月16日在日内瓦举行了第一届贸易与发展会议,会上75国集团扩大为77个国家和地区,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谴责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控制,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并决定在每次贸易会议开会前召开部长级会议,以便协调发展中国家的立场,研究应采取的对策。此后该集团成员国不断增加,但仍沿用“七十七国集团”的名称。
二.材料题(每题30分)
1.雅典民主制度
(一)内容。雅典的民主政治在希波战争中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公元前487年, 执政官不再经过选举,而是像五百人会议成员那样抽签产生。到公元前457年,公民大会便决定可让第三等级公民任执政官,后来又扩大到第四等级,并一律由抽签产生。到希波战争结束,雅典政治可说是已达到在古代奴隶制条件下最民主的程度。
(1)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当然,抽签方法也依职位轻重而略有区别。执政官这类最高官职尚须各选区按比例提出一定数量的候选人,然后再从候选人中抽签决定,但候选资格已尽量放宽,无任何财产、等级、资历的限制。其他各级官职和五百人会议成员则在各选区从合格公民中直接抽签产生。
(2)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握有充分的权力。特别是公民大会,这时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民都是大会成员,都有参加讨论发言和投票表决之权,它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
(3)在公民大会和公民群众获得国家主权的同时,原有的氏族贵族势力则被铲除殆尽。贵族会议丧失了一切政治权力,只处理与宗教有关的事务。(4)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群众发给工资和补贴。
(二)积极意义与局限。民主政治为雅典公民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提供了 尽情发挥的可能,使雅典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成为全希腊的学校和样板,产生出大批彪炳史册的政治家、哲学家、戏剧家、历史学家,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作为奴隶制民主政治,它的局限性也相当明显。首先是广大奴隶群众不仅毫无权利可言,而且被列为专政对象。其次,这个民主政治的范围即使在自由民中也是很有限的。女性皆不能参政,外邦人也无任何权利,这就使自由民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与它无缘。再次,雅典对内虽行民主,对外特别是提洛同盟的盟邦却是极端专横残暴的,毫无民主可言。最后,还要看到这个民主政治的领导权仍掌握在奴隶主上层手中,只是这些上层分子不再属反对平民的贵族而是支持平民利用民主的工商业奴隶主。
2.美国日本清朝三位学者的世界观点(略)
3.谈谈无国界经济(略)
三.论述题(每题30分)
1.十字军东征的背景和原因
(一)原因。(1)由于城市的兴起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西欧封建主对商品和货币的需求越来越高,仅靠固定的封建地租的收入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奢侈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世袭领地制的确立,为了防止领地的分割,西欧大多实行长子继承制,幼子不能继承领地,成为无地的骑士贵族,加上西欧人口的增长、封建战争和灾荒等原因,造成西欧社会危机。(2)罗马教廷和西欧教会的怂恿。他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又向往扩大西方教会的势力,企图把东方正教教会置于罗马的控制之下,同时梦想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夺回失去的地盘。西欧商人,尤其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意大利城市的商人,企图从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手中夺取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贸易港口和市场,垄断地中海贸易,因而积极支持十字军向东扩张。(3)11世纪,近东各国政治形势的变化,为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客观条件。1071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基督教的发源地耶路撒冷。1091年,一支突厥人准备进攻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国危在旦夕。走投无路的皇帝阿历克塞一世(1081-1118年)不得不向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求援。拜占庭帝国的困境,终于成为西欧封建主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1088-1099年)在法国的克勒芒宗教大会上号召组织十字军。
(二)影响。(1)对东方人民来说,十字军东征无疑是一场浩劫,它破坏了生产力,摧残了文化,洗劫了许多城市和乡村,断送了无数人的宝贵生命,严重地阻碍了近东各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使欧洲的广大劳动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牺牲,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2)十字军东征,打破了拜占庭和阿拉伯商人在东方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西欧商人特别是意大利北部和西部地中海的一些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马赛、巴塞罗那等),取得了地中海的商业霸权。(3)十字军东征,对西欧 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一部分封建主在东征战争中由于死亡或失败而消耗了力量,而城市却在贸易增长的刺激下得到较快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市民的地位,从而导致等级议会君主制的产生。在城市市民的支持下,王权日益加强起来,进而为西欧各国消除封建割据,实现政治统一创造了条件。(4)十字军东征的失败,大大降低了教会威信,教皇权力走向衰落。十字军东征以后,作为欧洲文化中心的拜占庭已失去昔日的繁荣,而西欧人却从拜占庭人和阿拉伯那里获得许多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
