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报考专业方向介绍 _北京服装学院艺术…(2024艺术设计大赛)

#1 设计专硕
一、室内与建筑设计
1、方向简介
本方向招生单位为室内与建筑设计方向,是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理想,以用户研究为中心,解决问题为导向,人居环境科学的系统设计为方法的跨学科设计专业。

室内设计是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的设计,包括公共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和居住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两个大类。根据对象空间的实际情形与使用性质,关注如何用技术与艺术的处理手段,创造出功能合理,美观舒适,符合使用者生理与心理要求的室内空间环境。 既具有使用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艺术气氛等精神因素,明确地把 “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作为室内设计的目的。

建筑设计依托城市发展与科技进步,与室内设计相依相生,关注建筑的文化性、在地性和艺术性;关注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关注建筑的生态化和可持续性。为人们提供更舒适、更健康的居住环境。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设计表现能力,拥有前沿科技动态与国际文化、经济视野的高素质建筑设计理论及设计实践专业人才。

2、培养目标
本学科方向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理想,从新时代的科技和人居需求出发,注重对新技术与材料、新人居观念的研究。立德树人、助力当下发展、面向先端未来,基于学院特色,推进跨界、创新的前瞻设计教学,强化关注社会民生的设计价值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水准的、能够回应国家发展战略的设计人才。

本方向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和交叉综合性,是我国新时代城市精细化发展和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中的急需专业,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是以建筑学、设计学、室内设计、风景园林学、艺术学、美学及材料学作为学科支撑,进行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主要课程有:《室内设计的历史与理论》、《计算化设计》、《建筑材料建构》、《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结构形态设计》等。

本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并进,教导学生在实践中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对设计实践进行指导;又要学习如何从实践中总结经验,验证理论,填补理论;培养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理论的研究能力和在应用课题中的实战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科技动态,掌握新设计理念、新技术、 新材料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与表现;运用新生科技成果,研究和探索未来将可能发生的专业动向。本方向还非常强调开阔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到国外游学与交换;导师也将在国内外学习、研修、考察、访问等形式下获取的新成果,积极回馈到教学中,并积极的与国外相关专业的院系结成项目团队或工作营,对环境变化产生一系列问题,以课题的形式进行对应性研究。

3、师资队伍
环境设计系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现有教授5人,海外特聘教授2人,副教授4人,博士6人,长城学者2人、北京市特聘专家1人。各位老师在学科领域中都有自己独到的研究方向,且颇具影响力。

4、成果与特色
环境设计教师团队2019年获批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同年,获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称号;2021年,获批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2021年,环境设计专业软科最新排名位列全国第8位。

教学注重课程思政,注重“立德树人”,实践教学课程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为首都“四个中心”建设服务。紧密结合“京津冀一体化”、“首都核心区规划”、“雄安新区”、“北京市副中心建设”、“乡村扶贫与振兴”等国家重大规划。依托高精尖建设学科、北京市数字与交互媒体重点实验室、北服智慧环境研究中心切实促进本专业与学科内各专业合作。以“乡村建设”和“城市更新”相关课题为抓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与责任感。

5、设计服务乡村

2014年“为西部农民生土窑洞改造设计”四校联合公益设计项目获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2018 年,完成通州区京杭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吕家湾村景观及民宿设计,获2018年北京高校“红色 1+1”一等奖;2022年,完成门头沟区雁翅镇田庄村——红色革命乡村公共景观设计,获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三等奖、“红色 1+1”三等奖;2023 年,完成平谷区峪口镇龙源森林公园“大地艺术节”;同年,成果“艺术院校作为新农人介入乡村振兴策略探索”,获“纺织之光”202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
2024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报考专业方向介绍 _北京服装学院艺术…(2024艺术设计大赛)插图
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6、服务国家重大课题

2021年,教师与研究生组成设计团队,完成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橇雪车中心、首钢大跳台等6所场馆景观形象设计。受到冬奥组委、北京市教委以及学校的表彰。

7、国际交流

邀请意大利橱窗设计艺术家乔治与旅意艺术家马林老师到我校授课《橱窗陈设艺术》;邀请马林老师艺术讲座《我认识的意大利艺术》;邀请日本神户大学远藤秀平教授到我校进行“勒·柯布西耶漂浮的避难所再生展”并进行讲座交流。

