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四川大学世界近现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05四川大学高等代数真题答案)

2005四川大学世界近现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一、名词解释
1.1688年光荣革命
1688~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政变。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传统地将这次事件称之为不流血的光荣革命.1685年,查理二世病死,詹姆斯继位以后,开始了全面的天主教复辟。为了阻止天主教的恢复;辉格党与托利党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国王。辉格党与托利党就决定等他死后迎立他信奉新教的女儿玛丽及其丈夫荷兰执政威廉。1688年11月,在国会迎接下,威廉率领荷兰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仓惶逃往法国。1689年2月6日,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这就是威廉三世在英国统治的开始。这次政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间所达成的政治妥协。政变之后,英国逐渐建立起立宪君主制。
2.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历史上划时代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1854年,美国用武力打开日本门户,列强纷纷与幕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外国的入侵,使日本面临着半殖民地化的危机,在此背景下,1868年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明治维新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建立了地主资产阶级的天皇制政权,从此实行一系列扶植资本主义的改革,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在浓厚的封建性和侵略性。从此,日本“脱亚入欧”,加入欧洲列强的行列,侵略亚洲各国,把自己置于同亚洲各民族对立的地位,发展成为一个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3.第二国际
1889-19
2005四川大学世界近现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05四川大学高等代数真题答案)插图
14年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国际联合组织。1889年7月14日,根据德、法两党的提议,在巴黎举行了国际社会主义者纪念攻克巴士底狱100周年的大会。这次大会成为新的国际组织(史称第二国际)的成立大会。第二国际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活动形式上都是第一国际的继续和发展。但第二国际没有发表成立宣言和章程,也没有设立总委员会,即没有集中的领导机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许多社会党的改良派领袖违背第二国际的反战决议,支持本国政府的战争政策。第二国际虽未正式宣布解散,但实际上已经瓦解。
4.1919年巴黎和会
1919年战胜的协约各国在巴黎召开的和会。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召开,参加会议的有英、法、美、日等27个国家的代表。主要内容是各战胜国拟定和签订 对战败国的媾和条件及和约。经过数月争论,通过创立国际联盟的决议;6月28日签订《协约和参战国对德和约》;制订武装干涉苏俄的计划。此后,战胜国又同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同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农条约》,同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同土耳其签订《色佛尔条约》。这些条约构成凡尔赛体系。
5.麦卡锡
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现的反共运动。1950年2月9日,共和党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州惠林市发表演说,指责国务院中“充斥着共产党人”。在他任职参议员期间,大肆渲染共产党侵入政府和舆论界,促使成立“非美调查委员会”,在文艺界和政府部门煽动人们互相揭发,许多著名人士受到迫害和怀疑。
6.年鉴派史学
20世纪西方史学界的重要学派。1929年,法国史学家马可·布洛赫和吕西安·费弗尔创办《经济和社会史年鉴》(1946年,刊物更名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年鉴》),反对传统史学,主张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代表人物有第一代史学家费弗尔和布洛赫、第二代史学家布罗代尔。年鉴学派提出的理论、方法及史学编纂实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简答
1、法国《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纲领性文件。它的核心内容是人权与法制,《人权宣言》指出:“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和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障人的自然的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整个主权在根本上存在于国民之中。任何团体和个人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确授予的权利”。这些就是《人权宣言》的总纲。《宣言》首先明确了人的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即平等和自由。这种自然权利通过人们的“政治结合”,就变为公民权利,那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政治结合产生的是公民社会,体现出来的是“社会契约”原则。因而,最高权力来自国民,即主权在民原则。它以主权在民代替主权在君,以公民社会代替贵族社会。
《人权宣言》并没有鼓吹无限制的自由,然而他给自由规定的唯一限制,只是不损害他人,即自由是指可以做一切不损害他人的事。在这个限制范围内,公民都有言论、写作、出版的自由,任何人不应因其意见,甚至宗教的意见而受干扰。
与自由密切相关的是平等。《人权宣言》将平等也列为人的自然权利。作为公民权利,他将平等解释成身份的平等,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担任公职上的平等,负担纳税义务上的平等。
为保障人权,法治是必要的。《人权宣言》强调,决定国家意图的,不应是掌权者而应是国民。国民的公共意志应是立法的根本依据。法律保护人的自由权利,不依照法律就不得控告、逮捕或拘留任何人。每个人在守法方面是平等的,不扰乱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人权宣言》明确规定,必须实行分权原则,以防止政府的专横与渎职。没有确立分权的社会就没有宪法。
《人权宣言》所确立的这些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八九年原则”,这是改造封建社会,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
