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考研中国科大工商管理869回忆录(2021年考研中医张凤瑞)

毕业4年的打工人,2021考研中国科大工商管理学硕,初试380+。
分享经验之前先做个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我是徐强,17年在东北一所双非一本院校的机械学院工业工程系毕业。我的考研历程:2017年考研一战天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结果惨败);一战失败后并未二战,选择北漂,后面又沪漂,并未从事本科专业的工作,做的事情和品牌公关相关;直到2020年的1月27日,正式开始了脱产考研,截至2020年的国庆期间,目标是交大的工商管理学硕,国庆后调整目标,转向中国科大的工商管理学硕。
初试结果:总分383,单科:数一118,英一65,政治72,微观经济学128。这年头没考个420/430都不好意思骄傲的,所以这分数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但是针对我的经历和体会,我乐于记录并且愿意分享,希望这篇文章对读者有益。
考研原因:三个字概括就好,做自己。
院校调整:为何调整目标院校(你若有时间听下故事,可看这部分,否则可略过):第一部分,为何起初目标是交大。我考研动机的产生源于交大mba的公开课,mba招生政策宣讲中会包括一节公开课,安泰请了余明阳教授讲课,余老师分享了其团队亲自操刀的雅戈尔,海澜之家,小罐茶等品牌的品牌策划和市场营销的案例,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最佳实践让我很兴奋,我想要参与其中做品牌策划和市场营销的研究与落地,想要突破现状超越自己,最优的方式还是回炉再造。同时我认为自己当前阶段去读mba价值不大,所以将目标放在了余老师的团队上,也即是安泰的工商管理学硕项目。(其实我也听过复旦mba公开课,复旦管院请了市场营销系主任蒋青云教授做了分享,这也是市场营销界的大师。我对这两位教授都特别敬重,但我个人性情上更喜欢余老师的风格,简言之,这是我考研的启蒙。)第二部分,为何放弃交大安泰。在复习的过程中我意识到:针对849,我的复习时间可能不够用。849考三门:概率论,中级微观,管理学(周三多和兰杰·古拉蒂两本厚砖头)。所以即使到2020年10月份,我已经背诵了两个月的管理学,我还是放弃了上交。第三部分,为何选科大:1)专业课参考书目减少,尤其是管理学,管理学的背诵让我怀疑人生,对于理科生工科男,最痛的莫过于死记硬背,最重要的是有限的时间里我需要分配精力到各科目上,管理学和概率论的复习会减少我其它课程的复习,甚至在我12月份背政治时对我造成时间的负担;2)专业课微观经济学难度下降,科大的869只考初级微观经济学,参考书目是高鸿业版本的书,从范里安的中级教材换成高鸿业的初级教材,算是降维吧;3)概率论的复习对数一有 助,形成我的竞争优势:概率论的充分备考(超过数一要求)也为我数一打下了基础,比如2021考研数一真题中的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这一5分的选择题(2020年849真题的计算题特地考过两类错误,所以我复习这块知识准备了大量的习题,在备考上相对于其它同学而言,可能训练会多一些)4)科大的工商管理考的是数一,和我之前备考方向一致,且考工商管理专业的考生大多文科背景,自我认知上认为,数学会有优势(实际情况虽然不是特别一样);5)我个人愿意选择的城市只有上海或者合肥,那么其实供我选择的学校无外乎三所,交大,复旦,和科大。复旦每年招2个人左右,而且网评复试要求较高,风险太大。交大难度之前已花较多篇幅
2021年考研中国科大工商管理869回忆录(2021年考研中医张凤瑞)插图
阐述。所以,我只有科大可选择。同时,我想回到学校接触科研,而科大的学术氛围和我的初心是一致的。6)其它:至于管理学的两个月的背诵(每天早上1小时,为期两月)就当作陶冶情操了。我虽是基于以考上为结果导向选择科大,但是我仍然敬佩那些坚持梦想的人,也祝愿读者也是这样的人。话说回来:对我个人来说,虽然梦想很重要,但是考上更重要,即使我为安泰849投入了大量的心血(我甚至2020年考研报考安泰的工管,2020年考研我并没复习一天,只是通过参加考试来摸清专业课题型和难度),不过最终我还是放弃了,虽然很遗憾,但是我实在不愿让这一年浪费(大家有兴趣的话,看下2021年安泰的工管分数线395(这只是进复试的分数线),就知道考上的深层次意义(虽然复试时我回答老师我为什么考科大没选上海的高校(老师也许暗指交大),这一问题,我回答的是其它的内容,哈哈,不过老师心里也清楚,只要说出个性化的理由就好,面试的整个过程中管院老师态度特别好,一直笑呵呵的,让我也倍感亲切和放松)
