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考研人大宪行上岸保研失败后的奋力一搏(2021年人大考研重大改革)

|==前言六月份很难熬,不仅温度高,而且很多人、很多事。保研的人都在忙保研,考研的人都在忙考研,只要有事情可做的同学,就会有一种充实感,没必要羡慕其他人的选择和道路,坚信自己能够走下去即可。作者在整个考研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波折,但是最后有惊无险考研上岸,让我们祝福他、学习他。
一、个人情况介绍笔者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高考成绩比平时高了20分,来到了高中时从未想过的人民大学法学院。因为课程考核不严苛,自己也不是喜欢“内卷”的人,所以把大把时间用来读闲书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听前辈说保研也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无心插柳柳成荫就好了,再加上自己成绩和科研也都搞得不错,于是在别的同学仔细准备保研规划时,自己还在慢悠悠地听哲学院和法理学的研究生课。虽然意外没有通过六级,得去考雅思成绩来申请保研,但我也一直在拖延。等到自己要去考雅思的时候,却发现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雅思考试不停地被取消,自己也没法走出家门,基本不可能在夏令营开始前凑齐要件了。瞬间,我大学前三年给自己打造的预期世界突然就崩溃了。现在想想,那段时间的自己真的是非常可笑。读了那么多书,真面临挑战时还是六神无主、无所适从。
大概五月初的时候意识到这些事情后,笔者想着,要不要去准备一下考研吧。在朋友的介绍下,我报了知行法学的考研课程。但那时的我对保研还留有幻想,再加上还想着考法考客观题,所以放在考研上的精力也不够多。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9月份。保研彻底失败,学校老师十分惋惜地问我是否真的没有其他的语言成绩。法考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去考(直到23年2月才参加了客观题随考)。啊,现在把这些事情写下来好像好可怕的样子,但必须承认,保研和法考这两件事失败后,我整体的心态反而比五月份六月份悬在空中时要好:没有别的路了,那就向前走吧。
图1 初试成绩二、初试

(一)心态

笔者强烈认为,心态问题是所有考研人都会面对的难题。我准备考研的几个月里,自己都记不清自己都多少次情绪崩溃、难以入眠、半夜在人大校园里游荡。尤其是因为自己的备考开始得远远比其他同学晚,听同学们讲到他们的进度时更是会陷入各种各样的自怨自艾中。笔者想我这样的心态可能在很多有类似境遇的同学身上都有。所以笔者想说一些,笔者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做的事情,也许对那些与我境遇相似的同学有所 助。
1. 独属于自己的进度考评
首先要明确的是,如果你跟我一样9月份才完全投入考研复习(可能之前准备了法考和英语),那么无论你多么努力,你都不可能与班级里其他同学有相同的进度的。你看知行授课视频可以1.25倍速快进,但你能够1.5倍速吗?2倍速?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使你迅速地刷完知行授课视频,那要精读的教材可以倍速快进吗?别人一天学8小时、10小时,你再努力也不可能一天学20小时,甚至一天学20个小时只会拖垮你的身体。所以,仅靠时间的堆积,绝不可能弥补前五个月的差距。
说这些话不是想打击你的自信心,而是想说,如果你拿小红书微博公众号上的考研博主或者你身边同学的考研规划来反复规训你的备考生活,那基本上你除了更加焦虑外不会有什么变化。所以,你需要建立一个独属于自己的进度考评。
图2:李琛老师《知识产权法关键词》一书目录笔者自己的进度考评,不是以“一轮”“二轮”这些次数的重复来计算的(虽然确实会用这些概念来表达),而是以知识体系填充的程度来计算的。以知识产权法为例,李琛老师在《知识产权法关键词》一书中,将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划分为:对象、归属、内容、取得和消灭程序、行使、限制、救济七个板块,七个板块下才是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三个部门法。那么需要做的就是给这个7*3的体系填充内容。(当然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国际公约也是知识产权法备考时需要准备的内容,7*3只是出于表述上的便利。)划定体系后需要填充什么?怎么填充?这些问题当然也很重要,但出于行文安排,我将在专业课备考一节再具体阐述,此处先按下不表。