2、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一)原因。经济方面,农奴制所维系的自然经济以及占人口多数的农奴的贫困,使俄国工业的发展落后于西欧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方面,俄国农奴主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农奴的反抗,阶级矛盾激化。思想方面,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激进派积极宣传资本主义新思想,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军事方面,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加剧了社会危机。
(二)内容。1855年继任的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面临战争失败和财政危机的内外困境,感到改革的紧迫性,决定依靠自由派官员,推行以废除农奴制为中心的一系列改革。
1861年,沙皇发布了《宣言》和《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法令》。按照《法令》,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有权订立契约、从事工商业活动,拥有动产和不动产,还可以改变身份,成为市民或商人;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半土地,另一半土地归地主所有;农民由村社管理,村社负责征集赎金、赋税和治安。
农奴制废除以后,沙皇政府又在其他方面实行一系列改革。(1)建立地方自治 机构。1864年,沙皇颁布《省、县地方机构法令》,在省、县都建立了地方自治机构(自治会议和自治局)。1870年,在城市建立杜马和自治局。这些机构由选举产生,虽然贵族和富人在其中占绝对优势,但也有大约1/10的农民代表。(2)亚历山大二世还颁布《司法章程》,参照西欧模式进行司法改革,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章程规定,废除等级法院,实施统一的司法,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司法改革在当时各项改革中是比较彻底的,但是真正落实则十分缓慢。(3)沙皇政府还进行了教育改革:建立了初等国民教育网;除了原有的古典中学外,增设了半职业教育性质的实科中学;大学一度恢复了教授自治权,但教授依然由政府任命。(4)1874年 还进行了军事改革,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年满20岁的青年不分等级都要应征入伍,一部分服现役,一部分服预备役。
(三)意义。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和随后的一系列改革,是由沙皇政府进行的, 但按其内容来说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这次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可是这次改革又是不彻底的,它没有摧毁地主土地所有制和沙皇专制制度,国内保有大量封建残余,资本主义发展仍受到一定阻碍。
3、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一)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罗斯福新政实施分为1933-1935年、1935-1939年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在复兴和救济,第二阶段重点在改革。在“新政”实施期间,政府和国会总共颁发了700多个法令,涉及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节制农业发展、实行社会救济、举办公共工程、改革政治体制等方面。
(1)在财政金融方面。1933年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整顿破产银行的大权,由政府提供35亿美元贷款, 助大银行复业。1935年政府又颁布了新的《银行法》,规定拥有100万美元资金以上的一切州银行都必须加入联邦储备银行,由一个中央委员会对各联邦银行进行直接管理。为了加强美国对外的经济地位,罗斯福政府于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4月19日正式宣布放弃金本位。到同 年10月,美元贬值约30%。这一举措,增强了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2)在工业生产措施方面。1933年6月16日,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是“新政”的核心与基础。规定将全国工业划分为17个部门,分别成立协商委员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和工资水平等,以避免盲目竞争而导致生产过剩。法令还对劳资关系作了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推选代表与资方集体商订雇佣合同的权利,资本家必须接受最高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额的限制。《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对于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起了较大的作用。
(3)在节制农业方面。1933年5月12日,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根据该法,政府设立了农业经济调整署,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缩减农业生产,销毁“过剩”的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价格,克服农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政府对缩减农业产量的农业主进行补贴,并给予贷款。这些措施,使农产品价格逐渐回升,促进了农业的复苏。1938年,联邦政府又颁布了新的《农业调整法》,规定在丰年时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歉收时由政府控制市场价格。
(4)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33年5月,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直接救济失业者和贫穷者。除了直接救济外,政府更多地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对失业和贫穷者进行救济。1935年8月14 日,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又称《社会保障法》)。该法包括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三部分,改变了过去主要由慈善团体提供救济的传 统,由联邦和州政府共同承担生活保障的责任,开始了“福利国家”的实验。
(5)制定劳工立法,调整劳资关系。为缓和劳资矛盾,罗斯福敦促国会于1935年7月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即《华格纳法》。该法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集体同资本家谈判合同的权利,资本家不能禁止工人罢工;成立劳资关系署,调查调解劳资纠纷。1938年,国会又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每周的最高工作时数和每小时的最低工资额,并禁止使用童工。
