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考研元代初期爨僰军的屯田守土_云南_军事_元朝(民族学考研参考书目)

|==

元代初期爨僰军的屯田守土

蒙古军平定云南之际就开始着手云南屯田事宜。1267年,皇子忽哥赤委派张立道为大理等处劝农官负责屯田,并疏通滇池水域,得到良田万顷(12),为后续云南大规模屯田奠定基础。只是此时屯田类型均为民屯,直到1283年爨僰军军民合屯才开始军屯,并于1291年完成。

(一)屯田分布中的军事考量

为了清晰地了解元代爨僰军九处屯田情况,本文以《元史·兵三·屯田》为基础,结合《经世大典·屯田篇》所载,来说明元代爨僰军屯田分布情形,见表1。(13)

表1 元代爨僰军屯田

据表1,元代爨僰军军屯户数共3332户,民屯户数共15 184户,若每户按4.5人计算(14),爨僰军军屯共14 994人,民屯共68 328人。1276年云南共128万余人(15),那么元代爨僰军九处屯田人数约占云南行省总人数的6.5%,屯田人口规模较小。另外,爨僰军军田面积约60 907亩(16),民田面积约269 154亩(17),元代云南行省见于记载的屯田共有483 335亩(18),那么元代爨僰军军田耕地面积约占云南行省屯田面积的13%,爨僰军民田耕地面积约占云南行省屯田面积的56%,所以,爨僰军军民合屯、军屯屯田共约占云南行省屯田耕地面积的69%。由此可见,虽然爨僰军军民屯田人数较少,但是规模较大,在云南行省中占有重要分量。

爨僰军九处屯田具有严密的层级性军事布防考量,军屯是民屯的重要军事支撑。鹤庆路、威楚路、中庆路是与内地“路”无异的行政建制,直属云南行省管辖,属于元朝统治的滇中腹心区。乌撒宣慰司、曲靖等处宣慰司兼管军民万户府、罗罗斯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临安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位于边疆宣慰司靠近内地的交通咽喉,属于滇东、滇东南交通咽喉区。武定路虽是“路”的建制,但受罗婺土司影响,长期游离于中央王朝管控之外,直到元朝设武定路,才正式纳入王朝的管控,并设五处站赤,但仍面临罗婺土司的困扰,只能“制兵屯旅以控扼之”(19)。武定路缺乏民屯条件,军屯才能保障昆明经武定、西昌至四川驿道的畅通,属于交通咽喉区。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处于西南和缅国、暹罗域外接壤的边疆地区,是元朝在西南开疆扩土设立的军事开拓前沿区,征缅行省的设置就是具体体现。所以,爨僰军九处屯田的分布由靠近内地腹心区、交通咽喉区、军事开拓前沿区三部分构成,体现了元朝治理西南的理念——由中心向前沿延伸的层级性军事防御体系。爨僰军屯田事业虽是经济行为,但严密的军事布防意义不容忽视。

(二)军屯形制的典型示范作用

爨僰军九处屯田处在元初云南经济恢复与发展阶段,军民合屯
民族学考研元代初期爨僰军的屯田守土_云南_军事_元朝(民族学考研参考书目)插图
分别由前期民屯、后期军屯构成。云南大理金齿等处宣尉司都元帅府,威楚路、中庆路、曲靖等处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临安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爨僰军屯田之际,都存在“漏籍户”现象,不利于云南行省的赋税征收。其中滇中与大理地区是云南诸王、段氏、贵族和豪户隐占漏籍最多的地区。于是云南行省令“所属州县拘刷漏籍人户开耕”(20),重新编户进行民屯。通过对漏籍户的清理,使“已籍者勿动,新附者籍之”(21)。爨僰军前期民屯的主要目的在于收取赋税,获取对云南财富的积累与占有。

爨僰军民屯为军屯奠定了基础,军屯于两年后才逐步推进。军屯之初主要是为了“以供军储”(22),如武定路因“云南戍军粮饷不足”开军屯。但“至于云南……虽非屯田之所,而以为蛮夷腹心之地,则又因制兵屯旅以控扼之”(23)。可知,元朝统治者意识到云南不适合大规模屯田,所以有些地区仅军屯于咽喉要道,达到控制一方的目的。另外,爨僰军已基本完成征战任务,陆续接到屯田耕种的新任务。但爨僰军作为协助蒙古军征战西南的重要军事力量,不可能完全放弃军事职能,一旦发生战事,屯田人员又可迅速穿上戎装变成士兵。云南行省清理民屯户籍时,也清定了爨僰军籍,有效地掌握与控制爨僰军的规模。同时爨僰军九处屯田均以“户”为单位,这表明从事军屯的并非军人个体,而是军户携带家属屯田,更具有稳定性。爨僰军屯田初期未出现大规模人户逃匿的现象,除云南行省管理森严之外,以“户”为单位的屯田方式也发挥了稳定军屯的作用。元初爨僰军军民屯田的方式,改变了蒙古军西南边疆“务食于敌”、以战养战的军需供应传统,逐渐向军民屯田“以备军储”的方式转变。爨僰军屯田既妥善安置了军队人员,又解决了军粮供应,实现开源节流,最终达到分而治之。所以,爨僰军军屯形制具有军屯与民屯相结合、寓兵于农、以户为单位的典型示范作用。爨僰军九处屯田是元朝积极经营开发云南的重要体现,为明代诸卫错布于州县,屯田遍列于原野奠定了基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