2.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世界性影响
(一)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1)对黄金的追求和原有商路不通是新航路开 辟的经济上的动因。15世纪的西欧,商品经济得到了广泛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与此同时,西欧的货币逐渐过渡到金本位制,黄金成为商品贸易中最主要的支付手段,但欧洲的黄金产量较小,而《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东方。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控制传统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使运抵西欧的货物不仅量少,而且比原价高8?10倍。于是,西欧的商人、贵族,迫切希望另辟一条绕过地中海东岸直达中国和印度的新航路。(2)传播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的鼓舞是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精神动力。15世纪时科学技术的提高和地理知识的进步,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为开辟新航路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当时的欧洲人已能制造多桅快速、载重数百吨甚至千吨适宜远航的大船。古代希腊的地圆说理论在当时的西欧广泛流行,罗盘针和占星仪则被应用于测定船在海上的方位。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使处于海外扩张时期的西欧在海上占据优势。(3)专制政府的支持。统一政权的大力支持提供了远洋航行的财力和物力来源。在西欧国家中,在海上探险方面走在最前头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这是因为:第一,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这个地理位置使它们先天地倾向于向海外发展。第二,两个国家都掌握了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亨利王子,他的绰号是“航海家”,他的业绩在于:使水手及造船技术的传统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改进了葡萄牙船舶的航海性能。第三,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的宗教热情特别强烈。这是在与伊斯兰教的斗争中形成的。
(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早期殖民扩张。地理大发现拉开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欧洲人纷纷到亚、非、拉美等地展开殖民掠夺,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的建立和西班牙对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就是典型的例证。
(2)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增多,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美洲的特产逐渐传播到欧亚大陆。世界贸易中心也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了意大利商业城市的衰落和大西洋沿岸新兴城市的崛起。
(3)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还引起了“价格革命”,即美洲的白银大量涌入欧洲,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雇佣劳动者和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因此蒙受损失,正在形成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则从中牟取了暴利。
(4)世界联系的加强: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在商业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体系,在殖民扩张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3.冷战新研究的原因
(一)研究观点:在论证冷战起源的争论中,西方学者根据不同的侧重点划分为三大学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正统派、修正派和后修正派。
正统派的观点认定苏联是冷战爆发的第一责任者,这一学派从意识形态和苏联决策者的角度,指出苏联在制度上所具有的扩张性及对美国建立国际新安全秩序的威胁,从而引发了美国的强烈反应。这一观点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在20世纪50-60年代成为冷战史研究的主流,是与20世纪50年代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狂热反共浪潮密切相关的。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这一观点逐步被修正派取代。修正派的解释完全推翻了正统派的说法,认为冷战起源于美国对苏联政策的误解,苏联的政策是为其自身安全服务的,并不存在所谓苏联扩张的威胁;杜鲁门政府应对冷战的爆发负责。40年代中后期美国拋弃了罗斯福关于战后美苏合作的构想,推行对苏强硬政策,这种政策上的突然转向导致了美苏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与对抗。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于各国外交档案的大量揭秘,使冷战研究者获得了新的史料依据,从而形成了所谓后修正派。总体而言,后修正派在冷战起源的问题上,又部分地回归正统派的说法,认为西方对苏联战后扩充西部缓冲地带的作法过于软弱和纵容,才造成了美苏冷战对峙态势的尖锐和激化。后修正学派有别于前两种派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两极论的看法,强化了对其他国家的研究。提出冷战不仅是由一个或两个国家形成的,而是由多个国家合力而为的结果,尤其强调了英国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