(6)在政府体制改革方面。新政时期,罗斯福全面扩张了总统权力,逐步确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新格局。他颁布行政命令改组、合并和取消一些行政 机构。1939年4月,国会通过了《政府机构改组法》。1939年9月8日,总统颁布了第8248号行政改革命令,建立了包括白宫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总统办事机构,从而确立了以预算局为中枢的管理体系。
(二)罗斯福新政的意义。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新政”以资产阶级民主范围内的国家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解脱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其次,由于政府通过国会新的立法对美国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前所未有的干预,从而大大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最后,“新政”大大加强了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
三、论述
1.试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影响。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 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 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进程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第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心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和采掘业转移到重工业,建立起了一系列新的属于制造业的重工业部门。
(二)影响。
①促成了新工业群的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业、汽车工业,同时通过技术变革改造了旧工业部门如钢铁工业;
②导致大规模企业的出现,适应大企业规模要求的股份公司在19 世纪最后30 年得到了很大发展,而垄断组织也逐渐出现并壮大;
③在生产管理方面引起重大变革,企业开始注重发展科学化的现代管理方式,如美国的泰罗制和福特制;
④初步创造出世界经济体系:欧洲资本向全世界输出,建立了金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形成世界市场。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重工业成为欧美国家的主导,使生产规模更大,引起了生产管理的革命,也为垄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结合史实分析1929 —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其后果。
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开始于美国的股票交易所,很快涉及工业、 农业、商业和金融业等各经济部门,然后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这次危机生产下降幅度之大,危及范围之广,失业率之高,持续时间之长,使它成为资本主义 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这也是这次危机的基本特点;危机期间,农业危机、信贷危机与工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是这次危机的又一大特点,也是这次危机比历次危机更深刻的一个原因及表现;危机的另一个特点是,危机结束后,不见经济复苏。
(1)这次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
第一,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20世纪2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并未带来共同的富裕,相反地,却加剧了贫富差距。这就大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
第二,即使繁荣时期,工业部门的开工也严重不足,大批工人失业,而失业的存在必然降低社会购买力,为危机准备了条件,这就导致了生产相对过剩与人民购买力相对不足的矛盾。
第三,国际经济不平衡,导致了国际市场上滞销的农产品、初级产品越积越多,富裕国家增加的收入并未用来购买大批量基本食粮;另一些国家确确实实需要更多的食物,而收入又不足以购买这些东西。垄断资本企图维持垄断价格,使得问题更为严重。这又导致许多国家的农业处于慢性危机之中。
第四,伴随着20年代的繁荣出现的地产和股票的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这种空前猖獗的金融投机活动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埋下了隐患。
第五,自1924年执行《道威斯计划》起,德国从美国得到大批贷款,德国以此向其它国家支付战争赔款,这种对美国资本的依赖,不仅成为德国经济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使得国际金融关系中潜伏的危机为表面上似乎牢固的信贷关系的假象所掩盖。正是在上述种种矛盾的综合作用下,世界经济大危机不可避免的到来了。
(2)这场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着十分严重的后果。
直接后果就是工农业生产锐减,企业停产,银行倒闭,失业人口增加,人民生活苦 不堪言,社会秩序混乱。
同时还产生了系列的间接后果:
第一,严重的危机大大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资本家千方百计地把危机 后果转嫁到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身上,削减工资,提高捐税等等,从而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
第二,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也尖锐起来。危机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竭力压低殖民地半殖民地原料和农产品价格,并向这些地区倾销工业品,殖民当局还增加捐税,使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日益恶化,这就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高涨。
第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转嫁和摆脱危机,加紧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经济战。
第四,经济危机打破了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德国要求取消赔款,美国支持德国的要求,1933年协约国赔款会议宣布废除赔款,这就打乱了各国的债务关系,法国英国等国宣布停止向美国偿还战债,从而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及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
第五,危机导致国际格局发生急剧变化,德日意三国因占有较少资源,一方面竭力摆脱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另一方面宣扬对外扩张的理论,从而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统治。