以研究生《景观设计》、《可持续环境设计》等课程为切入点,以“城市更新”作为枢纽和载体,联合北京交通大学,通过神奈川大学内田青藏、曾我部、六角美瑠等多位教授多维度的讲座和课题辅导,多元开展城市相关课程或议题,将城市规划、城市更新、城市交通、城市安全、低碳生态、灾难应对等先进理念注入课堂,并通过设计课题或国际赛事等多层面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重新走近并关注身边的城市、家乡,重新评价和定义城市的价值,重新审度城市环境与居住的内涵。使学生立足时代,增扩视野,接续城市历史现代传承的脉络,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

二、城市与景观设计
1、方向简介
本方向招生单位为城市与景观设计方向,是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理想,以用户研究为中心,解决问题为导向,都市景观主义的系统设计为方法的跨学科设计专业。

城市与景观设计方向是以城市、乡村及其景观作为研究对象,介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之间,且包涵城市景观、乡村景观的一种设计及研究方向。这个研究方向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城市、乡村、建筑单体、开放空间、交通道路以及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等,理解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土地及其相关物质要素的关系整合,这个整体通过人们的日常行为,认知以及交往,在空间形态中被总体性地组织在一起。它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乡村建设、城镇功能,关注城市或乡村公共空间,尤其以关注空间环境与居民社会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重点,并通过对物质空间及景观标志的处理,创造一种物质环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励其社区精神,以空间与时间维度为特征所呈现的物质场所营造,以不同的使用功能和精神诉求满足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因此,本方向将环境设计理解为一个涵盖城市与建筑及景观的总体设计,以空间形态研究为基础,以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为手段,以空间的综合性与复杂性为研究对象,将城市设计与建筑及景观设计融为一体,并在实践中服务于新型城镇化,以及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城乡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需求。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设计表现能力,拥有前沿科技动态与国际文化、经济视野的城市与景观设计的专业人才。

2、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理想,从新时代的科技和人居需求出发,注重对新技术与材料、新人居观念的研究。立德树人、助力当下发展、面向先端未来,基于学院特色,推进跨界、创新的前瞻设计教学,强化关注社会民生的设计价值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水准的、能够回应国家发展战略的设计人才。

本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和交叉综合性,是我国新时代城市精细化发展和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中的急需专业,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是以城市规划、建筑学、设计学、风景园林学、艺术学、美学及材料学作为学科支撑,进行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

主要课程有:《计算化设计》、《建筑材料建构》、《城市形态学》、《景观设计》、《乡村规划设计》、《结构形态设计》、《景观都市设计》等。

本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并进,教导学生在实践中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对设计实践进行指导;又要学习如何从实践中总结经验,验证理论,填补理论;培养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理论的研究能力和在应用课题中的实战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科技动态,掌握新设计理念、新技术、 新材料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与表现;运用新生科技成果,研究和探索未来将可能发生的专业动向。本方向还非常强调开阔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到国外游学与交换;导师也将在国内外学习、研修、考察、访问等形式下获取的新成果,积极回馈到教学中,并积极的与国外相关专业的院系结成项目团队或工作营,对环境变化产生一系列问题,以课题的形式进行对应性研究。

3、师资队伍
环境设计系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现有教授5人,海外特聘教授2人,副教授4人,博士6人,长城学者2人、北京市特聘专家1人。各位老师在学科领域中都有自己独到的研究方向,且颇具影响力。

4、成果与特色
环境设计教师团队2019年获批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同年,获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称号;2021年,获批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2021年,环境设计专业软科最新排名位列全国第8位。

教学注重课程思政,注重“立德树人”,实践教学课程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为首都“四个中心”建设服务。紧密结合“京津冀一体化”、“首都核心区规划”、“雄安新区”、“北京市副中心建设”、“乡村扶贫与振兴”等国家重大规划。依托高精尖建设学科、北京市数字与交互媒体重点实验室、北服智慧环境研究中心切实促进本专业与学科内各专业合作。以“乡村建设”和“城市更新”相关课题为抓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与责任感。

