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首次国庆阅兵,新传考研er都看了吗(新时代首次国庆阅兵视频)

阅兵直播大家都看了吗?

今年的阅兵和以往不太一样。从规模来看,它是近几次阅兵规模最大的一次;从意义上来看,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举行的第一次阅兵。

对于新传考研er来说,除了看到整齐划一、震撼人心的方阵表演和熊熊燃烧的大国气度,还应该看到背后的传播学理论。

思路提示:

1. 当我们看阅兵时我们在看什么:传播仪式和传播符号,媒介事件

2. 阅兵备受关注和期待的原因:议程设置,铺垫效果

3. 所有的传播和仪式最后达到了怎样的效果:更强盛的国家形象。

(4. 最后还有一些关于公共课的奇思妙想)

??
传播仪式:符号欢庆

每一场阅兵都是政治仪式,其意义通过各种各样的符号呈现,在政治意义的塑造和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詹姆斯·凯瑞提出传播的仪式观,认为传播就是仪式。传播仪式是一种对主体的召唤,邀请读者参与到传播中,获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传播仪式是对现实的再现与建构。重要的不是我们通过传播获得了什么信息,而是通过传播,一定群体的人们共享民族、阶级、性别身份、信仰等,换句话说,我们共享着相同的文化。传播塑造和定义着“我们”,把“我们”与“他们”区别开。

仪式要通过传播来实现,而实现这一作用的途径,即是在信息传播中创建适宜的符号体系。特定仪式下的符号体系是社会织就的经验之网,语言、建筑甚至是参与其中的人都是对这一符号体系的丰富。作为一种典型的政治仪式,阅兵式在既定的社会环境下有规律的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在长时间的演进中呈现出携带特殊意义的感知符号:

?
地点符号

阅兵式在天安门广场、长安街举行,这是这场仪式中识别度最高的地点符号。

这一地点符号的重要性,来自其本身沉淀的历史蕴意。天安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明清时期都将天安门作为“金凤颁诏”的地点,政治地位极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深思熟虑地采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分,天安门被定义为国家的象征。一个传统就此被社会所认同,并在长期阅兵式的演练中延续下来。
为了加强这一传统地点符号,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分布于天安门广场的东、西、中、南四个方位,在结构上与天安门形成环绕式空间。将古代和现代的政权标志性建筑集中展现在44万平方米内,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该地点符号在建筑层面是国家形象的塑造,在意志上则成为政治话语和民意的交融地。
而受阅部队在长安街列阵,接受xzx的检阅,显示出肃穆严正之气。航拍展示出的整装待发,也显示了我国强盛实力。
?
人物符号
在符号含义丰富的仪式中,人始终是仪式的主角和主要影响对象。阅兵式中检阅人、受检阅人和民众都是重要的符号语言。
国家领导人作为阅兵式中重要的人物符号,x、w、j在阅兵式中展现的形象以毛泽东时期的服装、行为为基准,展现了政治权力的一脉相承。而x向三面旗帜(国旗、党旗、军旗)行注目礼,也是一项新的创新。国家形象以国家领导人的具象化呈现在阅兵式中,其依靠的是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搭建的传播通道经过多感官的刺激印入受众内心。
受检阅人是阅兵式的客体。本次阅兵共有59个方队、近1.5万人。作为国家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行动始终听党指挥。统一的服装、整齐的步伐、干脆的脚步声、洪亮的口号是对党的忠诚和维护人民安全的体现。此外,步伐的大小、频率的快慢,甚至是在选拔过程中身高的要求都将个体的单一属性去除,以整齐划一融入到队伍中。

群众游行队伍是广大民众的代表,是阅兵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好生活在游行中
新时代首次国庆阅兵,新传考研er都看了吗(新时代首次国庆阅兵视频)插图
尽情展现,国家设定的奋斗目标通过群众游行的欢歌载舞从天安门前走进人们的心中,国家性质和形象在个体身上得以表达。
?
器物符号
政治仪式中器物的存在超越了其本身的功能性意义,在程式化、形象化的表现中成为文化交流和权力展现的媒介。这次阅兵包括各型飞机160余架、580台套装备,所有受阅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受阅装备信息化程度普遍比较高,还有大量首次亮相的新型武器装备,如长剑巡航导弹。阅兵式中武器的展示不单意味着军事、国防的建设,更重要的在于政治建设、国家主权的宣扬。阅兵式上各类型号的武器成为重头戏,成为国家力量的体现,更象征着军事力量与政治生态处于平衡发展的状态。