3.试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该次技术革命的特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只是科学理论和技术上个别的、一般意义上的变革,而是在几乎 所有科技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划时代的飞跃,产生了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 其主要内容包括:
(1)原子能技术的利用和发展。1945年7月16日,美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1949年8月,苏联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等。(2)电子计算机的利用与发展。电子计算机在生产、流通、企业与行政管理、国防军事、教育乃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对现代化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3)空间技术的利用与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发生了体系性的变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点,主要有:
(1)现代科技革命创造的成果,已使科学技术跃居为社会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就是科学本身渗透到物质生产力的全部要素之中,使之引发生产力的重大变化。现代科学革命促使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加速发展,科学发现一技术革命一生产应用周期大大缩短,新旧科技知识的更替周期也相应缩短,“科学一技术一生 产”体系应运而生,体现了科技生产力迅速物化为物质生产力的加速度作用。
(2)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时科学化,反映了现代科技革命一体化推进的发展趋势。现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合流的趋势,导致现代“科学一技术一生产”体系这一有机综合体的形成和发展;正在形成的新技术革命加速了当代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强化了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的发展潮流,反映了现代科技革命一体化推进的总趋势。科学的技术化,实质上就是科学的工艺化、工业化。技术的科学化,就是技术知识的理论化。
(3)科学技术即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反映了现代科技革命双向发展的内在规律。
现代科技革命的重要结果之一,是导致了学科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而以综合为主的发展趋势,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一分为多”与“合多为一”的辩证统一的内在规律,形成了纵横交织、错综复杂的现代科技体系结构。
(4)科技发展的加速化与社会的信息化,促进了人类智能的大解放。现代科技革命导致了现代科学技术呈加速度持续发展的趋势。现代科技发展的加速化又促进了社会的信息化过程,大大缩短了近现代工业社会向未来知识经济社会转化的周期。科技发展的加速化与社会的信息化,势必通向社会的智能化,以实现人类智能的空前大解放,促进人们认识、改造世界能力的大飞跃,从而创造更高效的社会生产力和更高级的人类社会文明。
(5)科技的社会化与社会的科技化,标志着现代科技革命社会功能的泛化和深化。科学技术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特殊社会现象。现代科技革命强化和泛化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引起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变革,导致了现代科技的技术化与社会的科技化相辅而行、齐头并进的潮流,在客观上使人类社会的存在基础发生了根本改变。
?
2005四川大学世界近现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一、名词解释
1.1688年光荣革命
1688~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政变。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传统地将这次事件称之为不流血的光荣革命.1685年,查理二世病死,詹姆斯继位以后,开始了全面的天主教复辟。为了阻止天主教的恢复;辉格党与托利党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国王。辉格党与托利党就决定等他死后迎立他信奉新教的女儿玛丽及其丈夫荷兰执政威廉。1688年11月,在国会迎接下,威廉率领荷兰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仓惶逃往法国。1689年2月6日,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这就是威廉三世在英国统治的开始。这次政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间所达成的政治妥协。政变之后,英国逐渐建立起立宪君主制。
2.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历史上划时代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1854年,美国用武力打开日本门户,列强纷纷与幕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外国的入侵,使日本面临着半殖民地化的危机,在此背景下,1868年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明治维新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建立了地主资产阶级的天皇制政权,从此实行一系列扶植资本主义的改革,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在浓厚的封建性和侵略性。从此,日本“脱亚入欧”,加入欧洲列强的行列,侵略亚洲各国,把自己置于同亚洲各民族对立的地位,发展成为一个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3.第二国际
1889-1914年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国际联合组织。1889年7月14日,根据德、法两党的提议,在巴黎举行了国际社会主义者纪念攻克巴士底狱100周年的大会。这次大会成为新的国际组织(史称第二国际)的成立大会。第二国际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活动形式上都是第一国际的继续和发展。但第二国际没有发表成立宣言和章程,也没有设立总委员会,即没有集中的领导机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许多社会党的改良派领袖违背第二国际的反战决议,支持本国政府的战争政策。第二国际虽未正式宣布解散,但实际上已经瓦解。
4.1919年巴黎和会
1919年战胜的协约各国在巴黎召开的和会。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召开,参加会议的有英、法、美、日等27个国家的代表。主要内容是各战胜国拟定和签订 对战败国的媾和条件及和约。经过数月争论,通过创立国际联盟的决议;6月28日签订《协约和参战国对德和约》;制订武装干涉苏俄的计划。此后,战胜国又同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同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农条约》,同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同土耳其签订《色佛尔条约》。这些条约构成凡尔赛体系。