那需要填充到什么程度呢。笔者自己的衡量方法是:在大脑内自问自答。如果对于体系内的每个版块都有话可说,能够迅速回想起各种“语料”就足够了。因为人大考研初试的题目是论述题,关注的是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并不一定需要自己的拔高,所以最重要的要求是:下笔能够有体系,答出关键点,言之成理,不犯知识性错误。而不需要像准备法考那样,对各种琐碎的数字背得一清二楚。笔者自己的感受是,用日期和轮次来评判自己的进度,那么一定会因为自己的落后而产生无用的焦虑。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考评,如果自己能够回答出来,那就会生发出极大的成就感;如果自己不能流利地回答出来,那就立刻去翻书,去补上自己的缺失。这个考评随时都可以做,甚至吃饭的时候脑子里突然蹦出某个想法,就可以去检验了。
焦虑其实来自于一种无依感: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不是对的,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会陷入焦虑。但如果能够切实地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好,那焦虑感就会减少很多。上述的规划内容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但我想,它的核心思路可能是有价值的:第一,不跟风,建立属于自己的评价体制。第二,不乱学,在体系下学习思考。第三,不焦虑,建立即时反馈机制。
2. 坚实的人际关系纽带
其实很多人都会说,考研期间要屏蔽外界事情的影响,要停止娱乐,要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我承认这是 理的,做任何事情如果不专注,不投入时间,那么肯定是不能成功的。然而有个很严重的问题是,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是普通的大学生,早就远离了高中式的一心苦读(其实我的高中生活也不能说是典型的苦读书,感谢我的母校,那是塑造我人格的地方)。那么,你能否把那种,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生活保持一年?或者,即使你整整一年都泡在图书馆和自习室,你能否保证自己一直是在专注学习而非感动自己?不可否认,我身边就有朋友,虔诚地投入这项事业,初试也考得不错。我很尊重他们,但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做不到他们那样努力的。无论是身体还是心态,都无法支撑我去实践这样的事业。
请允许笔者讲一个故事。十月中旬,我保研刚刚失败没有多久,知识体系也没有完全搭起来,家里人也不支持自己二战,看着身边人大多找好了去处,我陷入极大的恐慌和焦虑之中。那天中午,我的好朋友突然跟笔者约饭。我们在食堂见面,然后在校园里游荡,谈论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和台湾文艺电影。那时候,人大的银杏林里已经铺满黄叶。我们就躺在黄叶里,听着歌,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看着湛蓝空明的天空。我真的特别感谢那位朋友,那是我考研路上最难忘的一个时刻。
其实也只是停下了2个小时,对知识的积累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但就是短短的两个小时,就维持了我一整个月的精神健康。其实类似的故事在我的考研路程中发生了很多次:在肯德基里同一起备考的战友吃夜宵,跟许久未见的好朋友闲逛,和好朋友打羽毛球,给仰慕的前辈带见面礼,等等。如果没有这些和朋友们留下的回忆,我不可能走出保研失败的阴霾,不可能完成考研这场持久战。
就像陀翁写的那句话,“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永不相忘”。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挑战中,人与人的联结仍然是支撑我们前行的最重要纽带。当然啦,如果你每周每天都拿这个理由出去玩,那肯定是不行的。而且社交媒体和电子游戏作为纽带大概是很不可行的。现实世界中的友情和户外运动对保持健康心态的作用,是其他渠道无法替代的。松弛有度,取其中道就好。
3. 预备好退路
这好像是一个很奇怪的点,毕竟最开始就说,“没有别的路了,向前走就好。”但踏上这条路后才发现,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始终缺乏孤注一掷的勇气。考研过程中的数次情绪危机,起因都是无法想象自己如果落榜应当如何度过未来的生活。当然,这是一个无意义的焦虑,对于考试规划一点 助都没有。但焦虑存在就是存在,至少对我来说,在焦虑发作时给自己讲一堆大道理一点用处都没有。那我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或者说,暂且“欺骗”自己的呢?