5、设计服务乡村

2014年“为西部农民生土窑洞改造设计”四校联合公益设计项目获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2018 年,完成通州区京杭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吕家湾村景观及民宿设计,获2018年北京高校“红色 1+1”一等奖;2022年,完成门头沟区雁翅镇田庄村——红色革命乡村公共景观设计,获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三等奖、“红色 1+1”三等奖;2023 年,完成平谷区峪口镇龙源森林公园“大地艺术节”;同年,成果“艺术院校作为新农人介入乡村振兴策略探索”,获“纺织之光”202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6、服务国家重大课题

2021年,教师与研究生组成设计团队,完成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橇雪车中心、首钢大跳台等6所场馆景观形象设计。受到冬奥组委、北京市教委以及学校的表彰。

7、国际间学术交流

邀请意大利橱窗设计艺术家乔治与旅意艺术家马林老师到我校授课《橱窗陈设艺术》;邀请马林老师艺术讲座《我认识的意大利艺术》。邀请日本神户大学远藤秀平教授到我校进行“勒·柯布西耶漂浮的避难所再生展”并进行讲座交流。

以研究生《景观设计》、《可持续环境设计》等课程为切入点,以“城市更新”作为枢纽和载体,联合北京交通大学,通过神奈川大学内田青藏、曾我部、六角美瑠等多位教授多维度的讲座和课题辅导,多元开展城市相关课程或议题,将城市规划、城市更新、城市交通、城市安全、低碳生态、灾难应对等先进理念注入课堂,并通过设计课题或国际赛事等多层面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重新走近并关注身边的城市、家乡,重新评价和定义城市的价值,重新审度城市环境与居住的内涵。使学生立足时代,增扩视野,接续城市历史现代传承的脉络,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

三、视觉传达设计
1、方向简介
视觉传达设计是研究以视觉形式传达信息的学科,涉及到传媒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经济学、艺术学等不同领域,因其是作为人类主要的沟通方式而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互联网、移动终端媒体以及vr虚拟现实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的改变了视觉设计的形式与形态、传达与告知的方式、信息的秩序与角度,视觉传达设计的应用领域也呈现出交互、立体、动态与空间的多向性发展,并向着其他学科领域交叉的趋势。视觉传达设计的工作范围包括从以印刷媒介时代的图形设计、字体设计、版式设计、插图设计、书籍设计、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向着界面设计、信息设计、视觉交互设计、动态图形设计、产品与空间视觉应用设计等更加多维度的方向拓展。

2、培养目标
本学科首先重视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全面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关注相关设计趋势与应用领域发展的新需求,加强对当代视觉传达设计规律、创新思维方法和表现方式的掌握,并能够从理论上做深入系统的研究。我们根据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自身条件制定计划,培养学生具备独立的理论与应用课题的研究能力,以及应用相关理论知识与综合解决设计具体问题的能力;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从设计实践到理论研究树立整体意识;了解和探索当代视觉设计的发展动向,掌握新的设计理念、技术、材料在信息视觉化设计中的应用。本学科已经有了20余年的设计教学与研究经验,大量的毕业生在全国的高校、企事业单位、互联网新平台与创新领域从事相关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视觉传达设计学科日趋国际化,积极推动与国外院校进行深入的教学和科研互动,提倡与支持学生在就读期间与国内外院校的交流与学习,在国际语境下拓宽视野,提升对设计发展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3、师资队伍
现有导师7人,教授5人,副教授1人。聘请多名业内成功人士作为校外导师,各位导师在行业及学科领域颇具影响力,并具有国外学习与教学背景,丰富经验。

4、成果与特色
坚持以科研促进学科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强化人才培养。将前沿学术研究和创新成果、科研经验、科研方法有机地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带领研究生参与到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当中,在研究中学习,对于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了积极作用。

在北京市数字时尚与空间视觉创新设计研究项目中,通过跨学科协同创新,把数字时尚放置于不同的学科语境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拓展学科专业和教学视野,从而推动设计创新,服务社会。数字时尚与空间视觉设计团队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方法和技术,实现研究生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双提升”。其他科研成果还包括 “‘禅’文化在当代男装设计中的应用”项目、“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与设计研究”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推广技术研究”项目、“中国国家博物馆系列展览文创产品设计”、“中国服装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项目、“设计文化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传播与应用”项目等。