5.麦卡锡
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现的反共运动。1950年2月9日,共和党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州惠林市发表演说,指责国务院中“充斥着共产党人”。在他任职参议员期间,大肆渲染共产党侵入政府和舆论界,促使成立“非美调查委员会”,在文艺界和政府部门煽动人们互相揭发,许多著名人士受到迫害和怀疑。
6.年鉴派史学
20世纪西方史学界的重要学派。1929年,法国史学家马可·布洛赫和吕西安·费弗尔创办《经济和社会史年鉴》(1946年,刊物更名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年鉴》),反对传统史学,主张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代表人物有第一代史学家费弗尔和布洛赫、第二代史学家布罗代尔。年鉴学派提出的理论、方法及史学编纂实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简答
1、法国《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纲领性文件。它的核心内容是人权与法制,《人权宣言》指出:“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和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障人的自然的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整个主权在根本上存在于国民之中。任何团体和个人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确授予的权利”。这些就是《人权宣言》的总纲。《宣言》首先明确了人的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即平等和自由。这种自然权利通过人们的“政治结合”,就变为公民权利,那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政治结合产生的是公民社会,体现出来的是“社会契约”原则。因而,最高权力来自国民,即主权在民原则。它以主权在民代替主权在君,以公民社会代替贵族社会。
《人权宣言》并没有鼓吹无限制的自由,然而他给自由规定的唯一限制,只是不损害他人,即自由是指可以做一切不损害他人的事。在这个限制范围内,公民都有言论、写作、出版的自由,任何人不应因其意见,甚至宗教的意见而受干扰。
与自由密切相关的是平等。《人权宣言》将平等也列为人的自然权利。作为公民权利,他将平等解释成身份的平等,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担任公职上的平等,负担纳税义务上的平等。
为保障人权,法治是必要的。《人权宣言》强调,决定国家意图的,不应是掌权者而应是国民。国民的公共意志应是立法的根本依据。法律保护人的自由权利,不依照法律就不得控告、逮捕或拘留任何人。每个人在守法方面是平等的,不扰乱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人权宣言》明确规定,必须实行分权原则,以防止政府的专横与渎职。没有确立分权的社会就没有宪法。
《人权宣言》所确立的这些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八九年原则”,这是改造封建社会,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
2、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一)原因。经济方面,农奴制所维系的自然经济以及占人口多数的农奴的贫困,使俄国工业的发展落后于西欧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方面,俄国农奴主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农奴的反抗,阶级矛盾激化。思想方面,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激进派积极宣传资本主义新思想,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军事方面,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加剧了社会危机。
(二)内容。1855年继任的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面临战争失败和财政危机的内外困境,感到改革的紧迫性,决定依靠自由派官员,推行以废除农奴制为中心的一系列改革。
1861年,沙皇发布了《宣言》和《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法令》。按照《法令》,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有权订立契约、从事工商业活动,拥有动产和不动产,还可以改变身份,成为市民或商人;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半土地,另一半土地归地主所有;农民由村社管理,村社负责征集赎金、赋税和治安。
农奴制废除以后,沙皇政府又在其他方面实行一系列改革。(1)建立地方自治 机构。1864年,沙皇颁布《省、县地方机构法令》,在省、县都建立了地方自治机构(自治会议和自治局)。1870年,在城市建立杜马和自治局。这些机构由选举产生,虽然贵族和富人在其中占绝对优势,但也有大约1/10的农民代表。(2)亚历山大二世还颁布《司法章程》,参照西欧模式进行司法改革,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章程规定,废除等级法院,实施统一的司法,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司法改革在当时各项改革中是比较彻底的,但是真正落实则十分缓慢。(3)沙皇政府还进行了教育改革:建立了初等国民教育网;除了原有的古典中学外,增设了半职业教育性质的实科中学;大学一度恢复了教授自治权,但教授依然由政府任命。(4)1874年 还进行了军事改革,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年满20岁的青年不分等级都要应征入伍,一部分服现役,一部分服预备役。
(三)意义。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和随后的一系列改革,是由沙皇政府进行的, 但按其内容来说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这次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可是这次改革又是不彻底的,它没有摧毁地主土地所有制和沙皇专制制度,国内保有大量封建残余,资本主义发展仍受到一定阻碍。
3、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一)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罗斯福新政实施分为1933-1935年、1935-1939年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在复兴和救济,第二阶段重点在改革。在“新政”实施期间,政府和国会总共颁发了700多个法令,涉及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节制农业发展、实行社会救济、举办公共工程、改革政治体制等方面。