初试经验:在此之前,一定要提一点,我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你,同理,网上的经验贴有很多,一定要学会甄别适合自己的。我只谈我自己的心得体会,有别于手把手告诉考生如何备考/如何选老师或者各时间节点如何具体复习等类似的经验贴,我谈的更多是方法论的东西,需要读者自己体会与思考,而非是照搬就能用的内容。同时,在谈具体经验之前,我会先说自己的基础,这样的话,读者可对比自己的基础,以此作为大方向来判断我的经验是否适合你。
关于数一:数一118分。今年我的数学低级失误有15分左右,考完后对答案非常后悔,深知细心就是实力的一部分。我的数学基础一般,算是中等吧,13年的数学高考我是考98分(据相关媒体报导,我们那年理科的数学均分是55分),大学里也学了点高等数学、线代和概率。在2020年我备考的时候,离大一学这些内容,已经隔了6年,如果我吹牛逼,我说自己记得内容,你信吗?好,以上内容是关于我的数学基础,那下面聊一聊我准备数学的大致过程。前期阶段-mooc学习:浙江大学张帼奋老师讲授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包括习题与案例分析,一共两门课),山东大学秦静老师讲授的线性代数。这三门课,我是系统的学习,并输出了笔记,当然关于线性代数和概率论,我还看了很多其他的mooc,但基本都是针对某一特定章节去找的课程,举个例子,向量方程组的几何意义这一知识点,我觉得哈工大的mooc-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中介绍的内容相对详实(如果你这章知识点掌握的不是很好,你在这里会发现知识的宝藏)。我为何在前期花了大量时间在mooc上,原因是,我数学知识基本全忘记了,所以我需要系统的学习而非是复习,那mooc上的网课既有权威性,同时讲的也好,更注重基础,所以mooc对我而言,更优于市面上的基础课。中期阶段:我将基础30讲做了两遍,1000题刷了两遍,宇哥的36讲我做了三遍(不算听课),这里的遍数指的是自己一题一题的独立思考的系统的做。最后的阶段:宇哥8套卷(我只做了两遍)和4套卷(只做了一遍)。
四点体会:关于中期阶段有四点很重要的体会和大家分享:一是做题方面,拿36讲举例,当我们第二天开始做新的题目之前,最好是把前一天所有不会做的题或计算错的题重新做一遍,也许会很费时间,有时甚至高达3小时乃至4小时(说明我不会的题目多哈,在数列、中值定理章节尤其突出),重做完之后,即使只是隔了一天,有可能还有一两道题不知道思路,没关系,明天继续重复。这个做新题和重做错题的过程,才算是一遍(如果在第二天重做的基础上,加上一周后再重做那就更妙了,不过我未尝试哈)。二是遍数的问题,每个人的数学基础和记忆力不一样,可能需要系统重复的遍数也不一样,有些天才可能都不需要做题,只看考试大纲就能考150,有些人可能重复了3遍,最终也只是考了120以下(比如我118),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数学天赋一般的正常普通人,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每一遍重复,都能加深印象和有新的体会(把自己觉得题目妙的体会写下来,对于题目的拍案一定要表达出来),从而 助建立知识结构,说实话,我虽然36讲做了三遍,1000题做了两遍,我都不敢说自己建立起了知识结构,宇哥说的这个要求,不简单,需要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三是派系问题(两个大的方面:选宇哥还是武老师又或是汤老师;只跟一个信得过的老师还是百家之长都学一点),这里我只说我是如何珍惜这些教师资源的。书籍或是网课的选择最后还是落地到具体的老师身上,市面上卖的比较多的书,大家做的比较多的书是什么,我就选择什么,在这个方面,随大流是一个省心的方法(至于谁的书难谁的书重基础,其实这没有太大的参考性,因为我们要和近400万的考生竞争,选择和你对手用同样的书籍,在很大程度上是理智的)。就我个人而言,我虽然白天系统的做36讲或者听宇哥的强化课,但是晚上睡觉前还会零散的看一下 老师的强化课程,我会有收获,比如我当时方向导数学的不是很好,那我针对性的听一下武老师讲方向导数的几何意义,又比如求旋转体的体积,我学的不是很好,我会看武老师讲的二重积分的思想来处理这类问题;还有武老师讲的微分方程解的结构,诸如此类内容,我觉得只要是精华,都可以认真体会和吸收。我的策略一直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结合,既要有系统的主轴,也要有针对自己薄弱地方的发力。总之,落地的细节,我选择的数学老师主要是宇哥和 老师。诸如永乐大帝和王式安的课,并不适合我这种急性子的性格,所以没选择拜读。必须承认的一点:我17年一战天津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时,用的就是全书,但是总体而言,我感觉题目出的常规,没有太多拍案叫绝的题目,而我个人特别喜欢数学,所以选择了宇哥的36讲作为我复习的参考书籍的重心,当然考研大军中用全书考到150的人也不少。还是那句话,书籍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宇哥的36讲,我个人特别喜欢,为我重复性无聊备考添加了很多探寻知识的乐趣。但同时,论哪位老师课讲的好,我个人更偏好 教授,即使36讲刷完三遍,每次听武老师的课都醍醐灌顶,那种感觉妙哉,补足了我很多高数知识的短板。第四点,复习一定要有目标,即有清晰的计划以及完成相应任务的时间节点,如果没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是很难做到多遍的重复的/很难达到目标的学科分数,这一点非常重要,而且是从打算考研的那一天到初试结束,这整个时间过程里,目标管理是要贯彻到底的。数一部分,就提这些体会。