(二)我的看法:尽管对于冷战起源的解释充满争议,但如果我们确认了冷战的性质和冷战爆发的标志之后,就能够很容易地判别谁是冷战起源的第一责任者。
(1)从行为上看,美国是发动者,是主动的一方,尽管杜鲁门推出对苏强硬政策之前曾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以此作为对外政策的基础。而苏联是被动的一方,在美国推出杜鲁门主义之前,苏联尚未有明确的针对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其政策是防守性的。
(2)从实力上看,美国的实力达到了世界巅峰,并在1949年之前垄断了核武器, 而苏联的实力因二战大大受损,在实力决定对外政策这一根本前提下,苏联在局部地区可能采取进攻性的策略,却不可能挑起与美国全面对抗的冷战。
(3)从政策上看,美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建立在苏联可能形成的制度上和战略上的长远威胁的基础之上的,美国在二战后政策的全球性也必然把苏联作为其最大的威胁和阻力。另外,美国提出的政策并不是直接的军事冲突而是遏制,这正是冷战之所以成为冷战而不是热战的政策原因之一。
我们也应该看到冷战不是一个突发事件,而是一个逐步形成的渐进过程,因此,还必须指出,导致冷战局面出现并持续多年的状态是由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互动作用的结果,多种因素均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简单地归因于任何一方的说法都是不可取的。
?
2019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1901年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于伊朗苏萨古城。法典由序言、正文(共282条)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法典在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所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2.大流士一世
波斯帝国的第三代君主(前522~前486)。出身于阿契美尼德王族的旁支,其父希斯塔斯帕是帕提亚的总督。大流士随冈比西斯二世出征埃及,被任命为万人不死军的总指挥。公元前522年3月,琐罗亚斯德教僧侣高马达自称冈比西斯二世之弟巴尔迪亚夺取政权,利用平民力量打击氏族贵族。冈比西斯二世在返波斯途中身死。大流士赶回波斯,联合6家贵族杀死高马达,取得王位。大流士采取措施强化了政权,不久后,大流士一世次第平定巴比伦、苏西安那(即埃兰)、波斯本土和帝国东境等地的反抗。公元前520年,在克尔曼沙以东的贝希斯敦村的悬崖峭壁上,用波斯、埃兰、巴比伦三种文字刻石记载他的十九战、俘九王的功绩。
3.埃赫那吞改革
埃赫那吞是古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的一位国王(约前1379—前1362年在位),原名叫阿蒙霍特普四世。在位期间他进行过著名的改革:宣布只有太阳神阿吞才是全埃及唯一应该崇拜的神,取消对阿蒙神和其他神的信仰;封闭阿蒙神庙和其他神庙,驱逐其祭司,没收其财产;下令除掉公共场所和神庙墙壁上的“阿蒙”字样;建阿吞神庙,并奉献田产、牲畜和其他财物;将其名字中的“阿蒙”改为“阿吞”,改名为“埃赫那吞”, 意为“对阿吞有益的人”;在底比斯以北建新都;编写了许多歌颂阿吞的诗歌和创作了许多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埃赫那吞改革遭到以阿蒙神庙祭司集团和地方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死后其改革被取消。
4.大化改新
7世纪中叶,日本大化年间开始的一次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故名。7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矛盾尖锐,一部分贵族和皇室成员在留学生的影响下,主张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645年6月12日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发动政变,推翻苏我氏控制的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建元大化,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兼摄政。646年元月,颁发新诏书,废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变成国家的公地和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租税制,实行租庸调法;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古代社会向中古封建社会的转折,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5.采邑制度
中世纪早期西欧的一种封建土地占有制。8世纪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宫相查理?马特首先实行。在此之前,墨洛温王朝赏赐贵族土地是不附有任何条件的,因而严重损害了中央权力。查理?马特为改变这种情况,采取一种附有条件的赏赐土地的办法。他把分封给贵族、骑士、教会的土地称为采邑;领地不能世袭,死后归还国家;受封采邑者要为国王服兵役。采邑制的实行,建立了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以及以中小封建主为基础的骑兵制度,加速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6.雾月政变