(1)在财政金融方面。1933年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整顿破产银行的大权,由政府提供35亿美元贷款, 助大银行复业。1935年政府又颁布了新的《银行法》,规定拥有100万美元资金以上的一切州银行都必须加入联邦储备银行,由一个中央委员会对各联邦银行进行直接管理。为了加强美国对外的经济地位,罗斯福政府于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4月19日正式宣布放弃金本位。到同 年10月,美元贬值约30%。这一举措,增强了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2)在工业生产措施方面。1933年6月16日,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是“新政”的核心与基础。规定将全国工业划分为17个部门,分别成立协商委员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和工资水平等,以避免盲目竞争而导致生产过剩。法令还对劳资关系作了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推选代表与资方集体商订雇佣合同的权利,资本家必须接受最高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额的限制。《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对于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起了较大的作用。
(3)在节制农业方面。1933年5月12日,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根据该法,政府设立了农业经济调整署,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缩减农业生产,销毁“过剩”的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价格,克服农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政府对缩减农业产量的农业主进行补贴,并给予贷款。这些措施,使农产品价格逐渐回升,促进了农业的复苏。1938年,联邦政府又颁布了新的《农业调整法》,规定在丰年时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歉收时由政府控制市场价格。
(4)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33年5月,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直接救济失业者和贫穷者。除了直接救济外,政府更多地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对失业和贫穷者进行救济。1935年8月14 日,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又称《社会保障法》)。该法包括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三部分,改变了过去主要由慈善团体提供救济的传 统,由联邦和州政府共同承担生活保障的责任,开始了“福利国家”的实验。
(5)制定劳工立法,调整劳资关系。为缓和劳资矛盾,罗斯福敦促国会于1935年7月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即《华格纳法》。该法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集体同资本家谈判合同的权利,资本家不能禁止工人罢工;成立劳资关系署,调查调解劳资纠纷。1938年,国会又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每周的最高工作时数和每小时的最低工资额,并禁止使用童工。
(6)在政府体制改革方面。新政时期,罗斯福全面扩张了总统权力,逐步确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新格局。他颁布行政命令改组、合并和取消一些行政 机构。1939年4月,国会通过了《政府机构改组法》。1939年9月8日,总统颁布了第8248号行政改革命令,建立了包括白宫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总统办事机构,从而确立了以预算局为中枢的管理体系。
(二)罗斯福新政的意义。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新政”以资产阶级民主范围内的国家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解脱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其次,由于政府通过国会新的立法对美国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前所未有的干预,从而大大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最后,“新政”大大加强了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
三、论述
1.试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影响。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 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 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进程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第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心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和采掘业转移到重工业,建立起了一系列新的属于制造业的重工业部门。
(二)影响。
①促成了新工业群的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业、汽车工业,同时通过技术变革改造了旧工业部门如钢铁工业;
②导致大规模企业的出现,适应大企业规模要求的股份公司在19 世纪最后30 年得到了很大发展,而垄断组织也逐渐出现并壮大;
③在生产管理方面引起重大变革,企业开始注重发展科学化的现代管理方式,如美国的泰罗制和福特制;
④初步创造出世界经济体系:欧洲资本向全世界输出,建立了金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形成世界市场。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重工业成为欧美国家的主导,使生产规模更大,引起了生产管理的革命,也为垄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结合史实分析1929 —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其后果。
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开始于美国的股票交易所,很快涉及工业、 农业、商业和金融业等各经济部门,然后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这次危机生产下降幅度之大,危及范围之广,失业率之高,持续时间之长,使它成为资本主义 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这也是这次危机的基本特点;危机期间,农业危机、信贷危机与工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是这次危机的又一大特点,也是这次危机比历次危机更深刻的一个原因及表现;危机的另一个特点是,危机结束后,不见经济复苏。
(1)这次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
第一,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20世纪2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并未带来共同的富裕,相反地,却加剧了贫富差距。这就大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
