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苏州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04年苏州大学 广西分数线)

2004年苏州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一、名词解释
1.启蒙运动
17-18世纪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开始于英国,逐渐扩展到法国、德国以及全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们反对上帝和宗教迷信、批判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经济上主张以自由放任对抗封建官僚机构的束缚,政治上以社会契约论否定王权神授,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或民主共和政体,限制王权,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洛克、霍布斯等,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德国的席勒、歌德等。
2.肯尼迪
约翰·肯尼迪(1917—1963),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布鲁克莱恩,政治家、军人,第35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在1942年曾是一名海军中尉,在1946年-1960年期间曾先后任众议员和参议员,并于196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43岁的年纪为美国截至2018年第二年轻的当选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迄今唯一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总统和唯一获得普利策奖的总统。
3.匈牙利事件
1956年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发生的政治事件。拉科西执政时期,匈牙利大搞全盘苏化,引起人民强烈不满。1956年10月,布达佩斯各大专院校学生要求党和政府改组党的领导机关,改革经济体制,保障言论和新闻自由,反对苏联干涉内政。以格罗为首的匈党政领导人的粗暴压制,使和平游行演变为动乱冲突。11月,原匈牙利劳动人民党总书记卡达尔宣布成立工农革命政府,并邀请苏联出兵,动乱平息。十月事件性质十分复杂,开始是匈牙利人民要求民主、自由,要求摆脱苏联模式的斗争,由于矛盾错综复杂,被外国势力和国内反动分子利用。
4.富国强兵
日本明治政府推行的三大政策之一。富国强兵是明治维新的总目标。在军队建设方面主要是取消旧的军制及建立新的军制。提出军制改革的是山县有朋。军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便是模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的常备军。1872年颁布征兵诏书和1873年颁布征兵令,标志着建设新军的开始。1878年颁布的《军人训诫》要求军人把天皇当作神来崇拜,并且以提倡“忠君”、绝对服从、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作为军人的行为准则。富国强兵政策的贯彻,使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久,就走上了疯狂的对外侵略的道路。
5.种植园经济(略)
6.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是拿破仑帝国瓦解后,与1814年10月至1815年6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所确立的欧洲新的均势。它重新划分了欧洲的政治版图,重建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暂时调整了欧洲各大国的矛盾,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殖民地)形成了难得的和平环境。维也纳体系虽然开了历史的倒车,但它不能消除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带来的广泛国际影响。资本主义的发展及不断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断冲击和瓦解这一体系。维也纳会议是分赃会议,损害了许多中小国际的利益,必然遭致反抗,从而为体系的瓦解埋下隐患。但维也纳会议提出的“大国协调”和“会议外交”在外交实践上有所创新。
7.宪章运动
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工人阶级以争取普选权为中心的政治运动。由于对1832年议会改革的结果强烈不满,英国工人进行了争取普选权的政治运动。1836年,熟练工匠威廉?洛维特创立伦敦工人协会。1838年协会发布了一份请愿书,命名《人民宪章》,提出6点要求:年满21岁的男子均有选举权,秘密投票,按居 民人数分配选区和议员名额,每年改选一次国会,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议员领取薪金。宪章派在1839年、1842年和1848年三次向国会递交请愿书,每次都有上百万人签名。但是,每一次都遭到国会的否决。1848年后,随着英国经济的繁荣,宪章运动逐渐销声匿迹。
8.李顿调查团
1932年国际联盟为调查日本侵占东北事件而派出的临时机构。因英国人李顿任团长,又称李顿调查团。1932年2月,国联调查团来华,同年10月公布调查报告书。国联调查团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的真相,但未能制止其侵略活动。1933年,日本因国联通过了根据《国联调查团报告书》起草的《关于中日争端的决议》,宣布退出国联。其后,《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成为废纸。
9.戴高乐
法国总统。1940年6月任国防和陆军部次长。法国沦陷后赴伦敦领导自由法国运动。1944年8月率部队解放法国,担任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1958年当选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结束阿尔及利亚战争,承认其独立,实行非殖民化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加强以法德合作为基础的欧洲共同体。1968年法国爆发五月风暴,次年4月在公民投票中失败,因而辞职。主要著作有《召唤》《团结》《拯救》《希望》等回忆录。
10.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8月苏联和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就彼此有关问题,密切接触,交换情报;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在条约的《附加议定书》中,确定了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有效期十年。该条约的签订使苏联得以暂时置身于战火之外,但条约签订不到两年,1941年6月德国即发动了侵苏战争。
二、简答题
1.亚洲革命风暴的特点(略)
2.德国纳粹上台的原因