?
声音符号
站在文化的角度思考,仪式中出现的音乐和语言都是社会经验的总结,携带着人类社会的共同情感和共识信息。

在阅兵式上,从全军抽组1300多人组成的联合军乐团,演奏了50多首曲目,是历次国庆活动最多的一次。在现实功能上,阅兵式的现场气氛需要音乐来烘托,分列式行进的节奏要通过乐曲来把控。在意义层面上,精选背景音乐的民族性为社会群体带来的集体记忆。这个记忆有关信念、有关国家,能够彰显民族精神,强化认同。

除了音乐,仪式参与者和执行者发出的语言符号也是阅兵式中重要的声音符号。阅兵式中国家领导人发表的讲话是仪式的灵魂所在,更成为民众接受政府执政理念的重要途径。军委主席与战士的问候语“同志们好!”“主席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播音员对仪式表演者和武器的解说能够 助受众消除认知上的不确定信息,加强了仪式的“靶向”作用。

阅兵式中承载特殊含义的象征符号的重复出现能够加深民众的政治记忆,形成情感共鸣,在吸引和凝聚的基础上实现执政党对民众的领导;另一种方式是将象征符号尽可能的覆盖于日常生活中,这也是阅兵式中加入群众游行的原因之一。将民众的生活升华到仪式高度的同时,仪式的情感表达也会反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
媒介事件:万众瞩目
继世界杯之后,建国70周年阅兵式是又一重大媒介事件。

戴扬和卡茨把那些在电视上进行现场直播的国家级历史事件,称为媒介事件。这些事件包括划时代的政治和体育竞赛、表现出超凡魅力的政治使命以及大人物们所经历的通过仪式。他们将其概括为“竞赛”、“征服”、“加冕”三种模式。以这三种模式为代表的媒介事件具有以下8个特点:

(1)电视直播;

(2)中断了日常生活和日常的电视节目;

(3)事件预先策划,按脚本进行;

(4)观众规模巨大——整个世界都在观看;

(5)具有非看不可的强制性;

(6)直播解说中充满着虔诚与敬畏;

(7)事件的功能是促进社会整合;

(8)典型的功能是提供安慰与调和。

戴扬和卡茨认为,这种大型事件的电视直播,可以看做是全民参加的仪式,与其说它是在描绘现实,不如说是在唤起传受双方的核心价值与集体记忆。这一仪式过程不单纯是传播者的意识操纵,它的最终意义也是接受者与传播者共同协商的结果。

回到阅兵式,它完全符合媒介事件的定义和特征。祖国母亲70周年的生日,大阅兵。毫无疑问它是国家级历史事件;大部分观众无法在现场体验,只能通过电视或其他移动终端观看直播;近一周以来,各大主流媒体、自媒体以及微信、微博等商业平台都在持续推送相关内容,为阅兵预热;阅兵式经过了长时间的训练和多次演习,按脚本进行不能有一丝差错;观众数量之多可以预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阅兵的功能在于展示国家强盛的军事势力以及通过报道等传播手段展示出文化实力,加深中国人对祖国的认同以及国家自信,促进社会整合。

它通过对我国强大武器装备力量的审视,为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力量进行了加冕,又通过加冕强化了对主流价值观和审美的认同。作为一种备受瞩目的“媒介事件”,国庆阅兵在第一阶段中相对纯粹的政治性质,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地削弱。这并不意味着国庆阅兵不再是一种“政治事件”,相反,它成为一种意涵更加丰富的“泛政治事件”,在一个宽广的范畴中程度不等地表现出各种政治意义。也就是说,这不是自上而下的灌输,而是党和人民寻找共情、达成共识的过程。

议程设置:媒体声量

在阅兵开始之前,阅兵式早已成为我们的期待。除了爱国的血液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和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过程描述了某个问题的显著性由媒体议程向公众议程传递的过程。麦库姆斯和肖提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无形的“议事日程表”,上面“记录”着我们对当前各项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以及对解决的优先顺序的认识。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论,这种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通常来自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70周年国庆和阅兵式,在大众传播的媒体议程上从来不会缺席,相反往往是10月最重要的报道选题。从九月底,各大媒体就开始为国庆和阅兵式预热,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字头媒体的训练情况介绍、训练照片曝光、阅兵场地介绍和参演方阵解析到各大媒体各种形式的采访、用上vr、h5等技术强势控场,渲染了一场媒体盛会。微信官方乘势搞了一波红旗营销,更不要说《我和我的祖国》强势助攻,高扬的旋律和网络迷因齐齐霸占脑海。

