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考研英语群碎碎念#67Amongthefirms…来自MrJin英语-微博

作者 | 希希

编辑 | 汤汤

考前必备05
后真相
预测考题

论述后真相现象的成因、影响与规制(45分)

参考答案

《牛津英语词典》对“后真相”的定义:“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在社交媒体时代,“后真相”现象呈现出两个方面的特征:一个是情绪传播大于事实传播;二个是情绪在短时间内“病毒式扩散”。造成后真相时代来临的原因众多,如技术与媒体的演进、经济与社会的不确定性等,其影响与规制也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一、“后真相”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多元话语挑战权威,主流媒体话语权旁落

在大众传播时代,传统媒体的话语权炽盛,而如今社会化媒体的勃兴打破了传统媒体一元话语的框架建构,呈现出新闻事件的多方线索和用户的多元观点。在刘鑫事件中,《新京报》所发布的视频引起舆论关注,但咪蒙等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更具煽动效应,并倒逼媒体议题设置。公众对于大众传媒揭示真相能力的质疑从隐性逐渐显化,并在部分自媒体账号的煽动下开始狂欢。

(二)自媒体博取眼球效应,过分渲染事件情绪

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说过“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这种观点被形象地描述为“注意力经济”。在注意力经济下,流量比责任更具吸引力。自媒体为了追求流量变现,看到热点就蜂拥而上,不去审核事实,利用网友不明真相的愤怒,在互联网上煽动所谓的道德和正义,以求获得网友的点赞和支持。刘鑫事件中的“咪蒙”,王凤雅事件中的“周冲的影像声色”都为了抢占流量,在碎片化的真相中捕风捉影,“脑补”出一场“背叛”和“虐待”的事实加以传播。

(三)热敏话题引发群体共振,公众形成证实性偏差

李普曼曾言:“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当刻板成见一旦固定,网民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吸引,对于和它相抵触的事实则会视而不见,网民在认知上的证实性偏差也就形成。王凤雅事件一开始就被贴上“骗捐”“虐待”的标签,王凤雅母亲“恶毒”的形象被迅速的构建出来,先入为主的形成了舆论中的刻板印象。此后,又经过微博“明白漫画”和微信文章《王凤雅小朋友之死》的煽动,以及所谓的公益志愿者爆料“王凤雅众筹所得并未治病,而是给其弟弟治疗兔唇”之类的言论,“重男轻女”这一热敏标签引发了网民的愤怒。

(四)圈层传播下群氓思潮裹挟,群体极化明显

社交媒体时代,网民更愿意依赖“部落化圈子”获得信息、分享观点,并且在这样一个同质化的圈层中很容易形成认知取向和价值判断上的趋同。由此,社群圈层的传播由真相事实的传播变为每个巴尔干化群体的情绪传播,圈子成员的观点受到群氓思潮的裹挟,群体极化十分明显,促使舆论朝着情绪化传播“一边倒”。在刘鑫事件中,各个社交圈层对于刘鑫的讨伐都是一种集体情绪,而这种集体情绪不断地感染个人,最终形成了集体声讨刘鑫应受法律制裁。

二、“后真相”现象的影响分析

(一)后真相扭曲事实给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

后真相时代下情绪先行、事实置其后,公众在非理性的情绪中不顾事实本身先入为主,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与网络暴力,会给当事人造成极大地伤害。比如在“王凤雅事件”中,自媒体将王凤雅死亡归咎于家人弃女救儿,网络暴力直指王凤雅家人,但事实却是家人付出全部努力也未能救活王凤雅,由此可见,后真相时代下的非理性情绪会给当事人以及其家人造成二次伤害。

(二)后真相时代媒体专业主义面临危机

专业主义要求新闻从业者在对事件进行报道时,要以事实为第一要义,力求客观公正,但后真相时代下社交媒体接近全时化的传播速度,使得新闻核实的时间被一再挤压,事实核查也从“事前核查”演变成“事后核查”,比如“重庆公交坠江”事件,自媒体将公交坠江归因于女司机逆行,《新京报》、环球网在未对事实进行核查的情况下跟风报道、扭曲事实,使媒体的专业主义面临危机的同时,也降低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