在上一条建议里,笔者讲了一个自己和朋友聊天的故事。就在那天,朋友跟我讲了她备考夏令营时在大理租房备战3个月里的生活开销。我计算了一些手里有的钱,奖学金劳务费还有生活费的结余,大致足够我在明年6月底离开学校后不依赖家里的钱独居到第二年考试。这个信念瞬间抓住了我。我意识到,即使我这一次考研失败,我也仍然有一条退路,而且是能最大程度保存独立性和体面生活的退路。
必须承认,这个想法建立在一个并不牢固的基础上,我需要极大的幸运才能真正完成这个计划。这个计划说白了只是溺水之人胡乱去抓稻草而已。然而,就是这个并不牢固的信念,让我在考前两周阳性,直到考试前一夜才背完政治,无数次想要弃考的时候,坚持了下来。
所以笔者的建议不是让你也跟笔者一样在考试前设想去大理生活。而是,也许你真的需要认真地想一下,如果考研失败,自己有没有一条体面的退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当然值得钦佩,但这需要你有很强大的心脏。我可能会更喜欢,永远有plan b,笑。

(二)公共课

其实笔者并没有什么资格来讲公共课备考经验,虽然考点在京区可能有压分,但政治62,英语60恰好卡在法学院院线上的成绩实在是没有什么好吹嘘的。如果真要说什么的话,笔者可能是上岸的同学里在公共课上花费心力最少的?但这显然又过于诉诸命运了。笔者只是简单说一下在备考的过程中,笔者做了什么事情。如何取用,留待读者自己判断。
1. 英语
虽然笔者自称自己9月份才开始全心准备考研。但英语的备考显然不能这样,而且笔者的英文基础实在过于奇怪(能够直接读英文文献,但听力和写作一直不是很好,实在是愧对从小到大遇到的英文老师),所以英语的备考4月份就开始了。
笔者自己的感觉是,考研英语是一个非常应试的考试,死磕单词和真题就能够解决大部分问题。笔者是在扇贝单词上背的单词,先过考研5500词,然后过四级单词书六级单词书和雅思单词书。虽然量比较大,但词书之间重复度还是有的,实际背起来也不算很困难。虽然计划是每天下午饭前饭后开始背单词,但确实没有坚持下去,最后只是把四本词书过了两遍,而且没有花时间去抄写,可能最后成绩不好也是因为这个。以及有一件事是需要特别提醒的:不要使用排除重复词功能,就笔者个人而言,排除重复词只是满足了自己“又完成了一本”的虚荣心,反而让笔者失去了背诵记忆单词的很多机会。
然后对于真题的训练,笔者一般是晚上7点吃晚饭洗完澡,回到宿舍开始做题。两个半小时写完一张卷子(这显然是不好的,因为真实考场上并不可能有胆子写这么快,这样会养成一些不好的做题习惯),然后读《考研真相》上的解析和范文。直到晚上10点半左右能够结束一天中英语的学习。有一个很奇妙的体验是,因为笔者的专业课复习方式要求自己做大量的阅读和整理。白天脑力消耗巨大,晚上写英语卷子时反而不用动很多脑筋。这样一来,写卷子的时候反而会感到一种安宁感。不知道会不会有其他同学也有这种感受。
2. 政治
笔者其实一直不是很清楚各个政治老师之间有什么差别,只是看知行法学初试一本通上推荐文科生报 技巧班,于是就报了。 技巧班一般是一节2小时,我一般是看回放,然后2倍速过去,遇到不懂的内容再倒回去听。这样一来,如果8点左右在法学院图书馆里开始学习,早上9点半前就能听完一课。剩下的时间就可以开始复习专业课。
笔者感觉 技巧班对文科生恢复做政治题的手感还是有 助的。但因为笔者大学思政课要么在课上睡要么在宿舍睡,基础知识其实是不太够的。笔者复习时也感觉只看技巧班有些不够,但是也没有更多时间去上其他课程。于是我又买了肖爷爷的《精讲精练》,读了一遍后再去听课,感觉效果还不错。
然后背诵的话,我一个是仔细地背了 《冲刺背诵讲义》马原部分,另一个是背了 考前9页纸。我必须承认,自己是在考前凌晨2点才把9页纸粗略背完的。真要说背诵经验的话可能只有一个,就是笔者不是一个知识点背完拉倒。而是背完下一句又返回上一句;背完一段又返回上一段;花一个小时背完毛概又返回去快速背史纲,如此循环往复。这让我能够在一两天内短期记忆下很多东西,只是很会消耗体力,也许比较适合短期突击。(这也是我在法学院期末周用来对付不喜欢的必修课时的办法,苦笑)

(三)专业课

1.总体方案