为整合国际优质的教学和研究资源,本方向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布赖顿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剑桥艺术学院、美国帕森斯新学院、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芝加哥艺术学院、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瑞士卢塞恩造型艺术学院、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德国科隆媒体学院等院校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形成了广泛的学术资源平台和国际合作平台。

多年来,本方向不断探讨研究生项目制培养的平台,强化学术规范和科研项目的组织,使研究生培养与科研成果培育更好地结合。突出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关系,以研究带动教学,提升科研水平,拓展开放性的平台化建设,构建人才资源、研究资源、实践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目前,研究生就业前景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在教学与社会需求、科研项目、艺术展览的结合中,不断彰显出该方向的学科优势。

四、动画专业
1、专业简介
本方向招生单位为艺术设计学院。动画方向注重动画艺术创作实践创新,注重动画在“服装学”等边缘交叉学科以及ai介入动画、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和知识生产。不断加强动画学科基础理论和创新应用研究。

本方向从学科视野、学科现象、学科边界与交叉、学科的文脉与可持续发展、学科的知识观等维度认为在数字化背景下,动画成了融汇科技与艺术的通俗表达手段。动画作为学科和专业,其知识体系亟需被有效重组和再次发明。我们的任务是对这些经典之外的、有待归纳的部分加以处理、整合,组织成系统,构建出经典之外的方法论。在泛滥的动画、影像现象中,提炼出我们的修辞学。

动画作为广泛应用的视听媒介,呈现出蕴含无限可能性的创新面貌,动画基于文化生活内容承载,基于视觉创意,基于多媒体技术,利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美学语言,以特有的话语模式叙述着时代的最新议题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自信而张扬地表达它原本就具备的先锋性和时尚性。

2、培养目标
动画方向为时尚与文化创意产业培养观念开放、具有全球视野、具备创新性和行动力的动画艺术工作者,以及将会在时尚产业、动画产业以及相关交叉领域有所作为,面向未来勇于探索的创新型人才。本方向的课程设置支持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课题探究、项目实践、学术训练来关照、掌握动画设计创作的方法和相关理论,触达动画相关领域的前沿发展趋势。

本方向注重对学生的文化发展使命感、业务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综合素质的培养,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方向主要是在影视动画公司、视觉与多媒体设计机构、艺术团体、互联网企业、服装服饰企业、高校与社会教育机构、出版社、创新创业团队中从事影像动画艺术创作、数字娱乐内容生产与产品创新、数字营销与传播、时尚展演、数字时尚产品创新、教育培训、公共事务机构文化艺术项目管理等相关工作。

3、师资队伍
现有在编教师团队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助理教授5人,另外为加强实践,还专门聘请来自行业产业一线的专家作为校外导师。

4、成果与特色
动画方向因秉持学科的开放性、交叉性、可变性观念而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活力,依托中国生活方式设计研究院、数字与交互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策展实验中心等研究平台开展研究、实践和人才培养。2023年师生参与实践部跨专业团队联合实践项目,为央博“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数字艺术大展”研发设计主npc角色,助力国家文化数字化发展,团队成果在联合国总部开启全球巡展并获得2023年度红点奖品牌&传达设计大奖。师生团队为江苏盛泽时尚产业研发设计虚拟模特ip,服务时尚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五、数字媒体
1、方向简介
本方向招生单位为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科方向是以数字化设计技术为核心,解决用户需求为导向,交互思维、用户体验、系统设计思维与服务设计为理论方法体系的跨学科设计专业。北京服装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专业,基于北服的特色和优势,将信息设计、交互设计、智能互联、虚拟时尚作为硕士专业建设重点,对基于智能产品的未来数字生活方式进行前瞻性设计实践。北京服装学院作为国际顶尖时尚院校,数字时尚随着大趋势已然转变成为时尚产业不可逆的路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也势必能为数字时尚做好培养人才的重任,并且对面向未来生活方式的应用场景而服务。