1799年拿破仑发动的政变。1799年10月,拿破仑从埃及前线回到巴黎,于11月(共和历八年雾月)发动政变,强迫残缺的立法团通过决议:解散督政府,清洗议会两院,组成临时执政府,制定新宪法等,自此开始了为时15年的拿破仑军事独裁统治。
7.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
19世纪中期印度封建主领导的、以印度雇佣兵为骨干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19世纪上半期,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极力把印度变成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激起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极大仇恨。英国在印度实行兼并封建主领地的政策,引起许多王公的不满。从1857年5月11日,起义者进入德里,拥立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为印度皇帝,起义者占领古都德里,激发了各地起义的迅速发展。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1858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法案,撤销东印度公司。推动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觉醒。
8.克里米亚战争
亦称东方战争。发生于1853年至1856年的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也是沙俄同英法为争夺巴尔干而进行的战争。19世纪中叶,土耳其成为欧洲列强瓜分的对象。俄国力图击败土耳其,控制黑海海峡,插足巴尔干半岛,引起英法的反对。1853年7月3日,俄国出兵占领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10月,俄土战争爆发。11月,沙俄海军全歼土耳其舰队直逼君士坦丁堡。1854年3月,英法对俄正式宣战,撒丁王国和奥地利也加入英法一方。后来战事集中在克里米亚半岛,并很快以俄国失败宣告结束。战争加重了俄国的国内危机, 1856年3月签订巴黎和约,俄国让出多瑙河三角洲和比萨拉比亚南部,并不得在黑海保有舰队。这次战争使沙俄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充分暴露了沙俄农奴制度的腐败与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俄国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
9.雅尔塔会议
又称克里米亚会议。1945年2月4-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会议内容为:(1)处置德国问题。决定对德国分区占领,设立盟国中央管制委员会进行协调管理,设置赔偿委员会处理德国赔偿问题。(2)波兰问题。确定波兰疆界;以卢布林临时政府为基础改组,成立波兰临时统一政府。(3)联合国问题。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确定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4)远东问题。苏联同意在欧战结束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会议还讨论了有关南斯拉夫、三国外长会议以及遣送战俘等问题。会议最后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并发表了《克里米亚声明》。
10.七十七国集团
20世纪60年代以后形成的发展中国家集团。1964年3月23日至6月16日在日内瓦举行了第一届贸易与发展会议,会上75国集团扩大为77个国家和地区,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谴责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控制,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并决定在每次贸易会议开会前召开部长级会议,以便协调发展中国家的立场,研究应采取的对策。此后该集团成员国不断增加,但仍沿用“七十七国集团”的名称。
二.材料题(每题30分)
1.雅典民主制度
(一)内容。雅典的民主政治在希波战争中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公元前487年, 执政官不再经过选举,而是像五百人会议成员那样抽签产生。到公元前457年,公民大会便决定可让第三等级公民任执政官,后来又扩大到第四等级,并一律由抽签产生。到希波战争结束,雅典政治可说是已达到在古代奴隶制条件下最民主的程度。
(1)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当然,抽签方法也依职位轻重而略有区别。执政官这类最高官职尚须各选区按比例提出一定数量的候选人,然后再从候选人中抽签决定,但候选资格已尽量放宽,无任何财产、等级、资历的限制。其他各级官职和五百人会议成员则在各选区从合格公民中直接抽签产生。
(2)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握有充分的权力。特别是公民大会,这时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民都是大会成员,都有参加讨论发言和投票表决之权,它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
(3)在公民大会和公民群众获得国家主权的同时,原有的氏族贵族势力则被铲除殆尽。贵族会议丧失了一切政治权力,只处理与宗教有关的事务。(4)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群众发给工资和补贴。