关于英语:英语一65分。还是先说基础,我大学4个学期的英语都是60多分飘过的,四级也考了两次才过,毕业后也未系统学英语。我只说关于阅读理解和作文的两点体会:
一,阅读理解:我背英语一真题的阅读理解a节(2009-2020年,一共48篇)和黄皮书预测5套卷的阅读理解a节(一共20篇),我是从7月17日背到12月17日,历时5个月,平均3.125天背诵一篇,前期每天背诵时间1个小时,两三天背诵一篇,但是到后期,我背的是越来越痛苦,有时4天一篇,到11月份后要背英语作文,所以越到后面,留给阅读理解的背诵时间越少。英语背诵的最低要求:4分钟以内一口气背完一整篇440词左右的文章,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争取在3分钟20秒以内背完,这里的重点是一口气背完整篇,而非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的背。不过因时间原因,我达到任务以后,不再重复背诵,所以很遗憾(如果当天4分钟以内背完,一周后继续重复背诵,估计效果更好,只是我未尝试,读者可以大胆试试)。但背诵的益处在于提高语感(光标注一篇文章的单词英标,我就花费1.5个小时左右,背诵的前提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大化的正确发音,可以不好听,但是发音尽量准确;标音标这件傻子活估计没什么人干吧,我一共花了102小时左右,心累,不过坚持下去,再怎么不耐烦,也习惯了)和自信心(既然能背诵文章,那语境下的词汇意思,词组,语法,长难句的问题都解决了)但是必须申明的一点:背诵文章是一件苦差事,不一定适合读者。而且更重要的是,考研复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你做了这件事就得放弃其它事,比如我个人是没时间把英语真题做三遍的,没时间把每篇阅读理解的选项中abcd正确以及错误原因做归类,也没时间跟考研老师的每日一句/题/练,我甚至没时间做完近10年的完型,新题型和翻译,这三个题型,我都是只做了3-5年的。所以,还是那句话,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关键是自己的选择,要信任自己的选择,哪怕这就是独木桥,我们也要相信,只有自己能过去。
那我背完近12年真题的阅读理解a节又为何又背诵黄皮书的阅读理解呢?其实我之前没预想到自己能顺利坚持下去,所以背着背着就不断完成小目标,结果48篇文章背完了,所以这个动作我要持续下去,我想试试能不能背70篇文章。同时我选择预测文章的阅读理解,落地在黄皮书上。黄皮书的文章相对m或是最近丑闻缠身的何谐的预测,我认为文章的选择和翻译相对更专业一些,名气≠专业,比如我非常喜欢的三篇文章(虽然真题没考,哈哈):
the guardian view on poetry in schools :dont lei it go
what we lost when we stopped reading(the washington post)
the success of prop 209(the boston globe)
通过阅读理解的背诵(这一点我比较认可道长的理念),最后的结果:阅读理解a节扣了20分,完型填空扣1.5分,翻译扣了1.5分,新题型扣了4分,大小作文估计扣了8分,这里的扣分除了翻译和写作和真实扣分有偏差,但是偏差不大,可做参考。背诵了68篇阅读理解,阅读理解a节却丢了半壁江山,背诵有用吗?如果我说,我在离考试20多天的时候才开始做了近5年的完型、翻译和新题型(对,只是近5年,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能有这样的结果,对我本人而言,算是不错的结果了。(道长说完型难,可能不是我们重点抓的地方,有他的道理,但是如果你能抓住了也是10分啊)背诵的价值是在你英语的基础上提升你英语的整体水平,而非仅仅是阅读理解的分数。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我没背诵阅读理解,很可能这次英语单科都过不了国家线,我是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实现了分值的最大化。