数字媒体艺术方向紧紧围绕国家文化数字化发展战略、北京市十四五发展规划,依托“中国生活方式研究院”以及“数字媒体与交互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平台和资源,在硕士培养中,以时尚产业和信息科技为龙头,培养兼具交互设计、信息设计、产品设计、应用设计、数字营销和互动展示才能的创新型交互设计师,为互联网产业输送精通交互设计、ui设计、信息设计、数字内容设计的复合型人才。为打造北京“文创产业之都”、“时尚之都”和“设计之都”提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

2、培养目标
紧紧围绕北京市“十四五”规划,聚焦北京服装学院的优势,将数字媒体技术和设计、数字生活方式趋势、信息设计与交互设计作为重点,透过“人才培养、教研科研、国际合作”传承中国的文化创新。研究与实践课题方向普遍聚焦教育、医疗、养老、抚幼、文体、娱乐等重点民生领域,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推进公共服务机构资源数字化,加大开放共享和应用力度,并持续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将信息设计、交互设计、智能互联、时尚媒体趋势研究、虚拟时尚等作为主要课程建设重点,为时尚与文化创意产业培养交互设计师,为互联网企业输送精通交互设计、ui设计、信息设计、数字内容设计、aigc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3、师资队伍
现有导师7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其中3位导师有博士学位,长城学者1人、北京市朝阳凤凰教育领军人才1人。各位导师在学科领域中有自己独到的研究方向,且颇具影响力。另外还有来自企业、机构的校外导师10人,各位导师在学科所涉领域中皆有独到的研究方向,且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4、成果与特色
北京服装学院数字媒体艺术方向学术成果显著,行业影响力广泛,较早开设计算机设计、信息设计、交互设计等课程,为全国数字内容产业输送大量创意人才。对应本科专业2021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排名全国第二名。2019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荣获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2021-2022年《交互设计》《信息图形》《时尚媒体趋势》3门课程获批北京市高校优质课程。2022年《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4版)》获得首届全国高等教育类优秀教材奖。2023年获批“数字生活方式设计”北京市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

数字媒体艺术方向从2012年开始每年参与北京设计周并组织大型学术活动“全球设计教育论坛”、“设计马拉松”、“两岸人才助推计划”、“新生代设计精品展”、“全球大学生设计展”、“首饰双年展”等;参与冬奥会项目《北京冬奥会赛服的数字仿真评价》;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合作“设计马拉松”。依托“中国生活方式设计研究院”和“数字与交互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对接国家战略和社会服务,实现教学创新与社会之间有效融通。2020年创作多语种版本儿童防疫有声绘本在中央电视台海外脸书频道上进行全球传播,观看量超过450万人,助力人类命运卫生共同体共同抗疫。2021~2023承办“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北京区赛事。2022年执行国家艺术基金中国传统服饰艺术数字化人才培养项目。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西民族服饰文化遗产数字化公共服务系统与文化旅游产业应用示范)等项目。

数字媒体艺术方向导入“乡村建设、设计精准扶贫社会民生项目”,与全球企业“波音、腾讯、阿里、微软、博世、戴姆勒”等开展前沿课题,提升了学生面向未来的设计实践综合能力,经过近些年的培养,一批优秀毕业研究生进入了字节、腾讯、阿里、京东、网易、快手、小米、美团、华为、顺丰等知名企业担任设计师,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

六、奢侈品设计与管理
1、方向简介
本方向招生单位为艺术设计学院。奢侈品设计与管理方向是以建立艺术设计与管理交叉学科与专业特色为中心,以设计、艺术与管理专业融合为导向,以理论教学和创新实践为方法的学科方向。重点从奢侈品牌创意设计、商业策划、产业链管理、数字化营销,以及奢侈品文化与传播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研究现代设计理论、艺术学理论、社会行为学理论、品牌学理论、营销管理学理论、传播学理论等及其方法在时尚与奢侈品设计与管理中的应用。重点对时尚与奢侈品品牌文化,时尚与奢侈品行业结构及商业模式,奢侈品品类管理、时尚与奢侈品市场及消费者行为,大数据与时尚趋势、时尚与奢侈品企业创新营销战略,设计方法与美学、时尚产品与品牌设计、策划传播以及时尚生活方式等问题进行研究。致力于培养把握时尚与奢侈品最新趋势,掌握奢侈品设计与管理的专业知识,具备国际化、时尚型、创意性的特色专业素质,适应时尚与奢侈品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培养目标
奢侈品设计与管理方向旨在为奢侈品行业培养专业设计与管理精英。培养要求学生具备:1.独立承担奢侈品牌设计与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应用课题的研究能力;2.能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综合解决奢侈品牌设计与管理中具体问题的能力;3.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奢侈品牌设计中的应用;4.了解和探索奢侈品牌的发展动向,掌握前沿设计理念、技术、材料在设计中的应用;5.熟练运用大数据及数字化营销在奢侈品牌运营管理中的方法,最终成为具有设计与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