1933年1月23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上台组阁,这标志着魏玛共和国寿终正寝,德国进入纳粹党法西斯专政的时期。而纳粹党上台的原因,概括说来有以下几点:
(1)魏玛共和国是由于德国战败而产生的,从一开始就受到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攻击,基础不牢固。右派认为它是同屈辱的凡尔赛条约联系在一起的,左派认为它是镇压革命的结果。当经济危机袭来,阶级斗争日趋尖锐之时,它就难以延续。
(2)纳粹党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到上台前已经是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党。纳粹党得到广大中下层群众支持,1932年已成为议会第一大党,进入30年代后, 又被大资产阶级、容克地主和国防军认可,掌握了政权。
(3)各资产阶级旧政党已经丧失了对群众的影响。民主党和人民党在议会中的席位严重下降,只有中央党尚有影响力,而且这些政党也缺乏有力、有远见的政治家领导。
(4)工人运动的分裂大大削弱了组织纳粹党上台的力量。德国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长期互相敌视,拒绝合作,同时这两党也低估了纳粹党上台的可能。
(5)魏玛共和国是在推翻霍亨索伦王朝之后建立的,保留了大量的
2004年苏州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04年苏州大学 广西分数线)插图
封建残余,同时军国主义而纳粹党的主张刚好迎合了军国主义的需要。
(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德国实行了严厉的惩罚,纳粹党利用了德国民众痛恨这个体系的民族主义情绪,攫取了他们的信任。
由于以上原因,纳粹党骗取了各个阶层的信任,成功地登上德国的权力中心, 上台执政。
三、论述
1.分析杜鲁门主义及其实施
(一)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一份长达8000 字的电报,提出一整套“遏制”苏联的理论和政策。主要内容包括:(1)保持西方社会内部的健康与活力。(2)鼓励和利用苏联同其盟友之间的矛盾。(3)促使苏联内部的和平变革。凯南“遏制”理论的最终目标是使苏联的内政、外交按西方的意愿发生变化。
(二)杜鲁门政府对“遏制”理论极为重视,制定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 基本内容是:(1)确定大西洋政策,以欧洲为重点,同苏联全面对抗。实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重新武装联邦德国等,是其所采用的主要战略步骤。(2)在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实行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经经济上封锁的敌视政策。扶植日本,缔结《美日安全条约》。(3)在亚、非、拉地区推行第四点计划,以援助为名扶植亲美独裁政权,搞新殖民主义,镇压民族解放运动,扮演“世界宪兵”的角色。
2.述犹太复国主义及其实施(略)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 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 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进程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第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心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和采掘业转移到重工业,建立起了一系列新的属于制造业的重工业部门。
(二)影响。
①促成了新工业群的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业、汽车工业,同时通过技术变革改造了旧工业部门如钢铁工业;
②导致大规模企业的出现,适应大企业规模要求的股份公司在19 世纪最后30 年得到了很大发展,而垄断组织也逐渐出现并壮大;
③在生产管理方面引起重大变革,企业开始注重发展科学化的现代管理方式,如美国的泰罗制和福特制;
④初步创造出世界经济体系:欧洲资本向全世界输出,建立了金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形成世界市场。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重工业成为欧美国家的主导,使生产规模更大,引起了生产管理的革命,也为垄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资本主义在西方逐步发展的里程,也是世界各地由相互隔绝状态过渡到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整体历史,以15,16世纪的有关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整体世界史体系基于吴于廑提出的世界历史纵横发展的整体史观。吴于廑认为,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指的是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推动横向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在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对新地区的开拓、与邻近地区的交换和交往,必然不断扩大;这种扩大必然导致彼此之间闭塞状态的突破;彼此闭塞状态逐步突破的过程,就是历史逐步发展成世界历史的过程。
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而是互为条件;最初是缓慢地、后来是越来越急速地促进历史由分散的发展到以世界为一整体的发展。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律和广度。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横向发展与一定阶段的纵向发展相适应,就往往能促进和深化纵向发展。
关于世界近代历史,吴于廑认为15、16世纪是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新航路开辟后,西方资产阶级四处扩张。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东西两岸、大洋洲都加入到以欧亚大陆为主体的文明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密切,闭关自守状态越来越彻底地被打破,世界从分散渐渐成为一个初见其全貌的整体世界。约从16世纪起,西方经过重商主义阶段实现了工业化,对固守农本的其他国家取得了决定性优势。在近代,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工业化地区之外,一些地区沦为殖民地,另一些地区则推倒或改造建立在农本经济基础上的封建统治,并力图实现工业化。亚欧大陆农耕世界自莱茵河以东迄日本列岛,各国对西欧新兴工业世界的冲击所做出的不同反应,经历了新旧制度、新旧社会阶级、新旧思想意识的批判和斗争,这是近二百年世界历史横向发展的一大主题。
体现整体世界史体系的主要著述包括吴于廑和齐世荣共同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其中世界近代史占有两卷。
?