(二)积极意义与局限。民主政治为雅典公民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提供了 尽情发挥的可能,使雅典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成为全希腊的学校和样板,产生出大批彪炳史册的政治家、哲学家、戏剧家、历史学家,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作为奴隶制民主政治,它的局限性也相当明显。首先是广大奴隶群众不仅毫无权利可言,而且被列为专政对象。其次,这个民主政治的范围即使在自由民中也是很有限的。女性皆不能参政,外邦人也无任何权利,这就使自由民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与它无缘。再次,雅典对内虽行民主,对外特别是提洛同盟的盟邦却是极端专横残暴的,毫无民主可言。最后,还要看到这个民主政治的领导权仍掌握在奴隶主上层手中,只是这些上层分子不再属反对平民的贵族而是支持平民利用民主的工商业奴隶主。
2.美国日本清朝三位学者的世界观点(略)
3.谈谈无国界经济(略)
三.论述题(每题30分)
1.十字军东征的背景和原因
(一)原因。(1)由于城市的兴起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西欧封建主对商品和货币的需求越来越高,仅靠固定的封建地租的收入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奢侈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世袭领地制的确立,为了防止领地的分割,西欧大多实行长子继承制,幼子不能继承领地,成为无地的骑士贵族,加上西欧人口的增长、封建战争和灾荒等原因,造成西欧社会危机。(2)罗马教廷和西欧教会的怂恿。他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又向往扩大西方教会的势力,企图把东方正教教会置于罗马的控制之下,同时梦想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夺回失去的地盘。西欧商人,尤其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意大利城市的商人,企图从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手中夺取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贸易港口和市场,垄断地中海贸易,因而积极支持十字军向东扩张。(3)11世纪,近东各国政治形势的变化,为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客观条件。1071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基督教的发源地耶路撒冷。1091年,一支突厥人准备进攻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国危在旦夕。走投无路的皇帝阿历克塞一世(1081-1118年)不得不向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求援。拜占庭帝国的困境,终于成为西欧封建主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1088-1099年)在法国的克勒芒宗教大会上号召组织十字军。
(二)影响。(1)对东方人民来说,十字军东征无疑是一场浩劫,它破坏了生产力,摧残了文化,洗劫了许多城市和乡村,断送了无数人的宝贵生命,严重地阻碍了近东各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使欧洲的广大劳动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牺牲,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2)十字军东征,打破了拜占庭和阿拉伯商人在东方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西欧商人特别是意大利北部和西部地中海的一些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马赛、巴塞罗那等),取得了地中海的商业霸权。(3)十字军东征,对西欧 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一部分封建主在东征战争中由于死亡或失败而消耗了力量,而城市却在贸易增长的刺激下得到较快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市民的地位,从而导致等级议会君主制的产生。在城市市民的支持下,王权日益加强起来,进而为西欧各国消除封建割据,实现政治统一创造了条件。(4)十字军东征的失败,大大降低了教会威信,教皇权力走向衰落。十字军东征以后,作为欧洲文化中心的拜占庭已失去昔日的繁荣,而西欧人却从拜占庭人和阿拉伯那里获得许多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
2.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世界性影响
(一)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1)对黄金的追求和原有商路不通是新航路开 辟的经济上的动因。15世纪的西欧,商品经济得到了广泛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与此同时,西欧的货币逐渐过渡到金本位制,黄金成为商品贸易中最主要的支付手段,但欧洲的黄金产量较小,而《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东方。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控制传统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使运抵西欧的货物不仅量少,而且比原价高8?10倍。于是,西欧的商人、贵族,迫切希望另辟一条绕过地中海东岸直达中国和印度的新航路。(2)传播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的鼓舞是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精神动力。15世纪时科学技术的提高和地理知识的进步,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为开辟新航路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当时的欧洲人已能制造多桅快速、载重数百吨甚至千吨适宜远航的大船。古代希腊的地圆说理论在当时的西欧广泛流行,罗盘针和占星仪则被应用于测定船在海上的方位。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使处于海外扩张时期的西欧在海上占据优势。(3)专制政府的支持。统一政权的大力支持提供了远洋航行的财力和物力来源。在西欧国家中,在海上探险方面走在最前头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这是因为:第一,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这个地理位置使它们先天地倾向于向海外发展。第二,两个国家都掌握了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亨利王子,他的绰号是“航海家”,他的业绩在于:使水手及造船技术的传统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改进了葡萄牙船舶的航海性能。第三,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的宗教热情特别强烈。这是在与伊斯兰教的斗争中形成的。