二,英语作文:如果你能用手机app下载wiki how,相信我,你会发现宝藏。比如你搜索自信或者做自己等这样的话题时(输入英文来搜索文章资源),会找到这样的句子:if you want to build your self-confidence, then you have to focus on improving your own life for the better, not on making your life more like your best friend all of this is irrelevant, and what is relevant is caring about advancing your own goals and dreams.这个句子用的词非常简单地道,比市面上的考研英语作文书写的范文好太多了,顺便说一句这样的段落可以直接用在2021英语一的作文上,虽然我没用,我当时竟然写了我不擅长的传统文化,考完之后我气的吐血。再比如,你如果查关于环保的话题时,你会发现这样的句子(这句子太美了):since the era of industrialisation, human beings have assumed that the planet is something to tame and control, to be outside of and apart from. as a result, many practices from factories and chemicals on the farm, to cars and mass manufacturing have left scars on the environment that we now have an obligation to heal and restore.you are part of the environment and your very well-being depends on the healthiness and well-being of the environment around you. your food, your air, your water and your sense of overall well-being is all sourced from nature. 这些句子太简洁地道了,任一个有一定基础的考生都能看懂这段落,同时感受到句子传达的意境。还是之前说的,外国人写的句子的语义美,比市面上老师口头上说自己写的“地道”要有说服力一些。这里花了很大篇幅来举例子,是想强调,关于英语作文,我们还有其它的选择,而且这个选择是小众的,免费的,个性化的,你不用担心自己背诵的文章和别人一样,也不用担心自己的文章不地道,你需要做的仅仅是找到好的素材,进行整合(整合这个部分需要我们自己做)。上考场前,我背诵了5篇文章(只背了5篇),话题分别是自信/做自己、诚信、环保、团队协作和传统文化,除了传统文化之外的四个话题的文章,我都是从海量的素材(wiki how)中筛选合适的句子组成的文章,12月份只是背了一遍,但是到考前一周,要求自己每天必须一口气背诵5篇文章,到考试的当天,相信大家都会对自己准备的作文背上几遍的,当然12月份也要有默写的环节。有时候文章背的太多也不好(开个玩笑)我只是背了5篇,却想不到用做自己的话题,却选择了传统文化,并不是说这个方向错了,而是“做自己”那个话题,更加贴切出题人的思路,同时我准备的文章更地道,文章更美。而传统文化,我背诵的是黄皮书关于真题“文化火锅既美味又营养”的优秀范文赏析的文章,在考场上需要自己临时将内容“跨国际文化交流”调整到“国内传统文化”,考场最忌讳的就是现场发挥了,除非你是真正的英语大牛,那不提前背诵作文也无所谓,但对普通人而言,准备还是必要的,不管怎样我最终英语写作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不过我提的思路可供借鉴。当然,在10月份,我参加了江南词器厂弄的写作训练营(包括英语句子的批改),这是收费的,但效果没我预期的好。不过在这里,还是把这个小众的练习写作的方法或者渠道分享给大家。同时,不要忘了,mooc仍有黄金屋,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基础英语写作》也可参考。
关于政治的这部分,网上的经验很多,我不赘述。
针对专业课869:
微观经济学:我专业课是128分,算是我个人这几个科目中相对较好的一科。值得提的是,我在考场做论述题部分时,我真的拍案叫绝,题目出的特别有水平,涉及到党和国家疫情期间的宏观经济政策,我仿佛听到了管院老师在呼吁我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理解国家经济现象,争取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及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由题目的设计推知老师的倡议,我觉得这才是我选的科大该有的样子。我本科的成绩单上虽然有经济学原理,但是说实话,我直到准备复试,整理大学成绩单的资料时才发现原来我之前“学”过经济学,说自己是零基础也不为过。