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考研真题拓展」梳理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的核心理论…(国美考研)

今年2024国美电影学院考研学硕方向的初试中,理论基础考了一道安德烈·巴赞的“完整电影的神话”,它来自于巴赞的《电影是什么》。本期柚子老师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安德烈·巴赞,以及他的这本影评集, 大家梳理巴赞的核心电影理论,以及对巴赞偏爱的两种电影语言做出了详解, 助大家积累知识,在未来遇到这类考点时具备优势。
▼ 要点速览
一、安德烈·巴赞介绍
二、巴赞理论思想的来源
● 自然科学
● 朗松主义(实证主义)
● 文学艺术哲学积累
● 宗教影响
三、《电影是什么》
四、巴赞的核心理论梳理
● 摄影影像的本体论
● 完整电影的神话
五、理解“完整电影的神话”的两个层面
● 德日进神学观点层面
● 现象学理论层面
六、巴赞推崇的两个核心电影语言
● 景深镜头
● 长镜头段落
part 1
安德烈·巴赞介绍
introduction to andre bazan
安德烈·巴赞(andre bazin,1918-1958)被称为“法国影迷的精神之父”,也被誉为“电影里的亚里士多德”。 一方面是由于巴赞本人在电影纪实美学领域的巨大成就,他的《电影是什么》影评集成为了二战后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发展的奠基石,对电影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他的纪实美学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巴赞本人是《电影手册》的创始人,以他为核心团结了一批电影艺术爱好者和影评家,其中包括后来成为法国新浪潮主要人物的特吕弗、戈达尔、夏布罗尔、里维特、罗麦尔等人,称巴赞是法国新浪潮的“精神之父”毫不过分。

part 2
巴赞理论思想来源
the source of bazan’s theoretical
巴赞的理论论述中能够透露出几个表现得特为鲜明的影响,大部分是来源于他本人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文化影响。
01. 自然科学
他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和阅读科学杂志,少年时代对于自然科学的了解可能为他日后关注物质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在巴赞的求学生涯当中,对他最重要的是他在圣·克鲁高等师范学校的这一段经历。
02. 朗松主义(实证主义)
当时朗松主义(lansonisme)在该校影响非常大,这种实证主义的传统对巴赞日后的纪实主义电影美学理论影响很大。
03. 文学艺术哲学积累
在求学的历程当中,巴赞从凡尔赛图书馆和学校教学中阅读和学习了大量文学、艺术、哲学方面的著作,其中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的直觉主义理论和梅洛-庞蒂的现象学理论对他影响极大,同时他也受到当时存在主义理论的影响。
04. 宗教影响
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宗教神学家德日进对他的影响,这些在他的电影评论中都可以看出相关的倾向。

part 3
《电影是什么》
what is a movie
《电影是什么》是一部他的影评集,收录了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发表的27篇文章,囊括了他的核心理论论述和最重要的电影作品。这些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他关于摄影影像本体论和完整电影的有关理论,他对书中相关电影和电影流派所作的褒贬评述都是从这个基础出发的。例如,他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评价就是从他的纪实电影美学理论出发,在《被禁用的蒙太奇》这一张,那些被他赞赏和批评的电影手法也是出于这样的标准。

part 4
巴赞的核心理论梳理
a review of bazan’s core theory
那么,想要深入了解巴赞的电影美学理论,我们就要以《电影是什么》为基础出发,去详细梳理他的主要观点和理论。
01. 摄影影像的本体论
接下来我们先谈谈他的电影本体论述。巴赞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这篇文章提出了他对电影起源的和电影本质属性的看法。众所周知,摄影是电影的前身,所以要研究电影,首先就要从摄影的本性开始进行研究。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里面巴赞用精神分析方法考察绘画和雕塑的起源,提出从古埃及以来人类就一直有一种木乃伊“情意结”(complexe),其表现就是试图使欲保存之物不腐败和损耗从而“与时间抗衡”。
从绘画到雕塑的造型艺术,都有着这么一个共同的冲动:要么是试图去记录瞬间的现实,要么干脆创造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从这种意义上看,摄影和在它之前的艺术品也有共
「国美考研真题拓展」梳理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的核心理论…(国美考研)插图
同点,但“摄影不是像艺术那样去创造永恒,它只是给时间涂上香料,使时间免于自身的腐朽”。
在复制现实这方面,摄影显然比绘画更胜一筹,因为摄影的影像就是实物的原型,摄影的独特性就在于它的客观性。在巴赞看来,绘画尤其是透视画法一直在对精神实在的表现和逼真的模拟之间徘徊,这“成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原罪。替它赎罪的人是尼埃普斯和卢米埃尔。”摄影的出现解放了绘画的这种两难处境,从此绘画大可不必去逼真地复制客观现实,因为这一任务已经交给了摄影来完成。