3、师资队伍
现有校内导师3人,分别由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组成。校外导师3人,分别由国内金融行业专家以及故宫博物院的专家组成。部分导师在奢侈品牌管理与营销、产品设计、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数字化时尚、金融与证券投资等领域、行业协会与学会、研究机构兼任多项职务,并具有国外访问学习与学术交流考察的丰富经验,每位导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都申报取得省部级与国家级科研课题并发表过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专著以及省部级规划教材,取得多项实用新型及发明专利。

4、成果与特色
奢侈品设计与管理方向依托北京服装学艺术设计学院、中国生活方式设计研究院、数字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首都服饰文化与服装产业研究基地,组织开展国际国内学术论坛、会议、展览等交流活动。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建立多个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和国内多项比赛并斩获多项大奖。多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奖学金,并在国内核心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数十篇高水平学术论文。

七、生活方式设计与趋势研究
1、方向简介
本方向招生单位为艺术设计学院。生活方式设计与趋势方向是以中国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需求为出发点,以创建可持续的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为宗旨,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时尚与设计产业,引领国人未来的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通过系统设计方法解决生活方式领域的相关问题的跨学科设计专业。坚持跨学科开放协同,研究与实践融合创新的办学模式,坚持科学、艺术与时尚结合的理念,强化科学管理,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我院“特色鲜明、质量一流”高质量特色院校的办学目标,为中国生活方式的内涵定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级设计人才。

本专业的研究方向基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国情语境和信息时代生活方式的多元需求,基于时尚产业的文化生态,突出本专业的跨学科融合特色,立足于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设计理念,将用户体验的科学研究工具、系统设计理论方法与现代生活需求、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应用于文化创意、数字经济、健康、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需求,通过设计创新赋能产业融合发展。本专业重视应对现实问题和面向未来趋势的结合,既倡导利用设计整合、技术集成探索工业化生产对生活方式的效率提升,同时也支持通过价值多元、文化创新推动传统文化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通过项目驱动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路径,满足国家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设计人才需求。

2、培养目标
本方向秉持“与美同行”校训的理念,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志服务国家、社会、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具有基础坚实、特色鲜明的设计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和职业素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理解社会发展趋势,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生掌握扎实的生活方式设计及特色专业方向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文化自信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能够洞察感知新时代的时尚文化、生活方式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变化,具备设计思维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扎实的设计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设计管理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具备领导力、跨领域资源整合能力,具有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 能够胜任在设计及相关领域的企业、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学校等从事产品、品牌、服务的创意设计研发、策划咨询管理、教育教学研究等相关工作。

3、师资队伍
本专业的师资结构具有典型的跨学科特点,来自于不同学科背景如视觉设计、信息设计、新媒体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和设计管理等专业教授和学者担任本方向的研究生导师和任课教师。90%的导师具有博士学位,导师均具有负责参与重要行业科研项目经历。