总结笔者的上岸过程,其中可能最重要的是专业课的成果:理论法学126,应用法学122。一个很奇妙的事情是,虽然笔者购买的讲义是民法学刑法学和知识产权法,但最后考场上选做的却是国际公法、知产和诉讼法(感谢知行法学一直提供所有科目的网课和补充材料)。这是一个冒险但可能很适合我自己的选择。我将先讲我的专业课备考整体方案,然后分述我学习这八门课程(伪)的过程。
图3:笔者初试复试备考过程中读完的部分书目(纸质)图4:笔者复习过程中自己整理的国际公法笔记截图前文,笔者已经提到过好几次,自己的学习方法强调体系和大量的阅读。口说无凭,所以还是附上两张图。这些图看起来很夸张,但其实实现这个效果是有一个过程的。第一步,搭建体系:精读备考专业中一本比较薄的教科书,跟着知行法学的网课精读讲义,对最基本的知识点有所了解,搭建起最基础的框架,这个过程要求一些基础的背诵。反映到笔记里,一是标题,二是标题中加粗标高亮的内容。第二步,补充体系:略读备考专业中一本比较厚的体系书,将里面自己感觉有用的论述慢慢补充进来。反映到笔记里,就是其中黑色宋体的内容。第三步,专题补充:将备考过程中见到的所有有趣的案例和学术观点整理进来,补充此前没有关注的热点和边角考点。这些拓展内容不需要背诵,但是可以留下印象,考试时如果正好遇到,就写上去。反映到笔记里,就是其中蓝色楷体斜体字的内容。
2.法制史、知产和国际公法
为什么要把这三门科目列在一起呢?因为笔者感觉自己在这三门上的专业基础比较有共性:虽然在课堂上都学过,对老师们的理论有印象,但没有搭建起体系,也缺乏基础知识的掌握。然而这三门反而是笔者自己感觉在考场上回答得最好的科目,而且准备过程也就是上面的三步走。
图5:贾兵兵老师《国际公法:和平时期的解释》(第二版),第11页。这一页的内容为笔者在考场上组织答案提供了很大的 助。第一步,搭建体系。构建法制史知识体系框架时,因为人大蓝皮《中国法制史》的行文与我们日常阅读的其他法学教科书不太一样,生啃的话很难从中汲取到应试的养分。所以笔者自己是使用知行法学纵横统一的法制史框架进行学习:纵是时间顺序,横是各类思想制度。构建知产知识体系框架时,笔者看的是知行法学讲义和李琛老师的《知识产权关键词》。上文中已经提及知产框架故不再赘述。构建国际公法知识框架时,因为笔者没有购买讲义,没有人 忙整理体系。而人大蓝皮《国际法》的体系直接读很难把握,笔者主要是阅读贾兵兵老师《国际公法:和平时期的解释》(第二版)。这本书是人大刘洋老师授课的教材,按照国际法基本问题—国际法的渊源-条约法-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各类国际法主体-领土、管辖、豁免、责任(“领土是管辖和豁免的基础”,这四点是连续的整体)-海洋法、外层空间法、环境法-和平解决争端和诉诸战争权的顺序展开的。笔者用这本书来理框架,有几个原因:第一,这本书在理论和案例的结合上做的很好,适应人大国际法初试“结合例子说明”的考试方法;第二,文字简明清晰、纸张排版良好,阅读难度低;第三,这本书的写作方式与英美国际法教科书比较类似,重视论证而不是灌输,易于接纳。
图6:王迁老师:《知识产权法教程》(第七版),第379页。笔者读到这一段时大为震撼,竟然可以如此清晰地解释专利审查的三要件第二步,填补体系。必须指出,第一步与第二步之间并不能区分得非常清楚,主要是一个程度的差别。这个填补体系的工作,可以用两个方法,一个是重复阅读背诵搭建体系时用的资料,另一个是去读扩展的书籍。在法制史上,笔者最开始试图精读人大蓝皮教材,但发现实在难以记忆,于是反复地听知行法学的网课和读笔记。在知产上,笔者读完李琛老师的小册子后,精读了人大最新版《知识产权法》,尤其是花大力气理清知识产权法三个分支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三个分支不同的保护范围,这个努力让笔者在考场上解答知产案例时非常顺手。此外,笔者还略读了王迁老师《知识产权法教程》(第七版)在考场上,虽然王迁老师的理论和在一些问题上的处理与人大老师不同,但王迁老师书中给出了很多的案例来 助理解,而且王迁老师的论述经常是令人震撼的间接清晰易于掌握。在国际法上,因为精读贾兵兵老师的书已经花费了不少时间,所以国际法其余的阅读主要是略读。笔者快速地读完了余民才老师《国际法》(第六版)和马尔科姆《国际法》(第六版)。笔者以余老师的教材为准,修正了笔记中概念界定和价值判断与人大国际法教研室不同的内容。而马尔科姆《国际法》(刘洋老师曾说: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大洋彼岸你的同龄人接受的是怎样的国际法训练)实在过厚,笔者能够读下来主要是因为对国际法很感兴趣。个人建议各位备考时还是以余民才和贾兵兵两位老师为主,马尔科姆的书可以作为案例库备着。