02. “完整电影”的神话
《“完整电影”的神话》这篇文章讨论的是关于电影的起源和未来的发展前景问题。一开始,巴赞就针锋相对地提出与乔治·萨杜尔相反的观点。萨杜尔在论电影的起源问题上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基本上认为电影的产生是经济基础和技术发展导致的结果。巴赞则认为,“支配电影发明的神话就是……这是完整的现实主义的神话,这是再现世界原貌的神话……”“电影就是从萦绕在这些人脑际的共同念头之中,即从一个神话中诞生出来的,这个神话就是完整电影(cinema total)的神话。”换言之,是因为先有人们对电影的预想和渴望,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才有电影的产生。
巴赞认为“完整电影”是电影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之所以人类直到1895年才发明电影,是由于受到时代想象的制约。

part 5
完整电影的神话 两个层面
the myth of complete movies
巴赞的“完整电影”的神话假设的提出,至少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是现象学的“回到事物本身”——如其所是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的探索精神的影响。第二个就是德日进的神学观点对他的影响。
01. 德日进神学观点层面
其中神学观点是对他产生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我们先来谈论这一点。巴赞在读大学的时候,进行过大量阅读,对当时重要的思想家的著作都有涉猎。从巴赞电影评论中出现的大量如“地理学的隐喻”、“演进”、“发展”、“救赎”、“圣宠”等等词语,可以印证他曾受到德日进影响这一点。
? 德日进神学观点
德日进的神学观点主要体现为一种进化论的宇宙观和泛爱主义的末日拯救观的结合。在德日进的激情洋溢的诗篇《献给世界的弥撒》中,宇宙被描述为一种持续发展变化的现象,到最后(德日进所说的“奥米伽点”)所有人种的隔阂都将消除,全人类将在上帝的大爱当中得到拯救。
? 巴赞的乐观主义态度
我认为实现“完整电影”的神话的乐观主义态度,则是出于德日进的进化论神学宇宙观。在巴赞看来,电影语言的演进是如此的确定,甚至它就是“救赎和圣宠的现象学”。在德日进乐观激情的思想感染下,巴赞对“完整电影”的实现也是持乐观态度的。

02. 现象学理论层面
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传入法国之后,其中以梅洛-庞蒂为代表的现象学哲学派系对巴赞产生了重大影响。
? 现象学的基本观点
在现象学看来,世界的存在先于人的思考。梅洛-庞蒂就曾经说过:“在我能够对世界做任何分析之前,世界就在那里了”。所以,我们所能做的是去分析和把握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然而如何能保证我们的把握是有效的呢?现象学的基本观点是认为用现象学的方法悬置所有暗含的前提,人就能通过直观事物的表象而认识事物的本身。
? 现象学的还原
现象学还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还原,主张所有超越之物(没有内在地给予我的东西)都必须给予无效的标志,即: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有效性不能作为存在的有效性本身,至多只能作为有效性现象。我所能运用的一切科学,如全部心理学、全部自然科学,都只能作为现象,而不能作为有效的、对我来说可以作为开端运用的真理体系,不能作为前提,甚至不能作为假设。
? 对巴赞的影响
现象学这种“回到事物本身”的探索精神对巴赞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电影本理论美学中处处体现着这种影响,比如巴赞的纪实电影美学理论认为电影负有客观完整地再现世界原貌的任务。在巴赞看来,不带任何主观预设地记录客观事物的表象是只有摄影才能做到的,而作为时空艺术综合体的电影更是能全面客观地记录在时间中流逝的事物表象。电影的这种功能无疑为我们透过现实的表象直观本质提供了某种便利,正是因为有电影我们才可能研究那些过去发生的现实。从认识论的层面上看,巴赞的纪实电影美学和现象学的旨趣是相同的:回到事物本身,还原世界本来面目。