2004年苏州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一、名词解释
1.启蒙运动
17-18世纪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开始于英国,逐渐扩展到法国、德国以及全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们反对上帝和宗教迷信、批判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经济上主张以自由放任对抗封建官僚机构的束缚,政治上以社会契约论否定王权神授,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或民主共和政体,限制王权,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洛克、霍布斯等,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德国的席勒、歌德等。
2.肯尼迪
约翰·肯尼迪(1917—1963),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布鲁克莱恩,政治家、军人,第35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在1942年曾是一名海军中尉,在1946年-1960年期间曾先后任众议员和参议员,并于196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43岁的年纪为美国截至2018年第二年轻的当选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迄今唯一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总统和唯一获得普利策奖的总统。
3.匈牙利事件
1956年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发生的政治事件。拉科西执政时期,匈牙利大搞全盘苏化,引起人民强烈不满。1956年10月,布达佩斯各大专院校学生要求党和政府改组党的领导机关,改革经济体制,保障言论和新闻自由,反对苏联干涉内政。以格罗为首的匈党政领导人的粗暴压制,使和平游行演变为动乱冲突。11月,原匈牙利劳动人民党总书记卡达尔宣布成立工农革命政府,并邀请苏联出兵,动乱平息。十月事件性质十分复杂,开始是匈牙利人民要求民主、自由,要求摆脱苏联模式的斗争,由于矛盾错综复杂,被外国势力和国内反动分子利用。
4.富国强兵
日本明治政府推行的三大政策之一。富国强兵是明治维新的总目标。在军队建设方面主要是取消旧的军制及建立新的军制。提出军制改革的是山县有朋。军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便是模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的常备军。1872年颁布征兵诏书和1873年颁布征兵令,标志着建设新军的开始。1878年颁布的《军人训诫》要求军人把天皇当作神来崇拜,并且以提倡“忠君”、绝对服从、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作为军人的行为准则。富国强兵政策的贯彻,使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久,就走上了疯狂的对外侵略的道路。
5.种植园经济(略)
6.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是拿破仑帝国瓦解后,与1814年10月至1815年6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所确立的欧洲新的均势。它重新划分了欧洲的政治版图,重建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暂时调整了欧洲各大国的矛盾,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殖民地)形成了难得的和平环境。维也纳体系虽然开了历史的倒车,但它不能消除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带来的广泛国际影响。资本主义的发展及不断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断冲击和瓦解这一体系。维也纳会议是分赃会议,损害了许多中小国际的利益,必然遭致反抗,从而为体系的瓦解埋下隐患。但维也纳会议提出的“大国协调”和“会议外交”在外交实践上有所创新。
7.宪章运动
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工人阶级以争取普选权为中心的政治运动。由于对1832年议会改革的结果强烈不满,英国工人进行了争取普选权的政治运动。1836年,熟练工匠威廉?洛维特创立伦敦工人协会。1838年协会发布了一份请愿书,命名《人民宪章》,提出6点要求:年满21岁的男子均有选举权,秘密投票,按居 民人数分配选区和议员名额,每年改选一次国会,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议员领取薪金。宪章派在1839年、1842年和1848年三次向国会递交请愿书,每次都有上百万人签名。但是,每一次都遭到国会的否决。1848年后,随着英国经济的繁荣,宪章运动逐渐销声匿迹。
8.李顿调查团
1932年国际联盟为调查日本侵占东北事件而派出的临时机构。因英国人李顿任团长,又称李顿调查团。1932年2月,国联调查团来华,同年10月公布调查报告书。国联调查团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的真相,但未能制止其侵略活动。1933年,日本因国联通过了根据《国联调查团报告书》起草的《关于中日争端的决议》,宣布退出国联。其后,《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成为废纸。
9.戴高乐
法国总统。1940年6月任国防和陆军部次长。法国沦陷后赴伦敦领导自由法国运动。1944年8月率部队解放法国,担任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1958年当选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结束阿尔及利亚战争,承认其独立,实行非殖民化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加强以法德合作为基础的欧洲共同体。1968年法国爆发五月风暴,次年4月在公民投票中失败,因而辞职。主要著作有《召唤》《团结》《拯救》《希望》等回忆录。
10.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8月苏联和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就彼此有关问题,密切接触,交换情报;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在条约的《附加议定书》中,确定了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有效期十年。该条约的签订使苏联得以暂时置身于战火之外,但条约签订不到两年,1941年6月德国即发动了侵苏战争。
二、简答题
1.亚洲革命风暴的特点(略)
2.德国纳粹上台的原因
1933年1月23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上台组阁,这标志着魏玛共和国寿终正寝,德国进入纳粹党法西斯专政的时期。而纳粹党上台的原因,概括说来有以下几点:
(1)魏玛共和国是由于德国战败而产生的,从一开始就受到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攻击,基础不牢固。右派认为它是同屈辱的凡尔赛条约联系在一起的,左派认为它是镇压革命的结果。当经济危机袭来,阶级斗争日趋尖锐之时,它就难以延续。
(2)纳粹党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到上台前已经是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党。纳粹党得到广大中下层群众支持,1932年已成为议会第一大党,进入30年代后, 又被大资产阶级、容克地主和国防军认可,掌握了政权。
(3)各资产阶级旧政党已经丧失了对群众的影响。民主党和人民党在议会中的席位严重下降,只有中央党尚有影响力,而且这些政党也缺乏有力、有远见的政治家领导。
(4)工人运动的分裂大大削弱了组织纳粹党上台的力量。德国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长期互相敌视,拒绝合作,同时这两党也低估了纳粹党上台的可能。
(5)魏玛共和国是在推翻霍亨索伦王朝之后建立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同时军国主义而纳粹党的主张刚好迎合了军国主义的需要。
(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德国实行了严厉的惩罚,纳粹党利用了德国民众痛恨这个体系的民族主义情绪,攫取了他们的信任。
由于以上原因,纳粹党骗取了各个阶层的信任,成功地登上德国的权力中心, 上台执政。
三、论述
1.分析杜鲁门主义及其实施
(一)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一份长达8000 字的电报,提出一整套“遏制”苏联的理论和政策。主要内容包括:(1)保持西方社会内部的健康与活力。(2)鼓励和利用苏联同其盟友之间的矛盾。(3)促使苏联内部的和平变革。凯南“遏制”理论的最终目标是使苏联的内政、外交按西方的意愿发生变化。
(二)杜鲁门政府对“遏制”理论极为重视,制定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 基本内容是:(1)确定大西洋政策,以欧洲为重点,同苏联全面对抗。实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重新武装联邦德国等,是其所采用的主要战略步骤。(2)在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实行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经经济上封锁的敌视政策。扶植日本,缔结《美日安全条约》。(3)在亚、非、拉地区推行第四点计划,以援助为名扶植亲美独裁政权,搞新殖民主义,镇压民族解放运动,扮演“世界宪兵”的角色。
2.述犹太复国主义及其实施(略)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 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 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进程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第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心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和采掘业转移到重工业,建立起了一系列新的属于制造业的重工业部门。
(二)影响。
①促成了新工业群的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业、汽车工业,同时通过技术变革改造了旧工业部门如钢铁工业;
②导致大规模企业的出现,适应大企业规模要求的股份公司在19 世纪最后30 年得到了很大发展,而垄断组织也逐渐出现并壮大;
③在生产管理方面引起重大变革,企业开始注重发展科学化的现代管理方式,如美国的泰罗制和福特制;
④初步创造出世界经济体系:欧洲资本向全世界输出,建立了金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形成世界市场。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重工业成为欧美国家的主导,使生产规模更大,引起了生产管理的革命,也为垄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资本主义在西方逐步发展的里程,也是世界各地由相互隔绝状态过渡到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整体历史,以15,16世纪的有关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整体世界史体系基于吴于廑提出的世界历史纵横发展的整体史观。吴于廑认为,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指的是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推动横向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在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对新地区的开拓、与邻近地区的交换和交往,必然不断扩大;这种扩大必然导致彼此之间闭塞状态的突破;彼此闭塞状态逐步突破的过程,就是历史逐步发展成世界历史的过程。
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而是互为条件;最初是缓慢地、后来是越来越急速地促进历史由分散的发展到以世界为一整体的发展。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律和广度。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横向发展与一定阶段的纵向发展相适应,就往往能促进和深化纵向发展。
关于世界近代历史,吴于廑认为15、16世纪是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新航路开辟后,西方资产阶级四处扩张。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东西两岸、大洋洲都加入到以欧亚大陆为主体的文明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密切,闭关自守状态越来越彻底地被打破,世界从分散渐渐成为一个初见其全貌的整体世界。约从16世纪起,西方经过重商主义阶段实现了工业化,对固守农本的其他国家取得了决定性优势。在近代,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工业化地区之外,一些地区沦为殖民地,另一些地区则推倒或改造建立在农本经济基础上的封建统治,并力图实现工业化。亚欧大陆农耕世界自莱茵河以东迄日本列岛,各国对西欧新兴工业世界的冲击所做出的不同反应,经历了新旧制度、新旧社会阶级、新旧思想意识的批判和斗争,这是近二百年世界历史横向发展的一大主题。
体现整体世界史体系的主要著述包括吴于廑和齐世荣共同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其中世界近代史占有两卷。
?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