(三)后真相瓦解理性政治讨论与民主参与

后真相对公共领域的政治讨论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当事实不再重要,依托于事实的理性讨论与民主参与也就分崩离析。在英国脱欧过程中便存在大量虚假信息以引导情绪获取支持,某脱欧组织曾报道一名脱欧派官员表示英国无法阻止土耳其罪犯进入英国,虽然这个说法是彻底的谎言,却已经对大众的政治决定产生了巨大影响。当虚假信息开始参与话语竞争,这种传播的修辞策略服务不仅在参与政治角力的势力,也混淆了大众进行判断的事实依据,网络政治参与在后真相时代反而愈发情绪与模糊。

三、“后真相”现象的对策分析

(一)受众:树立自我审核意识,强化媒介素养

社会化媒体上呈现的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它是由无数社会成员所构成。每一个成员都具有维持媒介生态秩序的责任,为此需要树立自我审核的意识,自觉遵守社交媒体的规制。同时,对于筛选自网络的信息,也需要牢固怀疑性认知心理,善于多方位核实信息源,拥有批判、反思、鉴赏的思维向度。

(二)自媒体传播: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共诉天朗气清网络空间

自媒体作为传播主体之一,应当将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并重,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此前有“严肃八卦”账号被封,后有锦鲤女孩“今夜九零后”被停,正是因为肆意炒作、恶意传播而自食其果,因此作为自媒体,应当杜绝“三俗化”的不正之风,才能赢得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环境。

(三)大众传播:重建新闻价值标准,引导而不是迎合

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自媒体新闻是传统新闻价值标准破碎的主要原因,专业的新闻媒介为此要重建高品质、全时化的新闻价值标准,秉持理性与责任的向度,将以往对事实维度的追求,转变为“事实”与“人文关怀”的并重。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中,新型主流媒体应作出表率的主导性力量,积极引导舆论而非一味迎合潮流。

(四)平台方:打造完整的把关机制,重建事实权威

应对社交媒体中以病毒式的几何级数海量传播,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新闻求证机制。媒介平台要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发挥“反思和选择”的力量,摒弃“机遇和暴力”的恶性循环。目前在facebook平台上已经开始推出自己的算法审核制度。一切出现在新闻推送中的内容都经过了facebook算法的精挑细选,以保证内容的精准性,杜绝情绪化信息的泛滥。

(五)审查方:量化权责标准,加强社交媒体的责任意识

随着自媒体的崛起,社会化媒体成为“新闻反转”现象的重要发源地,微博微信成为谣言传播重灾区,因此网信办等监管部门需加强监察审核,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王凤雅事件中,仅仅是对涉事自媒体停更处置的举措并不能肃清虚假新闻,若不实言论构成了利益侵害,如侵犯当事人隐私权等行为,不仅是“封号了之”,亦需量化权责标准,强化责任意识,加强网警的执法力度。

诚然,身处后真相时代的社会背景下,舆论乱象为媒介生态带来了诸多挑战,但这也不失为社会各界建立健全有关规定、同时进行自我纠正和提高新闻报道、判别、接受能力的契机。正如传播伦理学者克利福德·克里斯琴所说:“在技术崇拜的时代,我们面临的危机不是对规则的违背,而是无规范的真空。”由此可知,只有运行在规则下的传播报道,才能使社会公共事件在一次次妥善的对待和解决中,强化整个社会对真相的恪守与遵循。

希希点评

“后真相”应该是每一位新传考研人都准备过的知识点,我们在暑假4300人的期中摸底考中就练过这道题,当时30分的满分,平均分只有13.17分。四个月过后,我们再来复盘一下这道经典例题,它还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首先,关于“后真相”的定义。《牛津英语词典》对“后真相”的定义:“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再看看《纽约时报》的定义:“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

其实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后真相的特征:传播主体不再对新闻事实进行完整的呈现,而是通过煽动情感、强化偏见、迎合情绪的方式传播符合受众主观认知但偏离事件原本真相的内容,客观事实和理性思辨被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抛之脑后。简而言之,情感传播大于事实传播。比如罗尔事件、刺死辱母案、榆林产妇跳楼事件、王凤雅事件、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章子欣事件等,都具备后真相的特征。

其次,我们来分析“后真相现象为何会产生”,其关键点就在于——为什么情绪比事实更能感染公众,影响公众舆论?

把这个问题进行抽丝剥茧,我们可以有不同角度的推问:从事件内部来看,为何这件事会有如此大的情绪化?谁在传播事实?事实传播得如何?谁在散播情绪?谁在助推情绪?而从事件外部来看,还有哪些外部因素也在助推情绪化走向?政治、经济、技术、社会等环境条件是如何影响的?

