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考研中国摄影艺术启蒙·美术摄影(摄影考研院校排名)

|==

前期回顾
摄影考研 | 从匠艺到艺术,早期中国摄影的发展历程

本期要点
1、准艺术时代之摄影术传入中国
2、美术摄影与西方文化的冲击融合
3、美术摄影的社会传播与影响力

摘要
中国摄影艺术是中国艺术史乃至整个人类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除了不断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摄影科技成果外,还把摄影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创作出极具个性化和民族化的摄影艺术作品。本篇文章立足于“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语境,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勾勒出摄影艺术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思想相融合的历程。

关键词:美术摄影、美育、传统文化
人物:徐悲鸿、张大千、丰子恺等

“五四”运动以后,摄影受到一大批文化艺术界人十空前绝后的关注,康有为作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学问家,1923年,他亲笔为欧阳慧锵所著的《摄影指南》一书题字、作序,并为这本书里的13幅摄影图例逐一进行了“画意”鉴赏点评,其美学思想遵循古典绘画理论。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最早提倡在中国
摄影考研中国摄影艺术启蒙·美术摄影(摄影考研院校排名)插图
的学校里实施西式的宙美教育,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的号,他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及其他讲演中,首先把美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出德、智、体、美 “四育”,并把摄影视为不可缺少的艺术项目,认为“摄影术本为科学上致用的工具,而取景传神,参与美术家意丘者,乃与图画相等。”肯定了摄影艺术及其审美价值。
康有为
蔡元培
徐悲鸿、张大千、丰子恺三位绘画大师为一些摄影作品集所作的序代表了当时的美术界对“美术摄影”的推崇,他们对于摄影的基本态度则是典型的绘画主义。

丰子恺认为:“照相更接近于美术,即所含的美术方面的效用比实用方面的更多。”他在摄影身上努力寻找绘画的影子。文中他还详细论述了构图对于“美术摄影”的重要性,照相时要讲究“所收容人物风景的形状位置”以及“配光”,还援引实例、画示意图很具体地说明人像摄影中空间的处理、构图中要注意画面的均衡、主体与背景的处理、黄金率与画面多样统一的关系以及直线与曲线的配合等,作者在文中谈到的构图的基本原则借鉴了绘画等平面造型艺术中所遵循的基本法则。

? 丰子恺大师及大师作品
徐悲鸿在为舒新城的影集《美术照相习作集序》(1930年版)和《美的西湖序》(1931年版)所坐的两篇序论中提到了,摄影创作中摄影者的主观能动性,并在前文中以绘画的标准来评价其中的摄影作品,还谈到摄影家的个人气质与艺术风格的关系及生活环境对他创作风格形成的影响。
徐悲鸿大师及大师作品
张大千对郎静山集锦摄影的推崇与丰子恺、徐悲鸿相比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静山集锦·张序》中深入地论述了郎静山的摄影美学思想,认为郎静山不以“影与神合情共真传,新奇陆离动心悦目”为摄影艺术之最高境界,还“未达乎摄影之至极”是“不足以为高”的。那么什么才是他理想中的摄影艺术境界呢?让摄影与绘画(应为中国画)合为一体,用摄影抒发自己的感情,这也是集锦照相“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原则和创作目的。
张大千大师及大师作品
被鲁迅先生称之为《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文学革命阵营中的战斗者”的作家、诗人、翻译家刘半农(北京光社)先生还写出了我国最早、最完整的摄影艺术理论著作–《半农谈影》。这是一本系统、全面而又通俗地研究摄影艺术的专著。书中,刘半农以他特有的诙谐笔调,以他的生花妙笔对轻视摄影的偏见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鞭挞入里的剖析。阐述了他对摄影的“消遣”观点,提出了“摄影分类说”,认为照相可以分为写真和写意两大类,如果加上照相馆则是三大类,不同类别的摄影须用不同的法则。

此外,鲁迅与周瘦鹃等以摄影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文化史角度而言,提升了摄影的文化品位。还有,著名学问家胡适、语言学家陈望道、红学家俞平伯、出版家张元济、历史学家顾颉刚等,都很关心摄影艺术的发展,写了重要的摄影理论文章。这些文化界、艺术界大专家、大学者的介入,给摄影注入了文化和艺术内涵,确立了摄影在艺术中的地位。 可以说,在20世纪20年代摄影艺术发展的初期,由于有了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众多文艺界大家们对摄影艺术的提携和扶持,有了陈万里等人的创作实践以及刘半农的《半农谈影》的理论总结,才有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摄影艺术创作上的第一个繁荣时期。(万能句)

裸体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一直处于缺席状态:法国当代哲学家、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在著作《本质或裸体》中,通过对比东西思想文化,从哲学层面上深入论证了这一观点。