第三步,专题补充。无论之前在体系上花费了多少精力,都不可能没有空缺。这个时候,就需要在考前最后一个月进行热点的准备和突击性的背诵。在法制史上,突击背诵的内容主要是一些难以靠自己的理解“瞎编”的词汇:如五听、五刑、十恶。笔者个人的体会是,虽然自己遇到的考题还是强调理解没有抠得这么细,但如果不背,自己上考场时总是没有底气,所以还是依靠短期记忆力进行了突击背诵。在知产上,笔者没有怎么准备热点和补充,感觉体系的学习就已经足够多了。国际法的专题补充比较多:第一,虽然战争法确实不是人大国际法的主要研究领域,但毕竟这是去年最大的国际法事件,所以笔者考前还是略读了一遍贾兵兵老师的《国际公法:战争中的解释》。第二,笔者集中看了
一战考研人大宪行上岸保研失败后的奋力一搏(2021年人大考研重大改革)插图
知行法学在知识星球上上传的国际法热点整理。第三,由于人大国际法初试有一道考题的形式比较奇怪,所比较的两个制度乍一看几乎毫无联系,所以笔者集中看了知行法学整理的真题解析,专门练习了答题方法。
3.法理学和宪法学
必须声明的是,笔者在备考前在法理学和宪法学上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备考阶段花的精力也较少。所以这个部分的建议很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人,大家自取所需就好。
第一步,搭建体系。笔者认为,法理学和宪法学并不是死记硬背的学科(虽然里面确实有不少必须死记硬背的内容,而且经常在备考过程中被认为是只需要死记硬背:不死记硬背你能完整地说出地方立法权的内容,gwy的职权?)。笔者想做一个狂妄的宣称:如果一门法学课程的考试只需要死记硬背就能通过的话,那这只说明考核设计不合理。最重要的事情是,你要真的理解这门学科在讨论什么。背诵必须要在建立了体系,建立了理解后,才能进行。否则备考只是在折磨你自己而已。在建立这两门科目的体系上,其实知行法学的宪法学和法理学讲义做的非常好。市面上其他的教材基本都无法做到知行讲义一样,兼具深度和广度。我个人会建议你以知行讲义为骨架,将其中重要的内容、框架性的内容转变为你自己的电子笔记,这可以节约你很多的时间,这是你复习的起点。
第二步,填充体系。如知行法学的师兄师姐们推荐的那样:宪法学以黄皮《中国宪法》为主、蓝皮《宪法》为辅;法理学是人大《法理学》(第四版)。我完全赞同这个书目选择,但可以分别再加一点东西。在宪法学上,我强烈建议你去阅读张翔老师关于基本权利案件审查框架的论文,读最新的就好。基本权利案件的三阶层分析是你解答宪法题时无论如何都必须掌握的框架。然后,胡锦光老师曾经主编过一本《宪法学关键问题》,这本书本来就是为了考研考博的学生编纂的,虽然出版时间比较老。但在笔者的复习过程中,这本书补充了大量之前没有关注到的知识点,真的非常有用(而且薄)。在法理学上,我强烈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法大徐显明老师主编(陈景辉老师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法理学原理》,这本书清晰地勾勒了分析风格的法理学的展开方式(而且薄);另一本是邱遥堃老师翻译,侯猛老师校对的《碰撞:法律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这本书是对美国法律与社会运动的大型文献综述,作者和译者的文笔都非常好,通过这本书可以快速地让你在回答社科法学类型的题目时有话可说(而且薄)。