(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早期殖民扩张。地理大发现拉开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欧洲人纷纷到亚、非、拉美等地展开殖民掠夺,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的建立和西班牙对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就是典型的例证。
(2)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增多,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美洲的特产逐渐传播到欧亚大陆。世界贸易中心也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了意大利商业城市的衰落和大西洋沿岸新兴城市的崛起。
(3)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还引起了“价格革命”,即美洲的白银大量涌入欧洲,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雇佣劳动者和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因此蒙受损失,正在形成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则从中牟取了暴利。
(4)世界联系的加强: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在商业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体系,在殖民扩张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3.冷战新研究的原因
(一)研究观点:在论证冷战起源的争论中,西方学者根据不同的侧重点划分为三大学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正统派、修正派和后修正派。
正统派的观点认定苏联是冷战爆发的第一责任者,这一学派从意识形态和苏联决策者的角度,指出苏联在制度上所具有的扩张性及对美国建立国际新安全秩序的威胁,从而引发了美国的强烈反应。这一观点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在20世纪50-60年代成为冷战史研究的主流,是与20世纪50年代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狂热反共浪潮密切相关的。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这一观点逐步被修正派取代。修正派的解释完全推翻了正统派的说法,认为冷战起源于美国对苏联政策的误解,苏联的政策是为其自身安全服务的,并不存在所谓苏联扩张的威胁;杜鲁门政府应对冷战的爆发负责。40年代中后期美国拋弃了罗斯福关于战后美苏合作的构想,推行对苏强硬政策,这种政策上的突然转向导致了美苏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与对抗。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于各国外交档案的大量揭秘,使冷战研究者获得了新的史料依据,从而形成了所谓后修正派。总体而言,后修正派在冷战起源的问题上,又部分地回归正统派的说法,认为西方对苏联战后扩充西部缓冲地带的作法过于软弱和纵容,才造成了美苏冷战对峙态势的尖锐和激化。后修正学派有别于前两种派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两极论的看法,强化了对其他国家的研究。提出冷战不仅是由一个或两个国家形成的,而是由多个国家合力而为的结果,尤其强调了英国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
(二)我的看法:尽管对于冷战起源的解释充满争议,但如果我们确认了冷战的性质和冷战爆发的标志之后,就能够很容易地判别谁是冷战起源的第一责任者。
(1)从行为上看,美国是发动者,是主动的一方,尽管杜鲁门推出对苏强硬政策之前曾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以此作为对外政策的基础。而苏联是被动的一方,在美国推出杜鲁门主义之前,苏联尚未有明确的针对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其政策是防守性的。
(2)从实力上看,美国的实力达到了世界巅峰,并在1949年之前垄断了核武器, 而苏联的实力因二战大大受损,在实力决定对外政策这一根本前提下,苏联在局部地区可能采取进攻性的策略,却不可能挑起与美国全面对抗的冷战。
(3)从政策上看,美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建立在苏联可能形成的制度上和战略上的长远威胁的基础之上的,美国在二战后政策的全球性也必然把苏联作为其最大的威胁和阻力。另外,美国提出的政策并不是直接的军事冲突而是遏制,这正是冷战之所以成为冷战而不是热战的政策原因之一。
我们也应该看到冷战不是一个突发事件,而是一个逐步形成的渐进过程,因此,还必须指出,导致冷战局面出现并持续多年的状态是由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互动作用的结果,多种因素均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简单地归因于任何一方的说法都是不可取的。
?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