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考研东汉中后期与先零、锺羌等的和战_西羌_后汉书_马贤(汉族考研怎么走少数民族政策)

|==

东汉中后期与先零、锺羌等的和战

先零羌是东汉另一支强大的羌族支系,其种人居住于大、小榆谷之间,势力强盛,往往与其他诸羌结盟协同寇边,在东汉安帝时终成大祸。

安帝永初元年(107年),东汉政府遣骑都尉王宏率金城、陇西、汉阳等郡的降羌数千骑出征西域,由于王宏粗暴行事,且羌人又担心久征不还,因此部队行到酒泉时,众羌大多叛逃。先零羌的滇零借此机会“与锺羌诸种大为寇掠,断陇道” [1] (《后汉书﹒西羌传》),虽然此时的羌人归附日久,已长期不习兵事,他们“或持竹竿木枝以伐戈矛,或负板案以为盾,或执铜镜以象兵” [1] (《后汉书﹒西羌传》),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国力日衰的东汉政府也无法进行有效的镇压,而是“郡县畏懦不能制” [1] (《后汉书﹒西羌传》)。其后,锺羌与先零先后两次次击败前来镇压的邓骘军队,于是滇零更加狂妄,“自称‘天子’于北地” [1] (《后汉书﹒西羌传》),封官授印,建都丁奚城(今宁县灵武东南)。然后招集诸羌,“东犯赵、魏,南入益州,杀汉中太守董炳,遂寇三辅,断陇道” [1] (《后汉书﹒西羌传》)。至此,羌人的反叛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侵袭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河西、陇右等边郡,而是深入到三辅重镇以及赵魏内郡,大大加深了东汉政府的统治危机;对于羌族自身而言,他们也从混乱无组织的零星反抗朝着有组织有目的的起义发展。

面对羌族强盛的进攻势头,东汉在镇压无效的情况下不得不加强防卫。首先,为防止羌民南下威胁京都洛阳,东汉政府将京城的五营精兵集中屯于孟津;其次,又在魏郡到中山之间修筑了六百一十六所营坞,以防羌民东进。又因为边郡太守长官多是内郡人,并不专心守战,而是纷纷上言请将边郡百姓内徙以避寇难。朝廷被迫实行部分放弃的收缩战略,“遂移陇西徙襄武,安定徙美阳,北地徙池阳,上郡徙衙。”[1] (《后汉书﹒西羌传》)但举家迁徙对这些百姓来说不仅意味着生活上的不便,而且也会损害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正如王符在潜夫论中所说:“民之于徙,甚于伏法。”[2] (《潜夫论·实边篇》)因此他们不乐去旧。州郡长官就以暴力相对待,毁坏庄稼、村落以及防御设施,强制百姓内徙。边吏的暴政加上连年的饥荒蝗灾,致使百姓 “丧其太半” [1] (《后汉书﹒西羌传》)。因此,东汉强制徙民的措施反而将部分百姓推到了其对立面,遂出现了“汉阳人杜琦及弟季贡、同郡王信等与羌通谋” [1] (《后汉书﹒西羌传》)。永初六年(112年),滇零死,其子零昌立,杜季贡及零昌同种狼莫继续合谋攻汉。此后数年,汉与零昌、狼莫、杜季贡数战,各有胜负。直到元初四年(117年)校尉任尚派人先后刺死杜季贡及零昌,次年刺杀狼莫为止,为时十余载的以先零羌为首的叛乱才暂时告一段落。但东汉政府为此亦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军旅之费,转运委输,用二百四十馀亿,府帑空竭。延及内郡,边民死者不可胜数,并凉二州遂至虚耗” [1] (《后汉书﹒西羌传》)。

顺帝时期的羌叛情况极为复杂,虽然每次反叛的时间较短,但是由于参加反叛的羌种复杂,涉及塞外羌以及内郡羌胡,甚至亦有东汉官员受羌人引诱而叛逃塞外,因此对江河日下的东汉王朝来说,其打击是重大的。

锺羌是东汉中后期时期另一支强大的羌人支系,时常联合别种羌袭击东汉边地,且时叛时降,难以解决。顺帝永建元年(126年)时,陇西郡的锺羌反叛,校尉马贤将兵七千人在临洮击败锺羌,锺羌大豪遂率领种人降汉,至此凉州部稍安。但边郡的安宁并没有持续很长的时间,顺帝阳嘉三年(134年),锺羌良封等复寇陇西、汉阳,朝廷遂拜击羌数有功的马贤为谒者镇抚诸羌。马贤于次年先后领兵进击良封、且昌等锺羌酋豪,良封、且昌先后皆降。顺帝时期锺羌的两次叛乱至此告一段落。

但其后东汉分别以天性刻虐的来饥、刘炳为并、
民族学考研东汉中后期与先零、锺羌等的和战_西羌_后汉书_马贤(汉族考研怎么走少数民族政策)插图
凉刺史,他们“到州之日,多所扰发” [1] (《后汉书﹒西羌传》),遂导致且冻、傅难等羌于永和五年(140年)攻金城,并联合西塞及湟中诸羌胡联合“大寇三辅,杀害长吏” [1] (《后汉书﹒西羌传》)。羌胡诸兵再次兵临三辅,朝廷震恐,来饥、刘炳被免,复派马贤为征西将军,发兵十万屯汉阳;又于扶风、汉阳、陇道三郡修筑坞壁三百所以备羌胡。但马贤在次年射姑山一战中兵败战死,马贤曾数次成功平定羌人叛乱,熟习羌务,是抗击羌胡的一大强将,如今马贤的战死遂使诸羌更加肆意,“东西羌遂大合” [1] (《后汉书﹒西羌传》)。之后,巩唐种、罕种羌趁机相继为乱,“烧园陵、掠关中,杀伤长吏” [1] (《后汉书﹒西羌传》),凉州诸郡再次陷入战乱的漩涡,朝廷又一次被迫徙凉州百姓于三辅内地,派兵屯三辅。马贤战死后,东汉政府于汉安元年(142年)启用赵沖为护羌校尉,赵沖改用怀柔之策以招降叛羌,罕种羌遂“率邑落五千馀户诣沖降”[1] (《后汉书﹒西羌传》),至此,羌乱的威胁稍稍缓解,“唯烧何种三千馀落据参?(属安定郡)北界”[1] (《后汉书﹒西羌传》),东汉政府遂在汉安三年(143年)集中进攻烧何部,烧何种战败“诸种前后三万馀户诣凉州刺史降” [1] (《后汉书﹒西羌传》)。

羌人的叛乱少解,护羌从事马玄于建康元年(144年)“将众羌亡出塞”。护羌校尉赵沖在此次追击马玄的战役中,由于所将降胡于中途叛逃,赵沖在追击所逃降胡时遭遇伏兵而战死,但其“前后多所斩获,羌由是衰耗”。此次叛乱虽然很快平定,但是也反映出东汉王朝在对待羌人政策上的无能为力以及漏洞百出。

桓灵之世,已是东汉季世,诸羌相结,“自春至秋,无日不战”[3] (《通鉴记事本末·诸羌叛服》)并且羌胡数次兵至三辅,“覆没营坞”、“烧民庐舍”;东汉王朝终在羌人及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走向末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