第二,即使繁荣时期,工业部门的开工也严重不足,大批工人失业,而失业的存在必然降低社会购买力,为危机准备了条件,这就导致了生产相对过剩与人民购买力相对不足的矛盾。
第三,国际经济不平衡,导致了国际市场上滞销的农产品、初级产品越积越多,富裕国家增加的收入并未用来购买大批量基本食粮;另一些国家确确实实需要更多的食物,而收入又不足以购买这些东西。垄断资本企图维持垄断价格,使得问题更为严重。这又导致许多国家的农业处于慢性危机之中。
第四,伴随着20年代的繁荣出现的地产和股票的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这种空前猖獗的金融投机活动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埋下了隐患。
第五,自1924年执行《道威斯计划》起,德国从美国得到大批贷款,德国以此向其它国家支付战争赔款,这种对美国资本的依赖,不仅成为德国经济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使得国际金融关系中潜伏的危机为表面上似乎牢固的信贷关系的假象所掩盖。正是在上述种种矛盾的综合作用下,世界经济大危机不可避免的到来了。
(2)这场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着十分严重的后果。
直接后果就是工农业生产锐减,企业停产,银行倒闭,失业人口增加,人民生活苦 不堪言,社会秩序混乱。
同时还产生了系列的间接后果:
第一,严重的危机大大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资本家千方百计地把危机 后果转嫁到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身上,削减工资,提高捐税等等,从而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
第二,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也尖锐起来。危机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竭力压低殖民地半殖民地原料和农产品价格,并向这些地区倾销工业品,殖民当局还增加捐税,使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日益恶化,这就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高涨。
第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转嫁和摆脱危机,加紧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经济战。
第四,经济危机打破了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德国要求取消赔款,美国支持德国的要求,1933年协约国赔款会议宣布废除赔款,这就打乱了各国的债务关系,法国英国等国宣布停止向美国偿还战债,从而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及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
第五,危机导致国际格局发生急剧变化,德日意三国因占有较少资源,一方面竭力摆脱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另一方面宣扬对外扩张的理论,从而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统治。
3.试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该次技术革命的特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只是科学理论和技术上个别的、一般意义上的变革,而是在几乎 所有科技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划时代的飞跃,产生了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 其主要内容包括:
(1)原子能技术的利用和发展。1945年7月16日,美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1949年8月,苏联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等。(2)电子计算机的利用与发展。电子计算机在生产、流通、企业与行政管理、国防军事、教育乃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对现代化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3)空间技术的利用与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发生了体系性的变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点,主要有:
(1)现代科技革命创造的成果,已使科学技术跃居为社会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就是科学本身渗透到物质生产力的全部要素之中,使之引发生产力的重大变化。现代科学革命促使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加速发展,科学发现一技术革命一生产应用周期大大缩短,新旧科技知识的更替周期也相应缩短,“科学一技术一生 产”体系应运而生,体现了科技生产力迅速物化为物质生产力的加速度作用。
(2)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时科学化,反映了现代科技革命一体化推进的发展趋势。现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合流的趋势,导致现代“科学一技术一生产”体系这一有机综合体的形成和发展;正在形成的新技术革命加速了当代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强化了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的发展潮流,反映了现代科技革命一体化推进的总趋势。科学的技术化,实质上就是科学的工艺化、工业化。技术的科学化,就是技术知识的理论化。
(3)科学技术即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反映了现代科技革命双向发展的内在规律。
现代科技革命的重要结果之一,是导致了学科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而以综合为主的发展趋势,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一分为多”与“合多为一”的辩证统一的内在规律,形成了纵横交织、错综复杂的现代科技体系结构。
(4)科技发展的加速化与社会的信息化,促进了人类智能的大解放。现代科技革命导致了现代科学技术呈加速度持续发展的趋势。现代科技发展的加速化又促进了社会的信息化过程,大大缩短了近现代工业社会向未来知识经济社会转化的周期。科技发展的加速化与社会的信息化,势必通向社会的智能化,以实现人类智能的空前大解放,促进人们认识、改造世界能力的大飞跃,从而创造更高效的社会生产力和更高级的人类社会文明。
(5)科技的社会化与社会的科技化,标志着现代科技革命社会功能的泛化和深化。科学技术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特殊社会现象。现代科技革命强化和泛化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引起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变革,导致了现代科技的技术化与社会的科技化相辅而行、齐头并进的潮流,在客观上使人类社会的存在基础发生了根本改变。
?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