裸体在中国找不到一个存有学的地位,而自希腊以来,欧洲裸体传统就建立在这个存有的基底上;西方以解剖学的观点构想身体,而中国却将身体视为一个同时封闭和开放的世界,与外在世界准确对应、保持联系,在身体里真正传递生机的“气”并无具体化的形式。中国传统美学追求无形的“神”,讲究“远处”的境界,强调视觉经验和内在体验的遇合与万动。而裸体却是依靠“极私密之客观化”才走向顶峰。

拓展:
沈青松在本书的序言“裸露或穿衣:一个哲学问题”中总结了于连的观点,并对裸体缺席的现象给出自己的理解。中国绘画不以身体直接裸露呈现,必披之以衣物,且衣褶是人物画的重点之一;这点主要和中国文明在奠基时期的“礼”观念有关,人禽有别,人性必须经由礼而实现;因此,与其说中国反感裸体“过度直接”,“不如说中国传统艺术家在儒家影响下将礼视为合乎人性,并在人禽之辨的强调下,做了有意识的选择”。

然而这个缺席状态在列强入侵中国时被打破,尤其新文化运动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在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上激荡碰撞;摄影自是在这股浪潮下,进入现代意义上的转型时期。中国艺术无裸体传统,二三十年代的人体摄影完全由西方文化催生出来,人体摄影在当时上海持续现代性的都市文化环境中开始萌芽。

据现有资料,中国最早出现人体照片的书籍是上海“书画大成而在中国则“有违华禁”。

1920年代,画家刘海粟在美术院校提倡写生裸体模特直接推动了裸体摄影在中国的产生,同时引起了一场持续10年之久的裸体模特风波,也使中国民众首次认识了人体艺术。上海美专的人体绘画开国内风气之先,上海摄影界人士知道消息后,也常去邀请美专的模特拍照,国内的人体摄影自此开始。

1930年,郎静山出版《人体摄影集》,这是我国第一本个人人体摄影画册。郎静山曾这样描述人体摄影艺术:“亚当与夏娃,这是上帝塑造人类最美最完善的形象,……,由于人体有着优美与柔和的线条,在光与影的千变万化中,能表现出纯真纯美纯善的意境。

1934年,郎静山和严次平在上海出版了《裸体摄影选辑》第一、第二集,1935年《时代》杂志刊登郎静山入选1935年瑞士摄影年鉴的人体作品,中国人拍摄的人体摄影作品才第一次为世界所知。

摄影艺术为期刊的发展提供内容和流量,而期刊的影响力又推动着摄影艺术自身的发展。它们相互促进,形成一种螺旋上升的发展状态。因而从期刊的角度展开研究能立足第一手资料,从媒介研究丰富对摄影艺术的认识。

在摄影术的技术基础支持下,20世纪初,我国的期刊开始刊登照片,摄影画报的种子开始萌芽。1907年,中国最早的专业摄影画报《世界》画报创刊后,陆续引来中国传统(绘画)画报争相效仿,纷纷增加了摄影图片的插页。

摄影艺术的发展与传播,志同道合之人一拍即合,各类摄影社团蓬勃兴起,这些摄影爱好者们自发地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摄影理论、钻研摄影技术、举办摄影展览、探讨摄影美学等,这些如新苗般在中国的土地上萌芽生长的摄影社团成为将摄影推向艺术舞台、将艺术摄影民族化的中坚力量。

1913年成立的“精武体育会摄学部”是中国第一个民间摄影社团,他们对摄影艺术的初探受到业界的普遍欣赏和认可。

1923年,中国第一个摄影艺术社团“北京光社”的前身“艺术写真研究会”在北大成立。
刘半农《半农谈影》

1928年,原光社成员陈万里、黄振玉,《时报》主创黄伯惠,以及郎静山、胡伯翔、张珍候等人共同创立了“中华摄影学社”,简称“华社”。不同于光社的学院派氛围,华社以研究摄影艺术为宗旨面向全社吸纳社员,吸引了来自商界和报业的摄影人才。社员个性鲜明,所属行业丰富。因而,华社举办的四次成功的摄影展也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

这一时期的摄影艺术社团若万峰竞立、遍布全国,他们举办影展、出版书刊、潜心研究,发展得蓬勃又热烈。他们沉醉其中、勇敢探索,除了对摄影艺术个性表现的追求外,还在摄影艺术中发扬中国艺术的特点,让中国的意境之美走向世界影坛。此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他们更是发扬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以现实主义摄影抨击社会现实、投身救国事业。

美术摄影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下应运而生,这种雅俗共赏的摄影形式符合大众审美趣味,完成了摄影艺术的启蒙,实现了摄影术从匠艺到艺术的转变。美术摄影兼具技术性、美术化、节奏感、微妙的光影等素质的早期艺术摄影,促进了摄影艺术与东西方美学思想的有机结合,对后世的摄影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代的拓荒者们通过美术摄影的形式普及了技术与文化,建立起了具有中国气韵风度的摄影体系,让世界重新认识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国人重拾了文化自信,迎来中国摄影艺术史上的第一个灿烂的繁荣期。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