我每天花1个小时的时间在专业课上(时间都给了数学):前期:mooc资源(以浙江大学的mooc为主,我当时学的是微观经济学甲(即初级微观),浙大目前出了叶建亮教授所讲的中级微观mooc了,对于考研学生来说是个福音)+app人大经济学 施丹老师的教材精讲和强化进阶两门课程(施丹介绍:博士,副教授,曾任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系主任。我个人更偏好高校老师的授课资源,更具权威性,同时,施丹老师的这两门课对于没学过微观的人来说,于复习的 助颇大,但施丹老师并非照书中的知识点讲,而是将知识的核心点进行串讲(干货内容表面上课时虽少,但涉及的知识深度较大),所以听课之前最好是研读完了高鸿业的书以及有一定自己的思考,在这样的前提下,听课效果会更好);中期和后期:刷尹伯成的绿皮书习题集。其它零散的书籍和习题集也看了一点,不过不是核心,我学专业课的主要轴线还是施丹老师的课+绿皮书。最后一个小提示:虽然高鸿业教材中关于跨期消费模型的知识提及的不深(其实题型非常常规,就是一个拉格朗日函数模型的建立),但是科大2021的869还是专门考了一道计算题(10分),我考前和自己说这个题型肯定不会考,所以没对那两个公式死记硬背,结果它还是考了,考完之后,我非常懊恼,所以,大家复习一定要全面。
备考之余(故事篇,可以掠过):我也会在无聊之时和朋友出去喝喝酒,我也会忙里偷闲,追美剧或者日漫,比如后翼弃兵、紫罗兰永恒花园等等,最重要的是,我经常会抽出2小时左右用于跑步(每次10公里,一周5次左右,单次跑步是50多分钟,但是跑前换装备跑后洗澡,总共占用的时间近2小时),我用于锻炼上的时间投入相对其它考研党而言,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于我个人而言,身体永远是第一位的,就算是梦想,也得靠边站了(我惜命啊)。说这点的目的,是想和读者分享我的考研态度,我们并非是必须非要当个勤奋的书呆子才算对得起自己的梦想。遥想17年考研,我一战的时候,我和机械院机械工程专业的一个朋友菊伟在外面合租房子(为期一年),换了比较安静的考研环境,自习室的占座我永远是最先占座最佳位置的,平时晚上也是被教学楼大爷轰出考研教室的(大概晚上10点40分左右),我特地买了诺基亚的老年机,逃掉了所有能逃的学校课程,几乎是全身心备考,“把自己感动的一塌糊涂”,最后换来了“恶果”,不过总体而言,我收获了很多。比如结交了菊伟这样的朋友,我们即使在2021年也时常联系,(虽然他已经硕士毕业了)惺惺相惜的友情让人很温暖,这种感觉还是很幸福的,希望我们多做一个照亮他人同时不敢忘恩情且感恩的人。又比如,知耻后勇,一战考研失败后,我全身心投入到了毕业论文上,取得了工业工程系唯一的论文公开答辩的资格,也收获工业工程系里唯一的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这一点可以让自己骄傲(因为我们系学霸太多,论读书考试拿国奖真心比不过他们,即使过去了这么长时间,这也是我心中的一根刺)。又比如,2021考研时,我不需要搜集任何考研信息。虽然政治变成了 和 的天下,英语市场主要是 和何谐;数学多了 教授,这些,我还真没想到,短短四年,由资本和内卷催生的日益扩大的考研市场,会有这么多变化,唯一没变的还是宇哥的影响力。不过,不论环境如何变幻,我们至少不会盲目跟风,会相信自己的选择和努力。
致谢篇(我相信文字的力量,会 我们记录对我们个人来说,特别重要的事情,多年后再看文章时,希望我记得那些 助过我的人):
1)感谢我家庭的理解和支持;
2)感谢大学室友小彪(重庆大学机械工程硕士,3年制,已经毕业工作一年)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辅导我学习, 我打通我学术思路(原谅我的霸道,“强制”占用你的周末);
3)感谢菊伟(沈自所联培研究生,已毕业工作)在考研过程中督促我学习,不让我看日漫(虽然我没做到这点),感谢菊伟对我的挂念与期待,感谢你将对学术界的理解和我分享。
4)感谢我的初中班主任汪老师(现任高中英语教师)在2020年12月份对我英语考研作文的指导,你对我而言是亦师亦友,有时也是个大姐姐的感觉,感谢你对我的期待和挂念。
推荐信方面:
5)感谢我的母校机械学院院长赵教授以及系里崔老师 忙写推荐信,感谢大学室友海宁(从母校一路保研到博士了)忙前忙后 我处理盖章等事务性工作;
6)感谢首席赋能官创办人王兵先生花时间亲自写推荐信内容以及亲笔签字加盖手印;
7)感谢一见塑造ceo王丽丽女士(ge消费与工业品集团前亚太cmo) 我写推荐信,亲笔签字。
最后,感谢我考研路途中其它朋友的理解与支持。
3月31日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查看到了待录取的信息,算是不错的开始,现在在等科大研究生院拟录取的正式公示。
洋洋洒洒说了一些我自己的考研备考过程中的体会,希望对读者有所 助,如果文中提及的一个想法给了你灵感,或者加强了你关于某个方面的认知,我觉得那就是有价值的。最后,谢谢你花时间看我这篇文章。
徐强于2021年4月3日记录。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