4、成果与特色
生活方式设计与趋势方向的实践研究与教学主要依托于北京服装学院校级科研平台——中国生活方式设计研究院,是国内第一家成立的以“生活方式设计”为主旨的设计研究与实践机构。研究院依托学校设计智力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生活方式相关的趋势研究、数据发布和产业设计实践。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从人在社会场域中的生活需求出发,从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建立满足从个体需求到社群需求研究的跨学科设计课程系统。研究生通过参与跨学科实践的平台和实验课题、设计实践项目,促进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通过研究院的实际课题,引入社会资源和专家参与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专业的师生多次获得国内外设计奖项,在设计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 机械专硕
数字设计与建造
1、方向简介
本方向招生单位为艺术设计学院。机械工程学科数字设计与建造方向是以数字化建造为中心,智能制造产业需求为导向,数字化设计为方法的结合艺术设计、材料工学与机械工程的跨学科研究方向。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结合自身设计学学科优势,结合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动画四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专业,在发展自身学科特色的同时,坚持艺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办学模式,坚持科学、艺术与时尚结合的理念,强化科学管理,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我院“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办学目标,为首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和我国纺织服装业、时尚设计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为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满足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对于新型数字设计人才需要,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具备交叉学科知识与理论素养、数字设计思维能力、掌握新一代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及设计工具,完成面向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的数字设计创新产品、服务、基础设施、相应解决方案及基于数字技术、数据要素的各类数字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创新研究。优化数字产品制造、数字产品服务的“人-技术”互动体验、效率提升与质量保障,推动建成智慧产业、智慧城市、智慧社会、智慧生活所需的高水平数字设计应用人才。本学科方向立足跨学科交叉培养,不限本科专业学生报考。

主要研究内容:数字建筑设计与建造研究、数字表皮设计与建造研究、实数融合场景设计与建造研究、数字孪生设计与建造研究等。

2、培养目标
培养宗旨:艺术与工学相结合,多学科协同创新

培养模式:3年制,不同学科背景的导师团队模式

培养目标:为首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和我国纺织服装业、时尚设计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培养高层次数字设计与建造的创新型人才。

主要课程建设:数字建筑与计算化设计;数字表皮的材料与建构;实数融合场景;人工智能辅助设计等

学生就业领域:时尚产业、展览展示、建筑行业、数字媒体产业等

3、师资队伍
现有教授3人,海外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4人,长城学者1人、北京市特聘专家1人。各位老师在学科领域中都颇具影响力。

4、成果与特色
科研成果:服务2022北京冬奥会: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首钢滑雪大跳台、五棵松体育中心(与清华美院合作)、北京首都机场、冬奥组委会总部的场馆景观设计、空间视觉应用设计。

5、科研或教学平台

1 材料建构实验室

建于2021年,实验室总面积为760平方米。实现科技与设计的交叉融合,在制造端赋能设计创作。实验室分为四大模块:公共教学区、减材制造模块、增材制造模块以及后处理模块,囊括木工、cnc数控、3d打印、逆向工程及机械臂平台等实验模块。模块化设计实现了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精细化设计,使实验室具备了多技术混合的数字化建造能力,实现了从虚拟到现实、从现实到虚拟的闭环实验能力。

2 数字与交互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服装学院“数字与交互媒体实验室”是北京市教委与北京市科委于2010年认定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是我校科研创新的一个坚实的平台,对我校未来相关专业的发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研实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实验室以未来生活样式设计为发展目标,立足于寻求时尚产业与信息产业以及数字娱乐产业的交汇点,通过创新的载体表达为全社会带来崭新的生活体验和时尚享受。

6、国际交流

艺术设计学院与国际知名院校有良好而广泛的合作关系,每年有外培项目等。

    1:车飞城市更新设计作品入选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并展出,展出时间于2022年5月22日至11月21日。

2:2021年媒体建造设计课程与德国柏林机场城市更新设计工作营作品应邀在威尼斯双年展期间展出。

3:自2017起,受邀连续3年在德国柏林都市研究中心(ancb)举办城市设计工作营,期间与mit麻省理工学院、墨尔本大学、柏林工业大学、等院校的师生交流,并在2019年在柏林都市研究中心(ancb)举办课程展。

7、社会服务

盛泽时装周数字人设计开发等

8、就业前景

时尚产业、展览展示、建筑行业、数字媒体产业等

#3 设计学学硕
设计创新与科技应用研究
聚焦互联网+、大数据、ai、生物科技、新材料、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设计创新与技术集成领域,与艺术、社会、工程、材料等相关学科开展协同创新与科技应用,开展ai辅助设计、智能设计与制造、绿色可持续设计、城市建筑与乡村发展设计、数字虚拟技术设计等研究。该方向可以深化设计学科服务区域战略发展需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以及高端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高水平、高层次、多学科交叉、综合型创新人才。该学科方向包含室内与建筑设计、城市与景观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领域。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