第三步,专题补充。首先,笔者在一些重点问题上加入了一些对论文的整理,比如:法治、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推理。这些内容可能是法理学中最容易考察的内容,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备考时对其有更深的掌握。需要注意的是,正如笔者放上来的笔记所显示的,在法理学和宪法学这两门科目上,只整理结论是没有用的,整理论文时要注意论文的说理结构(如果你支持的是一个小众观点更是如此!)。陈景辉老师在他的研究生课程上反复告诫学生,法理研究中最重要的是论证,只记结论没有用的。其次,笔者针对热点进行了补充,尤其是花时间专门背诵立法法修改和法治思想,这两个内容与复习体系链接不是很强,难以依靠理解自行写出,所以需要专门准备。
4.民法、刑法和诉讼法
之所以把这三门放在一起,主要是因为这三门课的准备时间与其他科目不一样,而且笔者也没有严格按照上文搭建体系——填补体系——专题补充的进程来复习。笔者大概5月中旬就开始看法考网课,民法看的是钟秀勇,刑法看的是柏浪涛,诉讼法看的是戴鹏和向高甲。笔者最开始以为,可以用比较成熟的法考课程为自己建立基础。然而当笔者听完钟秀勇的课去听知行法学民法课程,却震惊地发现法考的准备与考研初试的准备完全不同,笔者很难跟上师兄师姐的讲解(这主要是因为笔者本科期间没有好好学习民法,愧对人大法学院啊)。所以笔者果断放弃了民法,转而开始复习刑法、国际法、知产三科。
图7:笔者修读陈璇老师《刑法案例分析》一学期的作业汇总笔者想主要谈刑法的复习过程(虽然最后考场上没有选做刑法)。笔者的刑法基础训练是在陈璇老师鉴定式案例分析的课程上完成的。在陈老师课上,我们运用德国鉴定式案例分析的方法,周密地分析案件,每两周就要写作一篇1万字以上的案例分析报告。那个学期真的是痛不欲生,但学期结束后,自己对刑法教义学的掌握才算真的入了门。陈老师最近将这门课的内容整理为新书《刑法思维和案例讲习》,强烈建议对刑法有兴趣的同学去阅读。但是案例分析训练毕竟代替不了体系性的学习。这里真的需要疯狂夸赞知行法学刑法小组。刑法师兄师姐的讲授深度,在互联网上几乎是无出其右的。(你见过哪家网课能给你仔细分析原因自由行为理论的由来和谬误,能给你清晰地梳理德国犯罪论体系的变化啊!)而且,刑法师兄师姐的授课内容基本是顺着张明凯老师《刑法学》的体系进行的,听完讲解再去读书,就能很轻松地把握住太皇太后的逻辑,读书压力骤减。
图8:笔者在知行刑法讲义上的笔记之一图9:笔者在知行刑法讲义上写的笔记之二直到上考场前,笔者一直觉得刑法是自己准备得最好的应用法学科目。然而当笔者看到刑法案例题时瞬间就愣住了:是一个此前完全没有准备过的罪名。笔者花了1分钟划分了题干层次,初步对罪名做出判断后意识到,自己对于该罪的构成要件完全没有背过。于是,笔者果断放弃了刑法题,而是先写自己很有把握的国际公法和知识产权法,最后剩下的时间来写诉讼法。
笔者准备诉讼法完全是出于焦虑——担心准备的科目完全不懂——于是决定稍微看一下第四科。由于自己对环境法和经济法完全没有兴趣,于是选定了在准备法考客观题时就看过的诉讼法。由于只是一门后备科目,笔者也没有在诉讼法上花很大的精力。暑假时就有听民诉和刑诉的法考课程打基础知识的底子,然后精读自己本科民诉刑诉的课堂笔记,略读笔者一位民诉方向的好友提供的民诉法备考笔记和人大刑诉民诉教材。仅就笔者经历的考题来看,民诉法的考题和戴鹏老师的讲解还是有联系的,只要搞清楚民诉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就能够回答。但是刑诉法的考题理论性较强,与法考区别较大。不过有一个小tips,对于这种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宏大的考题,核心当然那是理论阐述或者说“上价值”,但一定要有具体制度作为例子。由于刑诉法研究比较重视“价值”,很多制度都可以与“价值”扯上关系,所以在举例时自由度较高。笔者在考场上提笔忘字,甚至忘记了逮捕的“逮”要怎么写,但逮捕社会危险性只是笔者想到的一个例子,在发现自己无法准确表述例子后,就换了一个举例。
三、复试

(一)专业课