大众传播(包括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通过庆典和阅兵相关信息的大量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造成普遍的信息声势,形成共鸣性、累积性、遍在性,让受众深切地感受到国庆的氛围,把阅兵式和国庆大典纳入自己的议程中来,也即“大众传媒能够有效地影响人们想什么”。而且,铺垫效果表明,如果最近或者持续受到某种信息刺激,这一信息或概念的潜在活力就会非常强大,将对新的信息产生影响,媒体不仅可以成功地告诉人们“想什么”,而且可以成功地告诉人们“怎么想”,持续被暴露在充斥着“阅兵”、“国庆”等信息的信息环境中,对阅兵式的记忆和期待以及对国力强盛的自豪之情在理论上会持续增强。

此外,个人议程和媒体议程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助力国庆音量的传播。在互联网极速兴起的当下,参与成为用户传播的主要动力之一。个人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表达自己对国庆、对阅兵的期待以及爱国之情。比如在头像上加上“70”“红旗”等符号、在朋友圈向微信官方要国旗、转发“民族换装照”“看看你会成为哪个阅兵方阵的一员”等h5,或者直接抒发感情“想要看阅兵”或者合唱爱国歌曲等。如果传播的方向一致,个人的发声对媒体的内容而言就是一种放大和延伸,在个体与媒体的交互下,国庆这一议程毫无疑问地占据了社交主页和人们的“议事日程表”。

国家形象:大国气度
所有的政治仪式、传播符号、议程设置、铺垫效果,最终的目的都是将国家信念、民族情感和社会文化汇聚成一种极具影响力的宏大政治秩序,完成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国家实力的展示。

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它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积极的国家形象能够维护国家、政府在国内公众中的权威,维持良好的社会制度,加强人民对国家的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对国际世界而言,国家形象能够树立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威信,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从而在国际交往中产生一定的影响。积极的国家形象能够促进国家出口商品的销售,提高一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也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影响力与吸引力。而国家形象的认知是一个符号不断被感知、确立、分享、认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符号如同指挥棒,指引着认知的每一个环节。

这次阅兵所塑造的国家形象,内涵颇丰,意义的诠释也有很多种可能性。这里做个简单的汇总,也欢迎大家进行补充或修正:

①天安门作为识别度最高的地点符号,在建筑层面塑造了一个历史悠久而庄重的国家形象,在意志上则成为政治话语和民意的交融地。

②中国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塑造了中国军事力量强大、军人威武文明的形象,彰显了中国坚持挥卫国家主权、安全的立场,以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

③在阅兵仪式中,红、绿和黄成为活动的主色调。红地毯、五星红旗、观礼者们手中挥舞的小红旗象征了中国的吉庆、热情;绿色军装、绿色军车,象征着和平、健康与希望。黄色也象征着国家的开放、和平,意喻着中国70年的光辉历程。

④在声音符号上,“同志们好!”“首长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的问候语,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⑤在人物符号上,首次在徒步方队安排女将军受阅、包括战旗方队在内的59个方队,更加全面、自信地展示了我国形象。

此外,在内塑国家认同的方面,我只想说,

这次阅兵真牛!

中国,真牛!

最后,还有一些关于公共课的奇思妙想:

祖国70周年生日,进入新时代的第一次阅兵!多么难得!你觉得政治和英语会不会考到?(微笑)

那么,让我们来积累几个爱国词汇!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③国际影响力international influence

④国际地位international position

政治的话……先回答一个填空题:中国要建设什么样的军队?

什么?

我还听到了有人说小哥哥帅?

阿中哥哥最帅!

参考文献:
1. 江作苏,李理.传播视野:国家形象的官方民间舆论场互补建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3(06):84-91.

2. 栾轶玫.视觉说服与国家形象建构——对外传播中的视听新话语[j].新闻与写作,2017(08):14-18.

3. 孙卫华,肖爱丽.仪式 传播的符号学解读——以1949年至2015年间我国六场阅兵式为例[j].当代传播,2018(04):13-15+32.

4. 王海洲.作为媒介景观的政治仪式:国庆阅兵(1949-2009)的政治传播学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16(04):53-60+109.

主编:羽生
编辑:春光作者:春光图源:网络

我是爱酱,专注新传考研辅导五年,想得到更多新传前沿热点及干货分享,可以关注我,或请关注公众号:爱传播。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