part 6
巴赞推崇的两个电影语言
two core film languages
我们梳理完了巴赞纪实电影美学理论的“电影本体论”和“完整电影的神话”这两个核心观点后,接下来从这两个理论出发去谈谈巴赞最推崇的两个核心电影语言。
01. 景深镜头
在《电影语言的演进》这篇文章里面,巴赞首先从有声电影的出现谈起,认为声音的出现对电影并没有产生本质上的改变,真正重要的是蒙太奇和景深镜头、镜头段落的分歧。
巴赞说:“我把1920——1940年间的电影分为两大对立的倾向:一派导演相信影像,另一派相信真实。”他明显是倾向于支持“相信真实”这一派导演的。他特别欣赏冯·斯特劳亨、茂瑙、弗拉哈迪这类导演,认为他们没有对现实增添任何内容,也不歪曲现实。他对奥逊·威尔斯和威廉·惠勒的景深式分镜法赞赏有加,认为“景深镜头使观众与影像的关系比他们与现实的关系更为贴近。……所以景深镜头要求观众更积极思考,甚至要求他们积极参与场面调度。”巴赞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推崇也是因为如此,“尽管他们的影片风格迥异,新现实主义也像威尔斯一样,力求把现实的含糊性重现于影片中。”
深受梅洛-庞蒂为代表的法国现象学流派思想的影响,坚信现实的含糊性能够在景深镜头中被重现,这正是巴赞大力地推崇景深镜头的原因,也是他推崇那些大量地应用了这一电影手段的电影流派和导演的缘故。

02. 长镜头段落描写
而巴赞对镜头段落的偏爱,则是更多的出自于他的时间观念,他本人对于电影中的时间有自己的理解。在《电影是什么》这本书里面就收录了《一部伯格森式的影片:〈毕加索的秘密〉》,可见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对他影响很大。
? 柏格森的时间流动定义
伯格森把时间的流动定义一种“绵延”的状态:“当我们的自我让自己生存的时候,即当自我制止把它的现在状态和以前的各状态分离开的时候,我们的意识所采取的形式。”在伯格森的时间观当中,时间不是断然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而是连续的有机体结构。对时间的日常理解,是由于我们的理智为了认识上的便利,将其机械地割裂成破碎的片断。要把握真正的时间流动,就必须采取直观的态度去综合把握时间。这种“绵延”的时间观念和“自由把握时间”的自由观念,在巴赞的《一部伯格森式的影片:〈毕加索的秘密〉》和《于洛先生和时间》这两篇影评中表现很明显,足以看出对巴赞形成自己的时间观念有很大影响。
? 《一部伯格森式的影片:〈毕加索的秘密〉》
我们主要来看《一部伯格森式的影片:〈毕加索的秘密〉》这篇影评。在这篇文章里,巴赞认为克鲁佐的这部电影与其说是描述一个画家如何创作作品,不如说是描述关于绘画的时间的作品。
在这部电影里,毕加索的创作变化多端,色块变成点、鱼变成鸟、鸟变成兽,这些变异形式蕴含着绘画的时间延续的概念。毕加索的创作也是随意的,他拒绝预先设定一个作品的模式作为自己作画的目标,只通过随意下笔随机地形成画的形象,并且这一种形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已成之像随时会被新的创作冲动支配下的下一笔所推翻。这种创作态度和“自由把握时间”的理念也是异曲同工的。
? 长镜头段落
在《一部伯格森式的影片:〈毕加索的秘密〉》这部电影中毕加索作画的过程连同他作画的时间都成为了电影所要表现的对象。在今天看来,这部电影的长镜头很多,影片难免显得有些沉闷。但正是这种电影手法的运用,才使得我们去认真注意毕加索的作画过程的细节。《毕加索的秘密》被巴赞称为表现时间的电影,镜头段落作为完整地表现一段时间的电影手法在这部电影中被频繁地应用,为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尊重时间的整体性。推崇长镜头段落描写,这是巴赞一向的喜好,这种例子在《电影是什么》这本书里屡见不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