所以问题一下子就变得很清晰,这就是我们常常使用的“内外因分析法”,可以草拟一份思路出来,再从中挑选出更恰当的要点书写即可——

内部原因:

1.舆论议题:议题“热敏效应”明显,触及到公众情绪神经
2.大众媒体:多元话语挑战权威,主流媒体话语权旁落
3. 公众:受到刻板印象或认知基模的影响,以对抗解读反对现行社会秩序(逆火效应、证实性偏差)

4.自媒体:传播缺乏主体责任意识,过分谋求眼球效应,制作“情绪化”产品

外部原因:

1.行业他律:自媒体行业缺乏监管,过度泛化的传播自由会导致传播失序
2.传播环境:媒介市场竞争激烈,“迭代新闻”成为风向标
3. 技术发展:社交媒体带来网络巴尔干效应,导致受众情绪群体极化
#22考研英语群碎碎念#67Amongthefirms…来自MrJin英语-微博插图

4.社会原因:权威信息缺位,易受民粹化网络环境的影响

这里面有很多在谈“互联网治理与舆论”的高分词汇,大家也可以用这道题积累一下,学会举一反三。比如:

热敏效应:某些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而较明显改变的现象。在新闻传播领域里指的是话题本身的热度和与受众的敏感度、相关度,能够带来话题的热议现象。

逆火效应:指的是当一个错误的信息被更正后,如果更正的信息与人们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反而会加深人们对原本错误信息的信任。在新闻传播中,民众对于现行机制的不信任,大众不再相信政府、精英和主流媒体的话语,而宁愿相信熟人和朋友。

证实性偏差:证实偏差是指当人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会很容易接受支持这个信念的信息,而忽略否定这个信念的信息,甚至还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认知资源贬低与他们看法相左的观点。

眼球效应: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和方法造成醒目、轰动的效果,以便把别人的目光吸引过来,引起人们的注意,以此来宣传自己,推广自己,从而达到某种目的。眼球效应常用于吸引流量、标题党、虚假新闻等分析。

迭代新闻:美国学者保罗?布拉德肖提出,报道者几乎不做任何核实,就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核实先报道一个“似是而非的存在”,再“边施工边设计”完成一个“不完美的成果物”。

网络巴尔干效应:指的是网络已经分裂为各怀利益的繁多群类,且一个子群的成员几乎总是利用互联网传播或阅读来吸引这个子群的其它成员的信息或材料。在社交媒体庞大的用户群中就形成了无数个小团体,这些小团体都有不同的共识,相互之间很难沟通,但内部意见是一致的。这些分裂开来的小团体如同巴尔干半岛的局势一样复杂多变,被称为“网络巴尔干化”。

民粹化:对精英主义有极强的抵触情绪,认为自己的利益因他们而受到损害,因而更可能相信各种形式的阴谋理论。另外,这些人觉得政府不关心自己,没能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对外交冲突极其敏感,容易有过激的民族主义行为。

第二问谈影响,直接从主体法角度来思考即可,对事件当事人、专业媒体、自媒体、网络环境等层面都有不同的影响。

同样地,谈论第三问如何规制后真相这个问题,也可以借助主体法来思考不同主体应当怎么合力规制,可从受众、自媒体、专业媒体、平台方、监管方等角度来切入。

以上分析原因、影响、规制的思路,同样也适用于分析网络舆论乱象、虚假新闻、反转新闻等常考知识点,熟练掌握“内外因分析法”和“主体分析法”,可以 助我们解决很多难题。

再次复盘这道经典例题,你是不是有了更多的启发?

举一反三

1、结合xxx事件分析,网络舆论乱象的成因与规制

2、虚假新闻的成因是什么,有何影响,如何避免虚假新闻

3、反转新闻的成因是什么,有何影响,如何避免反转新闻

4、谈一谈你对社会化媒体规制的看法

5、谈一谈如何规制未成年人的短视频使用

考前必备01丨宝藏押题专栏来啦!必备第一题:媒体深度融合!

考前必备02丨“算法推荐”都掌握了?新闻公共性这个角度你一定不会!

考前必备03丨今年热点多种暗示的“饭圈文化”,你还不背起来?

考前必备04丨我知道“人工智能”你一定背过,但这个新方向你关注过吗?

the end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