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考研丰富的文化内涵、艺术风格和神秘的意境,骆越绘画…(考研民族学好考吗知乎)

|==

分布于广西左江及其支流两畔悬崖峭壁上的花山岩画,是战国至汉代骆越人留下的绘画艺术杰作,它以久远的历史、陡险的峭壁、宏大的规模、壮观的画面、鲜红的色彩、合理的空间应用、均衡对称的布局、独特的蹲式人像造型、匠心独运的构图艺术、程式化的图像组合、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神秘的意境,展示了骆越绘画艺术的成就与独具神韵的艺术特色,体现了骆越绘画艺术创作的才智,焕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使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岩画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的奇葩。

闻名中外的左江花山岩画,是战国至汉代骆越人留下的绘画艺术杰作,它以久远的历史、陡险的峭壁、宏大的规模、壮观的画面、鲜红的色彩、合理的空间应用、均衡对称的布局、匠心独运的构图艺术、独特的蹲式人像造型、程式化的图像组合、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神秘的意境,展示了骆越绘画艺术的杰出成就与别具神韵的艺术特色,体现了骆越绘画艺术创作的才智。两千多年过去了,崖壁上的赫红色岩画,虽然经受了日晒风雨洗刷,至今依然深深镶嵌在一面面陡峭的崖壁上,熠熠生辉,焕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使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岩画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的奇葩。2016 年7 月15 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规模宏大的画面

左江花山岩画分布在广西西南部的左江及其支流沿岸及附近的悬崖峭壁上,目前在左江流经的龙州、江州、宁明、扶绥和大新等县(区)已调查发现82处,从左江上游的龙州县岩洞山到下游的扶绥县镇龙山岩画点,绵延200 多公里,形成一条数量众多、规模壮观的露天岩画长廊。

左江花山岩画所处石壁多呈灰黄色,多数画面较宽大,画像众多。其中以宁明县明江东岸的花山岩画画面最为宽大,图像最多。在临江一面宽210 米、高约50 米的灰黄色崖壁上,密集布满各种赫红色图像,目前尚可辨认的有1 890 多个(许多画像因年久受日晒雨淋或渗水迹覆盖而斑驳不清),凡左江流域各处发现的图像,在宁明花山都能看到;许多图像为花山所独有。规模如此宏大,画像如此众多的岩画,为我国乃至世界罕见。其次为龙州县左江东岸的棉江花山岩画,长约120 米、高约30 米,尚可辨认的图像有292 个。而其他地点的岩画,一般为20—80 个图像不等。

左江花山岩画图像主要有人物、动物(犬、鸟类)、乐器(铜鼓、钟、铃)、兵器(刀剑)等。人物是岩画上的主体图像,占岩画图像总数的90%以上。人物形态有正身和侧身两种(因当时绘画者采用色块平涂法绘成,人物形态呈剪影式,故无法确定正面或背面),手脚姿态基本相同,皆为双手曲肘上举,两脚交叉开呈半蹲姿势。各处画面的人物形态大同小异,高度雷同化。动物以犬类居多,皆侧身,且处于画面中心高大正身人物脚下,形象生动;鸟类亦侧身,处于画面中心高大正身人物头上。乐器类以外圆内带芒星的铜鼓图像居多,或成组排列,或处于画面中心高大正身人物脚下,或处于侧身人群上方。钟类以羊角钮钟最具特色,因钟体上方有两只外撇的钟钮,形似羊角,故名。此类羊角钮钟为古骆越分布地区所特有,置于呈倒“土”字形钟架上。武器类的刀或剑,多斜挎于画面中心高大正身人物的腰间。

左江花山岩画的各处画面上,无论图像的多或少,细观之其排列多有一定的规律与组合。典型的排列组合是:中间有一身佩刀或剑,脚下有一犬或大型铜鼓的高大正身人物,左右两侧或四周排列着若干形体矮小的正身或侧身人,形成众多形体矮小的人簇拥中心的高大人物状。据研究,左江花山岩画是战国至秦汉时期生活在左江流域的骆越人举行盛大祭祀活动的形象写照。画面中心的高大正身人是骆越部族
民族学考研丰富的文化内涵、艺术风格和神秘的意境,骆越绘画…(考研民族学好考吗知乎)插图
的首领或主持祭祀仪式的祭师,左右或四周矮小的人物是骆越族人。人物皆作举手蹲足的姿势,是众人在头领或祭师的率领下,踏着鼓乐的节奏,跳着拟蛙跳跃舞以娱神,反映了骆越族祭祀求雨祈丰年的场景。

二、独具匠心的构图艺术

左江花山岩画按照绘画艺术构图的规律与法则,遵循着均衡与对称原则、对比原则、视点原则、画面均衡、黄金分割、和谐统一等法则进行绘画创作。作画者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艺术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而完整的画面。均衡与对称法则,是绘画艺术构图的基础。作画者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幅幅均衡协调的完整画面,能给人以庄严、肃穆、和谐的美感。构图之美在于整体结构的完整性,2 000 多年前骆越人绘制的左江花山岩画,合理运用了均衡对称,色块与线条,大小对比,点与面的兼顾,平涂与勾勒相结合等手法,绘出了一幅幅千古不朽的绘画艺术巨作,充分展示了骆越人的绘画艺术成就。

(一)空间表现形式

左江花山岩画的各类图像及其组合,皆为二维的平面形式,而无深度的空间。在高达数十米陡峭宽大的崖壁上绘制或展现数百上千个各类图像,欲使之条理有序、整体均衡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对于上古时期先民们而言,在作画条件艰险、绘画技术尚未精深的情境下,更是如此,因而各处画面的图像咋观之觉得较为粗放或繁乱。然而,如细加观察便会发现,画面在繁乱中隐含着规律,在繁乱中显示着秩序。作者虽然还不善于表现深度空间,却已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概念与掌控能力,能够运用各种因素来表现特定的画面空间。

从岩画的许多画面可以看到,在众多的人物图像群体排列中出现有直线、波状线或斜线等多种形式的长线条,有的画面还出现有数条之多。这些长线条一般出现在排列整齐的横排队列人群图像的脚下方,很可能是作者运用线条将众多图像分组并突出线条上的舞人,起着空间分割作用;或有可能是表示地平面,众人在地面上举手半蹲跳跃起舞。所以说,在那宽大繁乱的壁面和密集交错的人物图像中,这些长线条本身就构成一种视觉的空间或距离。或许当时的作者以此线条作为画面集体舞蹈场面的地平线,或者是作者描绘时以此线作为整齐舞队的水平线等。无论这些线条作何种用途及含意,表明当时作者在平面的画面上,已初具空间的组合与分割的概念,并能够自如地运用和表现。画面上那大小参差的人、动物或器物图像如簇如拥,在人群中偶尔出现的长线条打破了平展的空间,使画面产生空间的起伏,丰富了画面的形式效果。运用线条作为空间的分割,突出部分人群,使二维的平面空间具有一定的视觉起伏变化,正是作画者对于空间表现的一种特有的形式手法。

图像分布的疏密形式也是空间表现的因素之一。画面上出现图像密集之处,构成一个个整体大块的空间;在图像稀疏处多是零散或单个图像分布的崖壁,其空间显得窄小和零碎,然而在无图像的较大的空间处,则可能又是意味着画面空间的距离或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分割形式。图像之间大块面留空,也许是作者有意识地作为图像分割的一种空间表现的形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