由于复试的准备时间较少,所以笔者希望以时间顺序来介绍自己的专业课备考经验。总所周知,宪行专业的复试需要多准备一门行政法。由于行政法的体量较为庞大,而且行政法也是笔者未来希望研究的内容,所以笔者基本上是初试结束后一周就开始了行政法的复习。笔者在这个阶段主要听了浙江大学查云飞老师的两门网课《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并做了较为体系的笔记。査老师的课程同样是将理论、制度和案例打通,笔者听得过程非常舒服。这两门课使用的教材是章剑生老师的《现代行政法总论》,读起来非常舒服。做完笔记,体系也搭建起来了。
图10:笔者的行政诉讼法笔记2月21号初试成绩出来,笔者也基本过完了查云飞老师的课程,于是完全进入备考状态。第一步当然是把黄皮《中国宪法》和红皮《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找出来开始读。黄皮书几乎是人大宪法备考的“圣经”,考试内容基本都能从中找到。而红皮书作为一本传统教科书,写作其实很不“读者友好型”,页数厚但信息获取还是很慢,笔者只是对其进行略读,用红本的内容来修正自己的笔记。
以最快的速度读完这两本书后,距离考试还有半个月不到的时间。这个时候笔者开始大量的略读。首先是张翔老师的《基本权利的规范建构》,因为此前已经读了两遍,这次阅读笔者只读自己以前写的批注、书的标题和各段的中心句,省去具体的例子。然后是《德国宪法选释》第1卷和第2卷中一些印象已经模糊的篇章,如法律保留的重要性原理、艺术自由的保护范围等。再之后,笔者发现自己对监察法的了解非常浅薄,我试图去读秦前红老师的书,但发现那本书同样不适合应试,于是在知行师兄的建议下读秦前红老师的几篇关键论文以做备考。此外,考虑到本专业向来重视比较法的研究,笔者还翻阅了大一上选修课时读的教材《外国宪法》,只读其中与司法审查相关的内容,以检验自己此前的记忆是否正确。
图11:笔者准备复试过程中使用的法条书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宪行专业的老师都非常看重法教义学的研究,笔者在笔试和面试中被核心考察的都是对法律规定的精细理解(虽然笔者面试被老师追问到第三次的时候就暴露了记忆法条时漏了一部分的硬伤),所以需要对法条的掌握非常重要。这里笔者推荐大家使用这本小册子:薄但是相对完整,教研室老师上课时也大多携带这本书。

(二)英语

如前所述,笔者的英语其实不是很好,初试英语成绩正好擦边院线,但最后复试英语成绩,无论口语还是笔试都很不错。笔者在此真的特别想感谢知行法学组织的复试英语备考小组,也要特别感谢在小组中经常与我对练的搭档。
除了周天之外,笔者所在的英语小组基本上每天都会进行练习。从八点半开始,每次练习半个小时。在这一个月的练习里,笔者发现英语口语最重要的真的就是开口说,语法和语音都不是最关键的问题。其实大家都学了至少10年的英语,一定是有语言积累的,只是此前没有有意识地说。在最开始练习时,笔者连常见的某某对某某产生负面影响这样的句子都说不顺畅,要在脑海里一个词一个词地翻译过来。但说了一个月后就能至少胡出三分钟比较流利的发言了。
图12:笔者与同伴完成一次练习后自行整理的练习中可以常用的句子笔者和搭档还集中精力整理了一些比较通用的建议,如立法要重视经济效益和人权保护的平衡、运用多种法律手段来实现规制目的、只靠立法不足解决问题需要每个人都自发改变自己的生活模式等等。除此之外,由于笔者遇到的英语笔试题目也与法律有关,所以知行整理的必练语料对笔试答题也有很大 助。
四、寄语从去年4月意识到自己可能无法成功保研,到今天写这篇经验贴,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我从不感谢痛苦和失败,但我知道,这一年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己。感谢知行法学的师兄师姐们过去一年的指导和陪伴。祝知行法学在新的一年里再创辉煌,也祝师弟师妹们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最后想放上复试成绩出来那天,一位朋友说的总结:就这样,又开启了一段新的可能性。我想这是对考研之路最好的总结吧。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